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太贵"背后,是一群放弃自己但又想掌控孩子的家长

3月17日,有网友上传了一段孩子班级群的聊天记录,老师在群里通知,称次日上午要进行一元一次方程讲解。

群里在沉默了13分钟后,有家长忍不住回复道:"怎么还收费呢?"

随后,其他家长也立马附和:"这样应该是可以投诉的吧?"

接着有家长称别的班都一元三次,"咱们的太贵了。"

最后还有家长建议跟老师讲讲价,看看能否给优惠。

清奇的画风让网友都乐了,并表示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有个学生网友说,他将这则笑话讲给父母听时,父母的关注点也是在"价格",并说:

这个老师确实收费太贵了,我听说有些老师讲函数才三角……

由于"停课不停学",班级群成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但班级群里迷惑发言也着实不少。

这则真实的新闻一出,很多人把它当笑话听了,但身为家长的我,还是想说:父母们,是时候反思自己,是不是太长时间没有"学习"了。

很多父母会说,这个知识点是初中所学,我毕业这么多年不记得,是很正常的事。

还有的父母会说,我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没读书,我没学过,所以有这种"荒谬的言论"也很正常。

其实,除了现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很少有父母能对曾经学校所学知识还有记忆。

抛开专业题型不谈,问问父母们:这些年你有没有在自己的领域有所进步、有没有和成长中的孩子共同成长呢?

这些知识并不需要多专业,但需要父母去不断学习,才能扮演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

"何弃疗"的中国式父母

中国父母很辛苦,每天忙完工作还得忙孩子,一刻也没有停歇。

如果孩子还小,下班回家除了照顾孩子的吃喝还得给孩子辅导作业,如果孩子大了,可能还要操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无早恋等情况。

在留给自己的时间里,几乎很少涉及自我提升,都是吆喝三朋四友打麻将或者躺在家里刷手机打发时间。

在很多父母看来,当年读书那么辛苦,好不容易毕业有了份工作,好不容易工作走上正轨,所谓"成家立业"都做到了,不就是到了该享受的时候了吗?非也!

先不说学无止境,就做父母而言,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一项"工作"。

孩子对父母,并不只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对孩子来说,困惑时需要父母解惑,失败时需要父母鼓励,成功时也想和父母一起分享。

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会经历几次成长,而学习如何做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的。

所以,打麻将和刷手机,绝不是空余时间的全部,千万不能因为你的"安于现状"和自认"任务已完成"的心态让孩子和你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不懂得反思的中国式父母

问父母们一个问题: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除了他爱吃什么,穿几码的衣服,多大的鞋子外,你知道他喜欢什么吗?

他的课余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你清楚他的特长吗?

他的偶像是谁?

都说现在的孩子很叛逆,不服管教,但其实是父母们更专制,不容别人质疑权威。

在面对孩子的"强辩"时,父母们大多以"我是你爸/妈,你就该听我的"来平息事件。

至于孩子内心服不服,压根不关心,如果孩子不服,那么"打一顿就好了"。

除了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父母们最常做的,就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公然入侵孩子的生活,不管孩子多大,仍把他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仍然暴力地"操控着"孩子的人生。

最后亲子关系越来越僵: 父母"为你好"——孩子"不接受"——父母态度强硬——孩子"叛逆"——父母"管紧点"——亲子关系越来越远。

"鸡娃"先"鸡己"

社会日新月异,加速淘汰着一批又一批人,为了在未来的社会有一席之地,没有安全感的你我,只好在"鸡娃"的路上越走越远。

你的孩子五岁学英语,我的孩子三岁就能做加减法;你的孩子会钢琴,我的孩子打拳也不错。

我们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学习书本知识是为了考个好学校,而有特长傍身是为了在以后的择校时可以加分。

于是,满脸疲惫的孩子周中往返于家和学校,周末进出于各大培训班。

父母们拿钱换来孩子试卷上的高分,暗自庆幸自己"鸡娃"成功,但可曾想过,身为父母的我们,有多久没有进步了?

你的工作有新的突破了吗?

身体锻炼的计划实施了吗?

说好的每天睡前读书,你照做了吗?

与其在孩子背后做那个"赶牛"的人,何不一起行动起来,和孩子并肩成长呢?

父母也需要成长

1、言传身教,一切先从自己做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生下来后就和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在给予孩子生理基因遗传的同时,也在对孩子的性格、人品、习惯做塑造。

一个乐观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家长,同样,一个遇事就哭、不能承事的孩子背后,也一定有着一个脾气暴躁的父母。

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也改变着孩子。

2、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父母能做的,除了借鉴好的教育方法外,最主要的是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用最适合他的方式和他沟通和对话。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不懂我"是我"不服他"的绝对理由,而"懂孩子"的父母,必然是孩子幸福的关键所在。

3、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和谐的关系,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也不例外。

亲子关系的好坏,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基石,决定着孩子"成才"的机率和速度。

因为"我想你学"和"我想学"会是同一方向的力,两股力量的加持,会有惊人的效果呈现。

与其不断地鞭策孩子,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该如何和孩子拥有亲密的关系。

结尾

莫言说过:没有天生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天生称职的父母。

大多数优秀的孩子都是优质教育的结果,而越是优秀的父母越是在不断努力学习中。

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长成什么样取决于你怎么画。

爱孩子,请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