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亦舒在《喜宝》里曾写过一句话,“谁都敌不过原始的青春,即使自己的青春已经不再,也要想方设法去掠夺侵占别人的青春,仿佛那样就能重活一次”。勖存姿如此,方家凯亦如此,蜗居里的宋思明,同样如此,每个人都挣扎,每个人都怕老。年少时看《蜗居》,觉得宋思明太爱海藻了,为她打理好的一切,连她的家人也照顾周到,直至最后一刻,都尽可能地为海藻安排好后半生,可历经沉浮,在红尘里滚一滚,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母亲才是真正的通透之人,一眼就看穿了宋思明心里的算盘,她和海萍的一席话,切中时避,引人深思。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海萍的欲望,是海藻悲剧的助推

海藻从小就没什么主见,很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海萍曾向家人保证会照顾好海藻,母亲这才让海藻去外面闯荡,偌大的城市,海藻无依无靠,姐姐就如同母亲般存在,她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影响着海藻。然而,买房的压力张牙舞爪地向她示威,海萍常常抱怨婚姻里的种种,为了一块钱和丈夫大吵大闹,释放出来的全是负面的情绪,海藻会不自觉地认为,婚姻是苦涩的,钱比感情重要,立志要将她从水深火热的生活里解救出来。于是,宋思明出现了,他有钱有权,在小贝不愿拿出自己的存款时,宋思明毫不费力地为她摆平一切,海藻抵不住这样的诱惑,一头扎进了漩涡。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海萍作为既得利益者,没有及时喊醒沉睡的海藻,还替她打掩护,母亲一眼就看穿事实的真相,狠狠打了海萍一巴掌,自己的女儿自己最清楚,海萍被利益熏了眼,她的欲望,成为海藻悲剧的助推者。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等到平静下来,海萍与母亲谈话,母亲叹气说,“女孩要富养”这话是有道理的,正因为海萍海藻从小在匮乏中长大,别人的一点小恩小惠,都会让她们不胜感激,没齿难忘,恨不得交出全部的自己去报答。可所谓的“对你好”,都是有所图的,图你的心,图你的身体,所有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好处,最后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交换,她们都被表象迷了眼。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权力不断变换主人,而荣耀永远保持不熄之火

宋思明真的爱海藻吗?不是的,他只是享受手里的权力带给他的荣耀。宋思明的秘书身份,决定了他必须要在人前俯首帖耳,太过招摇会引火烧身,但长久的压抑让他无从释放,他需要从其他地方证明自己是成功的,海藻的崇拜与迷恋,刚好迎合了他这种心理,即便不是海藻,也会是其他年轻的、听话的女孩。当他以为海藻是处子之身时,满心欢喜,觉得海藻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也就此看出,海藻不过是他的从属,连平等都谈不上,更谈什么爱呢?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宋思明少年不得志,在别的同学心无顾虑谈恋爱时,他已经在为自己的事业铺路,靠着岳父岳母的关系一步步向上攀爬,这个过程,他见了太多黑暗,也臣服于弱肉强食的规则,可回过头来看看,曾经的美好已然不再,他所拥有的,也不过是这些拿青春换来的权势,他一定要在同学面前好好炫耀一番,好弥补年轻时的缺憾,海藻就是他最显要的战利品。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权力之下,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为了那份荣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即便是取得了胜利,也是带着一身灰烬,负重前行。

借走的青春,还不上的未来

宋思明长期处于尔虞我诈的环境里,早已满目疮痍,而海藻还那样的简单明快,就算戴着面具也是比较干净的脸谱,和海藻在一起,他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寸寸时光都变得鲜活而生动,但那不是爱,他置海藻的未来于不顾,给予超过她能力范围的物质,摧毁了海藻的意志与独立人格,将她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像玩具一样呼之即来,召之即去,不允许她和小贝相处,自己却不离婚,甚至还在海藻怀孕后,让她生下宋家的男丁,哪怕一辈子见不得光,在日日夜夜的等待中熬成怨妇。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他编造出一个又一个谎言,叠加起来如同万花筒般,纷繁迷醉,可到底不过是一堆碎小的玻璃片而已,他忘恩负义,又贪得无厌,为了一己私欲,寒了妻子的心,还搭上了海藻的一生。

《蜗居》:母亲和海萍的一席话,如教科书般通透,海藻却听不进去

结语

对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男人来说,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欲望和软肋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没有正确牢稳的价值观做支撑,很容易就沦为他们的“玩物”,步步紧逼,节节败退。真正的感情是建立在两个人互相承让的基础上的,不是权力地位上的平等,而是眼界和认知上的势均力敌,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共情能力,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而非占有、控制、抑或改变,两人将一起揭示世界的价值与目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