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却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吗?

流氓也爱国c


此儒家非彼儒家。

孔孟是儒家之本,董仲舒阉割孔孟之道而为统治者服务,程朱理学则灭人欲而尊其自以为是的天理——是对人性的蔑视,是对人性的扭曲。

孔子顺应人性规律,其推崇仁者爱人的本质,就是承认人的利己本性,同时付出利他之行,最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融为一体。其手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养吾浩然之气,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责任,是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

以利己之心为动机,是人的本性,是客观事实;以利他之行为手段,实现合作双赢,则是智慧。


张铁军158


这个问题的说法有点错误,儒家思想并没有忽略了人性的自私,而是更清楚的知道了人性的私,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来制约人的私,要人们克己复礼。

我们批判儒家文化的弊端并不是反对仁义礼智信,而是批判儒学中的愚民意识,因为整个儒家思想中只提倡人们修身,而不提倡人们的斗争精神,所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宗旨就是保持帝王的绝对统治,人民的道德法则都是为稳定社会而服务的。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遇外敌入侵,总是一败涂地,宋朝与明朝的灭亡就是例子,儒家文化干不过丛林原则。

在抗日战争中,先开始也是一败涂地,但后来有了毛泽东的斗争思想,我们取的了伟大的胜利,当然之中也有国际关系的因素。

现在世界上帝国主义又企图用丛林原则征服中国,当然我们用儒家思想是打不嬴这些狗杂种的,必须还用共产党的斗争学说来对付他们。

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仁义道德那始终是正确的,你想构䢖一个和谐社会没有诚信是可能的吗?








泰山124453211


头条号上有好多关于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提问、回答。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不乏真知灼见。

儒家思想究竟是什么?我们通俗的理解儒家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臣亲”“三纲五常”,这些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的内容。有的是教育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有的是要求社会秩序的,有的是处理家庭朋友关系的,还有社会信用,社会道德等,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的家风家传。

我们目前日常生活中,许多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形成,都可以追索到儒家思想,比如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爱护国家,邻居和睦,长幼有序等等。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绝大多数时期都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思想,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

所以,儒家思想对我们国家社会和历史,包括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影响是根深蒂固,也是方方面面的。

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强调积极“入世”,参与社会治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三纲五常”,特别突出“忠君”思想,都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容易为统治者接受,被统治者用来统一人们思想,成为统治社会的工具。

如何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争议。学术界有争论,社会上也有不同看法。

儒家思想忽略了人的自私了吗?

这实际上还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问题,我们主流观点一直都是,对传统文化,包括儒家在内,要吸取有用精华,好的东西要继承发扬,对不好的东西剔除其糟粕。


学文说话


呃~

你这个“无视人的自私”,是个什么意思?既是宣扬仁义礼智信,那么本身就是宣扬“不要自私自利”,这本身就是面对“人的自私自利”在宣扬。你从哪看出孔子天真到看不到人的自私自利?如果没看到“自私自利”,那孔子有啥必要宣扬仁义礼智信?

哦,是不是孔子没把“自私自利”当成“本性”、没让你在自私自利时有托辞借口,让你尴尬了是吧。

不,自私自利本来就是人的一时错念,是贪小利而失长远大利,是一时的冲动,是一时的鬼迷心窍,是一时的不理性。正常人,正常思考事情的本末始终、情势趋向,权衡利弊之后必然会趋向仁义礼智信啊。人孔子始终就是在论证仁义礼智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来就是在对自私自利的人论证仁义礼智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上哪去“无视自私”?

更具体的说,自私自利与大公无私都是具体的方式方法和行事宗旨,是有意识的选择,可跟“本性”没关系。

孔夫子一生什么没经历过,还“无视自私”?你也是够可爱的。

“扭曲人性”?这帽子够大的呢。这帽子一扔,就是在设定人都是必然的自私自利的预设前提呢。话说哪个才是“扭曲”?是“自私自利”还是“仁义礼智信”?说你仁义礼智信是在扭曲你,还是说你自私自利是在扭曲你?

对了,你也知道“扭曲”是错误的呢,那你是自私自利,还是仁义礼智信呢?自私自利者会以扭曲为错误么?

再者,你这大力宣扬“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是在自私自利还是在仁义礼智信?你的这个行为本身,是自私自利么?是扭曲了人性么?

其实,说“所有人都是蠢材”的潜台词,是“只有我最聪明”。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他不是故意而是有意,像孔子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上等人才配拥有自私。而仁义道德、无私奉献是说给下等人听的,这样掠夺人民财富的强盗才不会使用暴力行径来获取财富,这叫什么原始积累,只要你乖乖的、听话的,一切都好说!



汝说的都是对的


儒家提倡仁智礼义信,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只是后人在理解和传播过程中,左倾或者右倾了,很多思想被政治界里利用,人们被道德绑架!

其实中国所有的思想都来源于道,这个道当然是广义的道,不是特指道教。

儒家作为传久远的思想,忽然有他严谨的思想和逻辑,只是我们后世要正确理解不要偏差,或者被绑架!

其实道德经有一章专门讲圣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关于仁义的内容,仁义没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还要绝,还要弃呢?在我们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摸不到道的门了,他们能抓住的最好方法,就是仁义,但人们往往在突出了仁义后,而忘却了其他,甚至把它们与利益相对立,所以他们往往把讲仁义的人叫做君子,重利益的人叫做小人。在仁义的旗帜下,“假大空”会盛行,不论是什么事情,他们都以仁义作为评判标准,上纲上线,就像程朱理学一样,得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样的谬论。

一个家庭也好,一个个体也好,生存条件都保证不了,还有什么仁义好谈。如果能把仁义与利益和谐统一起来,既有仁义等理性方面的约束,又有物质生活条件的保证,人们的生活就可以安居乐业了,父慈子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从道层面上来说,义与利应该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过多地强调义的重要而否定利的存在,肯定会出问题。在“大公无私”的年代,谁又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那些喊得最凶的人,可能背后谋私更多,很多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文章很漂亮,而实际上是最自私自利的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弄虚作假,几乎都无法生存,这就造成了人们不能务实的生活作风与工作作风,而一个不务实的社会,经济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过多地强调利而忽视义,也会出现问题,人们的私欲会膨胀,集体观、全局观会遭到破坏,各种巧取豪夺的行为就会产生。在社会物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过多地讲巧、讲利,势必会造人们心理上的失衡,虽然人们在各种能力上有所差距,但并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争权夺利的事情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而那些强势群体势必会控制社会上绝大部分资源和财富,相反,弱势群体他们连生存都会有困难,如果社会没有一个好的福利保障体系,不产生盗贼才怪呢?“饱暖思淫欲,饥饿起盗心。”人没有生下来就想当盗贼的,很多人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有些人成了惯偷,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经济原因或家庭不幸造成的。

这就是道德经开悟儒家的仁智礼义信,圣人都是不自是,不自见,所以圣人才彰和明!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清阳易学


儒家为什么会列出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呢?就是儒家已经看到人性的自私,如果什么都是讲义气就能解决问题,那么儒家也不会强调“智”的重要了!
孔子作揖原来是这样的


就拿“孝”这个行为来说,有些文章牵强附会,说孔子宣扬“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太可笑了,孔子包括孟子的著作里哪里有这句话了?反过来孔子在《孝经》中强调不要愚孝,不要傻孝,可见毁孔之行由来已久。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世间的行为无外“仁、义、礼、智、信”五种,比如现在做生意,如果一味的锱铢必较,对方得不到利益,生意就做不下去,如果只求私利而不讲诚信,商业环境就会恶化,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将伦理系统总结出来的人,很多都是初级论述,寄希望于后世子孙将它科学系统的翻译和诠释,去伪存真,批判性的继承!


孔融让梨

儒家思想好比一把刀,用这把刀做什么事是孔老夫子能干预的了的吗?你可以不学儒道,但是道德规范就是这些内容,你可以不认为儒道对,但是不可能不受它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次序,伦理道德,无不是民族历史的传承和沉淀,刀可以用来匡扶正义也可以用来害人,但是我希望它可以是烹饪的得心工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黄蜂二师兄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谓仁义礼智信,说的是当人类社会,从最初原始纯朴的群居合作,走向了有剩余财富积累时,人性贪婪显现,需要仁义来约束人的行为。

现代西方人提倡的契约精神,其实是将约束纸面化而已。

从现代法律制度而言,契约的有效性、合理性更好一些,而人的道德约束,执行力差很多。

但是,即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仁义礼智信依然是值得提倡的,其理由如下:

1、从社会层面说,可以使社会更和谐、稳定。没有人愿意与背信弃义者,共同生存的,而充满人性丑恶的世界,会将世界变得乌烟瘴气;

2、从个人层面说,人的修养,决定了人生的高度。有大智慧者,必须有高人一等的情操,鸡鸣狗盗者,难堪大任。

小编一心想要贬低儒家思想,其实是缺少思考。


文化科学宗教探索者


儒家思想确实倡导仁义礼智信,但没有忽视人的天性,更不是扭曲。为什么这么说?

1、传统儒家思想偏于中道,中庸之道,认为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天天蝇营狗苟,人有天性,自私也是其一,但倡导君子做事,合乎情理。

2、孔子就倡导君子有为己之心,小人有为人之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说君子有努力提高自己修为的心,小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别人回报。

3、中道的儒家思想,在程朱理学之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形式主义越来越严重,而在内心深处的修养却有所忽略,所以就有假仁假义的说法出现和流行,比如,不能有一句负面情绪的话,静坐15分钟,就不能14分也不能16分,一秒都不能差。这么严格的要求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既然做不到又要要求去做,就是假仁假义、伪君子了。

4、所以真正要学习儒家文化,应该从宋明以前的思想学习,程朱理学之后的,作为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是咕咚学堂,关注我交流更多精彩内容。



咕咚学堂


不能以圣人标准要求人人,也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否则是比独裁更独裁,是霸权中的霸权。这本来就是常识,怎么到了儒家这里就失效呢?如果人人都以这一套话语争夺话语权,输了的话赔的是身家性命,你说对人性影响大不大呢?人性扭曲不扭曲呢?

儒家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以卫道士自居,是致力于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所创,他们手无缚鸡之力,他们是拿道德做武器的,后来走了狗屎运,被选为国之重器,走上开挂之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儒家什么都不是。

儒学更像宗教信仰,是道德教条,不能做真理,只应当是个人选择,不能是意识形态,否则就变妖。

从汉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开始成为唯一官方正统,这种排他性也如同宗教,其实如同西方政教合一。尽管儒家思想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是思想被禁锢却也是一个事实。以此辉煌说儒学多么伟大则是可笑的,因为儒家独大前也许我们更辉煌。西方的政教合一,带来了长达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这又是一个政教合一灾难例子。

直到现在,一般认为我们是一百多年前才落后的,所以又说儒学是伟大的之类云云,天呀,好像我们的落后是突然发生的一样,全然忘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给我们民族带来过的苦难。那时不是中世纪是什么呢?!我们看看《水浒传》里的世界,那是人呆的世界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