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后为崇祯殉国的大部分都是“祸国”的太监,感觉“爱国”士大夫却几乎消失了?

mmymmy74488


首先把,比较有才能而且还忠诚的大臣大部分都已经战死在外了。

崇祯时期,内忧外患就不说啥了,但是死节的大臣之多,也是令人侧目的。死在金兵手下和农民军手下的我们尝试列举一下:兵部侍郎吴阿衡、大学士孙承宗、卢象升、布政使张秉文、总兵罗贷、总兵张令、参将刘世杰、兵部尚书吕维祺、张克俭、总兵杨国柱、傅宗龙、刘国能、总兵猛如虎、陕西都御史汪乔年、跟着洪承畴北上松山攻打清军的一干文臣武将、总兵徐良宪、杨文岳、王世踪、宋一鹤、沈寿崇、张登科、和应荐、贺逢圣、尚书孙传庭、冯师孔等、总兵尤世威等、林日瑞等、蔡懋德、总兵周遇吉、卫景源、朱之冯等。

只是这么简单的一罗列,发现原来大明的国家统治基础,这些有才能还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大臣们大多都死难在京城之外了。

其次,还有相当多数被崇祯自己杀了

崇祯这个人的多疑性格就不说了。关键是他不光多疑,而且还特别急功近利。他恨不得给他提出建议的大臣所提出的建议刚一实施,第二天就能够收到效果。所以很多大臣在他看来都是在欺骗自己这个皇帝,所以明末的大臣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换得特别快,另一个是死的特别快,很多都还是崇祯自己下令杀死的。

崇祯十二年八月,崇祯把巡抚都御使颜继祖、总兵倪庞、祖宽、内臣邓希诏、刘茂霖等三十三员朝廷大臣一把子撸下来关进了监狱,然后全部杀掉了事。崇祯十四年三月,把兵部右侍郎郑崇俭抓了之后马上就送上了断头台,八月又赐死了吏部尚书薛国观。崇祯十五年八月,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抓下狱,然后处死。崇祯十六年十一月,把右佥都御史范志完、兵部右侍郎赵光抃弃市,十二月又赐死了内阁首辅周延儒。

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大臣都没有写上去,比如抗击清军的袁崇焕等人,最终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崇祯的监狱里。

第三种,死于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时

很多人都觉得,李自成进入北京城的时候,为啥没有死节的文臣武将呢?

其实不然,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自己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上自杀去了,而自工部尚书范文景、左都御史李邦华以下,赴死的文臣多达六十多人。

根据《明史忠义传》等相关内容记载,死难的大臣还不止这个数。

第四种死法,被李自成和刘宗敏给下狱至死的

这波人比较委屈点,明明已经挺过了崇祯末年了,迎来的李闯王完全不像是个要统一天下的“英明圣主”嘛。说好的秋毫不犯,结果才过了几天时间,刘宗敏就开始大肆搜捕文物大臣,然后逼着他们交钱出来了。据说李自成借着这次在北京搜刮文武大臣的机会,总共运走了白银近七千万两。而崇祯最后两年向大臣们祈求捐献的时候,满朝文武也就捐出来了二十万两白银而已。

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刘宗敏的刑讯逼钱,最终竟然活活被折磨死。

崇祯在清朝人编写的《明史》中本来就是被批评的魁首

一个国家正当多灾多难的时候,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对人才的正确使用和适当的放权。但是崇祯的多疑少信,最终又使得大臣们对他不敢说老实话了,结果崇祯担了亡国的罪名,而一众明朝大臣却也没有几个得到好活的。不能不说是一出大悲剧了。


阿庆还是阿庆


刚才在一个贴子下回复,系统自动删除…

有点懵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没有臣民跟随,首先要看朱明王朝做的什么缺德事!

明亡始于朱元璋,打断了士大夫的脊梁(强行要求下跪),从古至今,汉人王朝从没有这个侮辱性的制度,在宋朝之前(包括宋朝)是有跪拜礼,但那只有在祭祀时,或者国家典礼时,那时候的皇帝代表天子,所以才跪。而朱元璋直接强制性让士大夫下跪…

所以朱明士大夫不愿为这个王朝效忠很正常。

崖山一战,多少大宋军民共同赴死?

十万!

朱明将

百姓和士大夫当做自家的奴隶,自然没人肯赴死。

看看宋朝之前的大臣,活得多么有尊严,就知道大明是多么恶心了。

当然鞑清更是恶心,就不多少了,省得说破坏民族团结。

再补充一点:明并非亡在满清手里,而是被大顺李自成灭亡的,所以这些大臣投靠李自成很正常。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发图片评论,宋朝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弱,这是我曾写的小说截图,你们看看就好,我的态度可不会忽变。




苦涩的小柿子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应该这么说,大明养士三百年。确实有很多士大夫牺牲于抗清前线,比如全家被灭门的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孙子跟侄孙相继战死,英勇殉国,最后全家男女老少总共47口人全部被清军屠杀。

但养士三百年,也惯坏了很多人。

以清军灭南明,攻下南京城时很多人的表现为例: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在南京城北扎营后,文武百官纷纷迎降,其中投降的勋贵有:

魏国公徐允爵(洪武时期中山王徐达后人),保国公朱国弼(成化时期抚宁伯朱永后人);

灵璧侯汤国祚(洪武时期东瓯王汤和后人),安远侯柳祚昌(永乐时期融国公柳升后人),永康侯徐弘爵(永乐时期蔡国公徐忠后人),临淮侯李述祖(洪武时期岐阳王李文忠后人),镇远侯顾鸣郊(永乐时期夏国公顾成后人),隆平侯张拱日(永乐时期郧国公张信后人),怀宁侯孙维城(天顺时期涞国公孙镗后人);

总督京营戎政、忻城伯赵之龙(永乐时期都指挥使赵彝后人),南和伯方一元(天顺时期南和侯方瑛后人),东宁伯焦梦熊(天顺时期东宁侯焦礼后人),宁晋伯刘印吉(成化时期宁晋侯刘聚后人),成安伯郭祚永(永乐时期兴国公郭亮后人),襄卫伯常应俊(弘光帝新封);

投降的皇亲有:

大兴伯邹存义(皇太后弟弟),洛中伯黄九鼎(弘光帝原配黄氏兄弟),驸马齐赞元;

投降的文官有:

文渊阁大学士蔡奕深、礼部尚书钱谦益、都御史李沾、唐世济,翰林院掌院事詹事府正詹事陈于鼎等。

十八日,清军进驻南京城,赵之龙特意将大中桥以东都划为兵房给清军住。这样一来,很多居民都只得搬移,人们哭着离开这里。

清军进来后,各位官员纷纷带上米面、菜果等劳军物品到马路上慰问清军表孝心,赵之龙还把演员组织起来进行慰问演出,看得多铎连投降的明军将领刘良佐求见都没理睬,直到戏演完后才撤席。

清兵到达后,总督京营戎政府和都察院各派了两个官员在道路旁跪迎,并高声报名。等到士兵高声喝起时,文武百官就出城迎接。当时天还下着大雨,却没有一个人敢落后。

这等无耻的行为,连乞丐都看不下去了。当时,一个乞丐百川桥上题诗云:“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修成命一条!”然后就投桥而死。

不过这个乞丐能作诗,可能以前也是读书人,很可能是遭遇兵灾落魄了……

但我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士大夫身上。因为如前所说,投降的勋贵和皇亲更多。而士大夫里也有硬汉。

比如,吏部尚书张捷、刑部尚书高倬、工部尚书何应瑞、左副都御史杨维垣等高级文官却纷纷自杀。

而礼部主事黄端伯不但拒绝投降,而且还在门口大书“大明礼部仪注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后来,多铎派人把他抓走。见到多铎后,左右要求他跪下,但黄端伯拒绝下跪,反而是南面盘腿而坐。在书写职名时,他自称是“大明臣子黄端伯”。多铎问:“你认为弘光是什么样的人?”黄端伯说:“天子圣明!”“那马士英呢?”“当然是忠臣!马士英不肯投降,然后带着三千兵马护卫皇太后前往浙江,怎么会是不忠?”然后他又指着赵之龙、钱谦益、王铎这些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义之徒!”

最后多铎干脆拔刀威胁,结果黄端伯竟然把头伸过去说:“头在此!”

这让多铎不得不感慨:“南来硬汉,就只看到这一个人。”随后就将他送到监狱中,后来黄端伯不幸遇害。

但这些硬汉被那些头像的文武百官所掩盖了,所以让人感觉“爱国”士大夫似乎都消失了。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俗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归根到底,一个人如果非常有钱,而且一直得到全社会的优待,很容易就培养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认为高人一等。这样的人会很惜命,更不可能为别人拼命。

因此当清军杀过来的时候,那些士大夫是很难为国家殉难的。试想,如果你家里有良田千倾,娇妻美妾。你轻易舍得死吗?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是家中有一千金的富人,不会靠近堂屋的屋檐处坐卧,因为怕被屋瓦掉下来砸着。

而且人钱多了,可以出卖的东西就多。再加上大明养士三百年,很多士大夫以为明清交替只是换个皇帝,自己臣服了,满清照样要依靠自己。

结果没想到……清军有八旗这个基本盘……读书人的支持其实并不重要……不听话就杀刀子。

这也是为啥明代很有名的廷杖到清代就没了……因为直接就砍了……


冷兵器研究所


历史上的嘴炮爱锅賊们都是祸国殃民的东西。

明朝末年,李自成兵临城下要求皇帝加封自己就退兵为朝廷效力,但满朝廷爱锅人士坚持正值正确反对议和,崇祯无奈吊死煤山后,这群鸟人立即投降大顺军忘记誓言了。

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学生领袖们最后都投日效力日本人,只有被他们打骂的赵某人宁死不屈日本人的高官厚禄。

张学良东北军那伙人西安抓蒋抗日~最后大多数人投日叛国,而蒋誓死不屈抗日到底!

谨慎网络上的嘴炮爱锅侠,历史证明这群人忒不靠谱啊!


一指投资


简单分析的话你可以认为太监是家奴,在他们认知里面皇帝就是国家,皇帝死后国家也就没了,所以会以死来尽忠。要是想分析深点可以归纳一下投降的都是什么人,没有根基的文官里面有投降的,也有死战的,这个和选择和考量有关;不过有些人的投降可以研究一下:勋贵和武将,这里面不乏投降的人物,可以分析一下这些人的投降动机,以大家都知道的吴三桂为例,他手里有兵,有地盘,但是先名义上投降李自成,后又引清兵入关,现代研究可以看出,吴三桂可以看做地方割据势力,但又没有争天下的能力,所以不管是李自成还是清,都需要拉拢吴三桂,所以这种投降更严格来讲应该算收编。一个政权的统治稳不稳定,是否可以持续,统治集团内部是最清楚的,所以在没有不可抛却的政治包袱情况下,这些人是可能最早抛离这个政权的。这个是家国概念分离以后,士大夫对所谓政权的认识,也是对政权的态度。在明末波澜诡异的历史进程中,以死证道的不一定是忠于国家,投降的可能只是不忠于政权。身处乱世,是复杂的,忠奸,也是相对的。


cambrian



今天是2019年五月份的第27天,苦恼的宋安之又遇上了一个神奇的问题,明亡之时只有王承恩一个太监陪伴着崇祯帝殉国,不知道怎么回事,问题中成为了很多太监跟着崇祯帝殉国。

也许有人穿越回去改变了历史?

不管怎么样,宋安之还是说点真正的历史吧。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领大军由山西进军北京,崇祯帝在这个危机关头,依旧是无比信任自己的亲信奴才;在二月中旬,崇祯帝派出太监十人,分别前往诸边镇和京畿要害之地进行监军。

分别是太监高起潜总监关、蓟、宁远。太监卢惟宁总监通、德、临、津。太监方正化总监真定、保定。太监杜勋总监宣府。太监王梦弼监军顺德、彰德。太监阎思印监军大名、广平。太监牛文炳监军卫辉、怀庆。太监杨茂林监视大同。太监李宗先监军蓟镇中协。太监张泽民监军西协。

崇祯帝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兵部尚书张缙彦提出异议:“今日粮饷中断,士马亏折,督抚各官危担欲卸,重责欲分,若一时而添内臣十员,不惟物力不继,有失体统,抑且事权分掣,大误疆场”。意思是现在人心惶惶,后勤也跟不上,又派十名太监去下面分权,不是耽误下面大事吗。

但崇祯帝压根没有听进去,坚持自己的决定。

那么崇祯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不信任文武百官,只信任自己的亲信奴才。

结果是等到李自成率领大军到来,这些太监大多数望风而降,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到了崇祯帝自杀殉国之时,身边只剩下一个王承恩陪着一起去了。

不得不说还真是讽刺,崇祯帝不相信文武百官,所以亡国之时没有大臣陪伴就不说了,毕竟他不相信文武百官。但是最信任的太监,也是都抛弃了他,只剩下一个王承恩陪伴他。


宋安之


这个问题牵涉的其实是明朝亡国的真正原因!

明亡于党争!

明朝中后期,党争愈演愈烈。都说明朝太监权利大,其实太监就是帝党,太监再厉害,皇帝一句话就能收拾了他,看看刘瑾。太监只是皇帝用来和官员抗争的工具。因为开国皇帝朱八八同志过于优秀,所以他建立了一些特殊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度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最主要的就是文官权力过大。

特别爱玩的正德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所做所为归根结底都是在和文官集团斗争。明朝的文官刨除党争,就个体来说也分几种。真心为国为民的,早就像孙承宗一样全家死光光了。剩下的唯利是图的就投降保命!崇祯死前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是亡国之臣!”不是没有原因和道理的。李自成进北京之前崇祯向文武大臣借军饷,最终只借到不足20万两,李自成进北京之后,从各个大臣那里搜刮到7000万两。各位试想一下,如果各位大臣能够拿出二十二之一,北京会被攻破吗?明朝至于亡国吗?崇祯至于自杀吗?

明朝养了这样一批祸国殃民的大臣,真是悲哀!



小炁圆宝儿


明朝好太监其实很多,就像刘瑾还搞改革,很多措施利国利民,还偏向老百姓,文官集团觉得利益被侵犯,还如果太监改革成功的话文官的面子往哪里搁?就必须把刘瑾弄死,首先就是败坏他名声。魏忠贤维持朝政还比较稳定,提拔了很多能臣和善战的武将,成就了很多名臣和名将,收税的重点放在富户和工商业,减轻了农民负担,魏忠贤被东林党视为眼中钉,很多故事说魏忠贤杀了很多异己,但是首先搞肉体消灭的不是阉党,而是文臣系统对阉党 ,是文臣先挑起来的。魏党一倒台,东林党为代表的文臣立即一改魏忠贤的政策,把税收重点转嫁到农民身上,而且文臣各个私利为重,都是动嘴皮子的愤青,没有安邦定国的能力,朝政一坏再坏。


风中凌乱987


明朝的文官系统有相当牛逼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即使不上朝,国家照样运转正常,战照打,钱照收;


如此强大的文官系统直接侵蚀了皇帝的部分利益,皇帝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只能让旁边

的太监作为自己人,从锦衣卫、东厂、西厂,莫不如此。


崇祯初期,魏忠贤维持朝政还比较稳定,提拔了很多能臣和善战的武将,成就了很多名

臣和名将,收税的重点放在富户和工商业,减轻了农民负担。


迫于压力杀了魏忠贤以后,反倒边关失守,各地流民造反,崇祯皇帝找了人建议出走南

京躲乱,整个文官系统居然没人答应,而且坚决反对,导致崇祯皇帝让那个提议的大臣

当了替罪羊。


整个明朝从朱元璋可是对士大夫的特权进行了剥夺,权力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中来回倒

手,整个士大夫阶层早已布满,反倒是太监是代表皇帝的意志。


明并非亡在满清手里,而是被大顺李自成灭亡的,所以这些大臣投靠李自成很正常,太

监陪葬也正常。


阿弥陀佛哈哈哈哈


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

崇祯在位17年,一没有万历那样懒政,二没有嘉靖那样喜好长生之术,称得上一个勤勤恳恳的好皇帝。然而,此时大明积弊太久,已病入膏肓,纵然崇祯有三头六臂,也回天乏术。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在煤山自缢殉国,他的慷慨赴死得到了后人同情与高度评价。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崇祯自缢时,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他的文武大臣哪去了,难道他们都和崇祯离心离德了,



崇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不成?

其实,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屈膝变节的大臣不乏其人,为国尽忠者也大有人在。据统计,崇祯死后,追随他而去的忠贞义士多达数千人。孟兆祥一家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孟兆祥,官拜刑部右侍郎。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他负责镇守正阳门。当时,守城的将领很多心怀鬼胎,纷纷给自己寻找退路,暗中投降李自成。当李自成开始攻城后,这些人趁乱打开城门。孟兆祥坚守正阳门,誓死不降,经过数次激战,正阳门被攻破,抱定必死决心的孟兆祥挥剑自刎。其妻听说后,也随机自杀。孟兆祥的儿子孟章明安葬完父亲死首后,认为父亲为国而死,自己应以死追随,报效国家。他妻子知道后说:如果夫君死,我安忍独生!于是,夫妻双双自尽。孟章明临死前,用毛笔在墙上书写:有侮我夫妇尸者,我必变为厉鬼杀之。


王家彦也是崇祯朝的治世能臣,多次给崇祯治国献计献策,深受崇祯器重。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他任兵部右侍郎,负责镇守安定门,但受到太监王德华的节制,后王德华变节投降。王家彦知道后,跑到紫禁城去报告崇祯,但没见到。他又赶回安定门,组织士兵殊死抵抗。眼看安定门即将沦陷,王家彦慨然叹道:国破身死不足惜,但主上存亡不可知。恨不追随乘舆,触死辇前,赎臣万一之罪耳!言罢,跃身跳下城墙,但没有摔死,后一瘸一拐回到家中自缢而亡。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抛处血斑斑。户部尚书倪元路,工部尚书范景文,城破时都选择了杀身成仁。右都御史李邦华逃到城外的文天祥祠,慨然赴死。其他诸如锦衣卫指挥同知,千户高文采,都壮烈殉国。1000多名太监战死,300多名宫女自缢。还有驸马巩永固,崇祯表弟刘文炳,在做完最后抵抗后,投井而亡。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这是许多仁人志士人生的准则。崇祯死后,有大量的官员追随他殉国,正是这种准则鲜活的体现。可以说儒家崇尚的杀身成仁,已经融进了很多人的血液中,成为我们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