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曾國藩: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1

心靜,則一切豁然開朗


曾國藩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靜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微,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浮躁。

心靜使人理智,在冷靜的觀察中審時度勢,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而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整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

所謂“靜能生慧”,心靜有利於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則故事,讀來耐人尋味。

父親丟了一塊表,抱怨著四處尋找,可怎麼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後,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

父親很好奇,

兒子則回答:我就安靜地坐著,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這就是“心靜”的力量。《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

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見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處理,往往會柳暗花明。

曾國藩: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2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曾國藩在《主靜箴》中形容為“後有毒蛇,前有猛虎”。

軍機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就會吃敗仗,這關係到將士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作為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在戰事最艱難的時候,也免不了萬般焦慮,六神無主。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都會到小樓上獨自靜坐一會兒,這個時候他早年開始修煉的靜坐功課就發生作用了,他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做出正確的決策。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遇事就緊張,臨事就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人到中年,見聞增多,閱歷漸豐,人脈豐富,辦事有方,這是好事;但同時人也變得思慮過重,慾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紛亂,則又不是好事。

如何讓複雜變得簡單,紛亂變得清晰,分散變得集中,讓心神變得清澈?

這更需要靜下心來,老子說,“靜為躁君”,“靜”是去“躁”的良方。

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

所謂靜生百慧。

道家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曾國藩: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3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古人說:“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心靜能使人精神愉悅,精神愉悅就會有福氣降臨。

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心若靜好,幸福常存。

我們總是把人生的種種得失,融入於我們的感情,得之則喜,失之則悲。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平平淡淡,

人生就是這樣,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生活在於過程,猶如生命在於成長。平淡不是無味,而是生活的真味;平淡不是無所求,而求得的恰是人生的本質。

量有多大,心有多靜;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人生之苦,在得失間。心靜的人心量大,拿得起,放得下,無意於得失,澄然無事,面對萬丈紅塵,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花謝芳不敗,心靜人自在。心有多靜,福有多深。心靜了,才有閒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關注樂盼,免費獲取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