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沈城小漂客丶


老子道家的中心思想,應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與“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及“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以及“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等哲理吧?

如無為法治的模式(即“有”)不就是產生於“無”形的道嗎?而天下萬物不就是在道無為法治(即“有”)地左右下,才自然而然的得以成長壯大起來的嗎?

正因此老子曰:“有名,萬物之母”及“既知其子,復守其母”與“道者,萬物之奧”及“道者同於道”以及“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有德司契


道家的中心思想在他的兩部經典著作《老子》《莊子》

《老子》

主要闡述了老子關於道及運動規律的理論,提出以“自然無為”為核心的天道觀、社會學說及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主張,蘊含豐富的辯證思想。


《莊子》

自然之“道”及由此而生的順應自然的無為理論,齊一萬物的相對主義思想。

懂得自然規律就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乃能坦然公平,坦然公平乃能周全普及,周全普及乃能合於自然,合於自然即達於道,達於道乃能長久,如此則終身不致危殆。

歸其本根叫作寂靜,也就是復歸其本性;復歸其本性乃是永恆的自然規律,懂得這種永恆的規律叫作明哲。不懂得永恆的自然規律,輕舉妄動,就會招來災禍。


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中心思想總結起來:“無為”


“太上,不知有之”這句話!

老子與莊子都是反對摺騰的。老子有句名言,叫“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六十章》)。

小鮮,就是小魚。烹煎小魚,應該怎麼樣?文火慢熬。小火,少油,慢慢煎。水過地皮溼,火到豬頭爛。工夫到了,魚骨頭都酥了。如果頻繁地用鍋鏟翻,還不得翻成渣子?

治理國家,也如此。不要折騰,不要胡整,不要好高騖遠好大喜功。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 ;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既貪生怕死,又貪得無厭,當然就有為,就折騰,就做事多。做事多,怎麼就難治呢?

因為“君有為,民多欲;君行暴斂,民多盜賊”

這是歷史之必然。

而莊子更加極端

《莊子·胠篋》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說,人們為了防賊,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櫃子、箱子、袋子用繩索捆得緊緊的,鎖釦鎖得牢牢的。這也頂多就能防範那些小偷小摸。要是來個江洋大盜,扛著櫃子、拎著箱子、提著袋子就跑。哈!他還生怕你繩索捆得不緊,鎖釦鎖得不牢。統治者也一樣。他們築城牆,建軍隊,設政區,立法度,講道德,怎麼知道就不是為那些“竊國大盜”準備的呢?


留下一句名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國內ERP專題


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發揚,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道家發展與傳承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和莊子。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創始於老子,由列子承接,最終大成於莊子。

可惜道家思想不符合於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因而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直到東漢靈帝時期張角創立了較為原始的道教組織,太平道反對侵佔掠奪,救百姓於苦難,追求人人平等的理念,無疑也是脫胎於老子的思想。

後到到了順帝漢安年間張道陵創建五斗米教,正式將道家思想宗教化,並且直接以《老子》作為五斗米教的主要經典,將道家的思想傳承併發揚開來。



一個有夢想的醫學生


1.道家思想的形成

最早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2.道家的思想核心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反對鬥爭。道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道家代表人物

道家代表人物有盤古、伏羲、廣成子、黃帝、炎帝 、姜子牙、老子、莊子、列子、鬼谷子、張良、張道陵、司馬徽、諸葛亮、冉閔、徐茂公、劉伯溫、顏真卿、王羲之、張三丰等等。

4.對道家思想的評價

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有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

5.道家思想的影響

西漢初年,唐朝初年,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明太祖皆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成為最強盛的王朝。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宗盛治、洪武之治。

道家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美術、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影響極為深遠。道家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6.道家和道教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黃帝,集大成於老子,發揚於張道陵天師。然由於道教佛教化過重,道教也只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而老子則為元始天徒孫(佛教《正誣論》等與道教說法如出一轍)。出現黃老列莊只是名義的祖師,道教各派都各信各的情況,與道家思想關係反不如中國化佛學等來的親近。而道教以道家思想為旗幟,吸引仰慕老莊的慕道者,誘導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所以萬不可說道教就是道家。


雲臺


道家思想的中心即是“道”。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那什麼是“道”呢?老子認為,“道”是種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源頭和萬事萬物生長變化的規律,它完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還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無情無名、無始無終。我們依靠感官感知不到它,用語言文字更無法精準地描述它,只能去體悟它。雖則如此,老子為了向人們講述“道”,還是藉助了語言文字,即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也是老子被後人議論最多的一個地方,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寫過這樣一首七言絕句:“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比較客觀地寫出了這種二律背反現象。老子為了描述這個不好言傳之“道”。藉助了兩個抽象的概念,即“無”和“有”。所謂“無”,就是天地還沒有生成之前的混沌狀態,是“道”的本體。所謂“有”,就是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是“道”的衍化。藉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道”:它的本源是“無”,但它卻可以孕育出天地萬有之物。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採取“無”的態度去體察“道”的奧妙。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拋卻所有的雜念,使自己回覆到無知無識,無思無慮的嬰孩兒時期,達到一種天欲無求、完全虛無的境界。老子認為悟“道”的途徑就是從“無”中體察萬物起源的奧妙從“有”中去發現萬物起源的端倪。《道德經》裡的“常無”和“常有”都是對宇宙某一狀態的描述,它們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是對“道”的發展變化,老子統稱為“玄”。“玄”意為深奧、不可理解。由於“大道無形”,時刻處於運動變化的狀態中,這就構成了天地萬物的“眾妙”,也即老子所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綜上可知,“道”是老子對宇宙人生的一種獨到的感悟,這源於他對萬事萬物細緻入微的觀察。道家思想主張理解大“道”,行為上順應大“道”,和大“道”融為一體,也就無所謂成敗得失,自然也就沒有憂愁煩惱。


子衿青青


世人對道家的核心思想說法不一,雖然各家看法不同,但歸根到底都要落到《道德經》這部古代文化鉅作上面。

兩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諸侯並起,以下克上,烽火連天,戰亂頻繁。在這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時代,老子見社會道德敗壞,失望至極,便乘青牛西出函谷關,隱居而不知所終。在出關之前,他應關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權威的經典著作。它的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蓋百家,包含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在通過兩條途徑來研究、探索《道德經》。


一條是修道的。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乃至整個生命,在實踐《道德經》的理論,在探索其中的奧秘。但是,終究因本性的差異和體驗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條是治學的,他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掘天仰地,冥思苦索,雖然窮經皓首,註解汗牛充棟,但終因重重侷限,文者說文,字者道字,對於《道德經》的真諦依然是霧裡看花,未得其真。有的甚至南轅北轍,相去甚遠。


從《道德經》的開篇第一章也許能夠一窺其核心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全書的總綱。“道”,是老子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道”字,在五千餘言的書中總計出現了七十多次。概括而言“道”基本有三種含義:

其一:作為宇宙之本原的“道”

其二:作為自然之規律的“道”

其三: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

這三種含義有所區別,又有所聯繫。

總而言之,“道”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處於綱領性的核心地位,既體現著形而上的終極意義,又體現著形而下的現實意義,具有極為深邃的內涵,也有非常廣闊的外延,涵蓋這宇宙、自然和社會全部道理和規則。


問靈1


道(母親之道)法(父親之法)自然(而然)。

道家的核心是母親的慈愛思想,“負陰而抱陽”,“道生一(母權)”,萬事萬物都離不開母親的孕育,加強人類族群建設,這就是道家的道派。

道家同時覺得必不可少的是父親的嚴厲思維,“一生二(父權)”,感性的母親必須為人類尋找好理性的父親,加強懲處,這就是道家帝王及其道家的法派。

道家也離不開長子的循序建設,“二生三”,這就是道家指導下的儒家。

道家也離不開次子的保駕護航,同樣是“二生三”,這就是道家指導下的兵家。

三生萬物,就是說在長子的安排下循序建設或者在次子的帶領下為國家保駕護航。

這些流派,大家其實是一家人,而母親和父親是大家信仰的核心,所以西漢的統治者強調的“道”的第一要義就是“孝”,太后當權可以視為母權的象徵。

道家的社會管理辦法,首要提倡的是“無為”,其實就是指對長子儒家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次子兵家的軍事管理工作不進行過多幹預,所謂行政主官“為政以德”而非“道”、軍事將領“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都是“無為”的具體要求,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對孩子大膽放手,鼓勵他充分全面的發展,這樣就會“無為而無不為”了。

但漢武帝卻針鋒相對母權的統治,樹立了父權的絕對權威,搞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核心就是擺脫母權制約,建立父權的核心權威,也就是帝王的核心威嚴。

當面教子,背後教妻,中國提倡男權的絕對權威,正是自漢武帝時期開始,而形成這一思維,漢武帝創造的“殺母留子”制度,正是“道生一”思想由道生“母權”到道生“父權”的根源性改變。

這樣,“道生一(父權),一(選拔產)生二(母權),二(孕育產)生三(長子儒家、次子兵家),三(有利於)生(長)萬物(行政或者軍事管理目標)”。

故此,漢武帝以來的帝王,遵循的實際上是發源於“道法自然”母權思想的“法道自然”父權思想。


河東來


道家中心思想 我自己的理解是

1觀察萬物

2理解萬物

3學習萬物

4遵循萬物

觀察萬物的產生 成長 品性

理解萬物的原因 條件 優劣

學習萬物的入世 處世 作為

最後遵循萬物的個性特徵與循環往復

舉個例子 提倡無為 不是單純的無所作為 而是這個階段會到達怎樣的程度已經是心中瞭然 便可無為

手工碼字 歡迎批評指正[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



丶丶丶瞭然


道學的特徵為自然性、超越性、寓言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以人天同構,身國一理為理論體系。

道學文化的核心是關於道的學說,道作為形而上的宇宙之道和人身體驗之道,必然具體化為形而下的社會人生之道和國家政治之道。

道離不開德,以《道德經》為經典。道學中的德是以“中和”為根本特徵,“中和”為道之樞,德之柄,明乎中和,則可以正心,可以誠意,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可以得一萬事畢,可以無為無不為。

丹道以中和為玄關,道教以中和為教義。“執一統眾”、“守中致和”為道學第一諦義。



平淡167191170


首先要明確一點: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所謂道家是諸子百家的學術體系,是思想理論價值觀,是形而上的哲學體系。道教更加註重儀軌形式,有具體的代表形象如鬼神崇拜等。

道家的中心思想在於“道與德”二字。

道是自然客觀存在的規律,這是一種極致的完美終極真理,蘊含於萬事萬物之中,是整體與局部,有終極正確與相對正確的區別。所以“大道至簡”又“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德是社會活動中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終極完美狀態在社會行為思想的體現,大到家國,小到個人思想行為。

道與德是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自然法則和公理規律,尊道而行才能德被天下。其中的關鍵詞彙在於“自然”,這是道德規律的呈現。

我以道家思想解構《西遊記》,歡迎同頻同道一路同行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