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转转:窑洞里的爱

窑洞里的爱

陕北窑洞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构造为世人所熟知,又因冬暖夏凉而被人们所喜爱。窑洞通常讲究坐北朝南,大都依山而建。我们祖上最早的窑洞又矮又破,好像很随意地找个地方打个洞就安了家。没有窗,门也是相当简陋,更别提院子了,里面的光线不是一般的差。

王转转:窑洞里的爱

到爷爷的父亲那一辈开始有所改观。窑洞地势相对要平坦,门窗虽然简陋,但也分明,可以有效地采集光线,而且好一些的窑洞已经采用泥巴糊墙了。为了牢固,还要在窑洞里撑上一根又长又粗的木头。

到了爷爷这一辈,窑洞已经变为更为坚实的石窑洞。这个成本相对要高,尤其是浪费人力,需要先找人把石头打好运回来,再找石匠把石头打磨的有棱有角。这样的窑洞外观已经变得美观,窑洞里面的墙上,贴着花花绿绿报纸和书页,目的是为了遮盖缝隙。院子也由之前的泥巴墙变成了石头墙(箍窑洞剩下的碎石砌成)。

到父亲这一辈进入窑洞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砖头砌的窑洞将石窑洞取而代之,一来成本低,二来美观。里面用白灰粉刷以后,更加明亮,门窗也做得更为精致。再后来,又流行在窑洞里贴瓷砖,如此,装修好的窑洞里面便与楼房一般。院子的面积也越建越大,而且也都铺了砖或者水泥,墙上也贴了琉璃瓦,加上豪华气派的大门,典型的陕北农家小院便坐落而成了!

王转转:窑洞里的爱

窑洞只是人们的一个栖息场所,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发生在窑洞里老百姓们的喜怒哀乐。

老家的窑洞不知可以追溯到哪年哪月。只记得从我爷爷那辈起我们就一直居住在延川的一个小山沟里。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从窑洞里生活过一辈子的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他们来说,放在窑洞里某一固定的角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们与自己的父母与孩子在窑洞里度过的不仅是岁月,而且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以至于对自己之前居住过的窑洞有种无以言表的深切情感。

我的父亲是个木匠,与窑洞打交道更为亲密。父亲出师以后,专门从事修门窗的营生。我小时候,看到过那些各式各样用木头制作出来的图案,真是美妙绝伦。我觉得能把一根再平常不过的木头变成各种图案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但并不能理解父亲修门窗时花费的心血。如今,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的父亲也不例外。我只能在家里的箱底,翻出他之前用过的一个画有门窗图案的本子,去寻找过去的影子。但我会一直记得,父亲是修门窗的一把好手。

我的母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她这辈子教给我做人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忍”。窑洞里有母亲为我们缝缝补补,洗衣做饭,织毛衣纳鞋底的身影。我们童年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足,身上穿得棉衣棉裤是母亲亲手做的,脚上穿的鞋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纳的,上学用的书包还是母亲亲手缝的……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待人接物,母亲在窑洞里教会了我们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窑洞里煤油灯下,母亲洗洗涮涮的情形;还记得白天里母亲在缝纫机上缝缝补补的样子;还记得窑洞里和母亲一起养蚕的情形;还记得窑洞里和母亲第一次看电视时的喜悦;还记得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从山里归来时疲惫的身影……

王转转:窑洞里的爱

哦,窑洞,你陪着我的祖辈们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又陪伴我走过艰辛却温暖的时光。可否让我继续徜徉在你的胸怀,回味亲人的温暖?

(原刊于《山花》2017第3期总第235期)


作者简介:王转转,延川人,在延川《山花》发表作品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