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經驗我得上

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後,杭州市設立了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和居家醫學觀察點,根據相關規定,醫學隔離觀察期中市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都暫時按照醫學垃圾處置(危廢)。面對突然增多的醫學垃圾,為了確保其得到更為妥當的處置,一支特殊的隊伍組建了起來——杭州環境集團新冠肺炎醫學觀察點固廢應急處置隊。

杭州市環境集團清潔直運三分公司值班調度員沈中林從處置隊成立便主動請纓加入,承擔起了江乾區、濱江區、桐廬縣三個區域醫學觀察點和隔離點的垃圾清運保障任務。前兩天,由於表現優秀,他被提前轉為預備黨員。

02:00

主動請戰清運醫學垃圾

凌晨2點,沈中林已經來到杭州市環境集團清潔直運三分公司值班室,戴著白色口罩的他露出的皮膚顯得特別黝黑。

“我的本職工作還是調度員,要在調度室為作業人員服務,解決各類突發問題。”沈中林說,“當然我還要隨時抽查車上的監控,看看他們作業時是否規範,有沒有超速超限等問題。”

沈中林是餘杭崇賢大安人,2010年2月,退伍後的他到了環境集團工作。“剛開始是駕駛員,2018年8月轉崗成為一名值班調度員。”

此次疫情發生後,1月26日,沈中林主動請戰承擔起了江乾區9個隔離、觀察點的清運任務。當天下午,沈中林和同事前往清運點位進行逐個踩點到晚上11點。第二天誓師大會結束後,他又駕駛清運車輛奔赴收運點開始作業。

總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經驗我得上

將隔離點的醫學垃圾裝運上車

“那時候沒想很多,因為總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經驗,就覺得我得上。”他說。

03:30

做榜樣消除同事恐慌情緒

隨著新冠病毒肺炎醫學觀察點和居家隔離點的增加,環境集團固廢應急處置隊的垃圾清運車一度由原先的14輛增加到20輛,司機、集運員和後勤保障人員也由原先的35名增加到65人;清運的地點高峰時達261個。直到目前,杭州市還有148個醫學垃圾觀察(集置點)。

“在清運這些醫學垃圾的同時,其他的垃圾清運也都正常在做的,所以這段時間我們一直都很忙。”沈中林說著,這時已經是凌晨3點半,調度室裡進出的人員也多了些。

凌晨兩三點是清運發車的高峰時間之一,疫情期間,三分公司161個司機和跟車集運員,都需要到沈中林這裡登記信息、測量體溫,沈中林除了要幫助他們打印作業路單,還負責車輛調換和分配人員等,保證出車工作。

總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經驗我得上

出車前先穿上防護服

“現在好多了,很多人進來還能稍微嘮兩句嗑,前段時間不少人都很緊張,匆匆來匆匆走的,我們調度室就忙裡偷閒安慰一下一線的員工,讓他們不要過分緊張,他們看我清運醫學垃圾都還好好的,久而久之就不緊張了。”沈中林說,“不過,我們還是每次都提醒他們要注意安全,防疫這根弦不能松。”

06:30

去桐廬一趟得跑500多公里

“你到了嗎?準備準備我們要出發了。”早上6點半,沈中林和同事丁海峰打了個電話,因為週一的早高峰相對最堵,需要早點出發去清運。

自從承擔起江乾區、濱江區、桐廬縣三個區域醫學觀察點和隔離點的垃圾清運保障任務,沈中林就處於輪換狀態,今天和跑江乾區的搭班,明天就和跑濱江區的搭班,而對他來說,桐廬的清運壓力最大。

“桐廬最多時有31個集置點,分佈在各個鄉鎮,各個鄉鎮之間隔著鄉道或盤山公路,清運保障難度相當大。”沈中林說,有一個鄉鎮的集置點設置在山上,清運車根本開不上去,第一次過去清運只能人工搬下來,後來,在鄉鎮的協調下,集置點將醫學垃圾放到了山下,他們這才輕鬆了些。

“現在桐廬還有10個集置點,已經輕鬆多了,不過每次去車子都得跑500多公里,還是挺遠的。”

06:45

一開始心中還是有壓力的

早上6點45分,沈中林和丁海峰到了清運車前。此次應急處置隊的車輛是“專配”,停放位置都是統一的,出車前,他倆需要仔細檢查一遍車輛的情況。

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口罩和手套,嚴嚴實實的包裹常常讓人透不過氣來,而這樣的穿戴一天最少要六七個小時。“到桐廬清運的話穿上的時間就更長了,得超過10個小時,飯都不能隨便吃,只能儘量少喝水,不上廁所。”沈中林說。

說起一開始出去清運醫療垃圾,沈中林坦承心中還是有點壓力的。“那時候畢竟疫情很嚴重,而我們還需要近距離接觸醫學垃圾,肯定會增加感染風險,而且我們很多人之前都沒有處置的經驗。”

儘管經過了緊急培訓,大家心裡還是忐忑,可一想,如果不處置這些帶有危險性的醫學垃圾,就會造成二次汙染的隱患,更不利於疫情的防控,必須要有人迎難而上。“我們就互相鼓勵,平時注意對自己進行隔離,免得傳染家人和朋友。”沈中林說。

畫外音

幾乎每天,沈中林都至少要忙碌12個小時,但他說其他同事乾的活也不比他輕鬆。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的末端,環境集團承擔著城市生活垃圾汙水處理、沼氣處理、資源化處置等各種任務,在天子嶺,以2019年為例,全年日均填埋垃圾4000噸,處理汙水3000餘噸,處理沼氣63萬立方米。

在這些數字的背後,是2500名環境人的忘我付出和日夜堅守。他們來自全國20個省市,有56%的員工不是杭州本地人,但在疫情暴發後,他們選擇了留守杭州、堅守崗位,把杭州當成第二故鄉,共同守護這座美麗的城市。“他們很多人過年都沒有回家,而我的家就在杭州,比起他們,我幸運多了。”沈中林說。

07:07

學會紮好垃圾袋子很重要

昨天,沈中林他們清運的是江乾區的醫學垃圾,到達第一個集置點鼎都大酒店的時候是早上7點07分,裝滿醫學垃圾的專用桶已經被相關管理人員放在了固定位置。

清運醫學垃圾的步驟和清運普通垃圾差別不大,但是清運時為了避免二次汙染,不會在地面鋪清運地毯,而是由各觀察點人員在清運後統一進行消殺病毒。“因為我們清運的時候會接觸垃圾袋外部,然後垃圾進入清運車有一個擠壓的過程,清運完畢後,當地的管理人員需要對我們的手套以及車子接觸過垃圾的地方都消毒一遍。”沈中林介紹。

在沈中林看來,處理醫療垃圾最關鍵的問題,是垃圾會不會暴露在外。所有垃圾袋都是專用的,放置之前也進行過消殺,但是清運過程中,袋子扎得好不好,會直接造成垃圾是否會暴露在空氣中。“扎得太緊,清運車內部擠壓過程中容易產生爆袋炸開;扎得太鬆,就會容易散開。”沈中林說,為了這個事兒,他們沒少和處理過醫學垃圾的人溝通,學習一些“經驗技巧”,讓清運的過程更為安全。

07:25

集置點0垃圾量讓他“振奮”

上午7點25分,杭城的早高峰已經到來,清運車到達了第二個點:丁蘭街道處置點。“之前丁蘭街道疫情相對來說較為嚴重,所以清運的垃圾比較多。”沈中林說。然而昨天,這裡的情況讓人“振奮”,這個集置點一點垃圾都沒有。

“這是一個好現象啊,說明這裡被隔離的人員已經沒有或者說很少了,相對應地,垃圾也就變少了。”沈中林說著,身旁一直在記錄垃圾情況的丁海峰在記錄本上寫了個“0”。

總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經驗我得上

填寫垃圾清運記錄

從丁蘭街道處置點到下一個處置點彭埠街道,擁堵的機場路上,沈中林嫻熟的駕駛技術展現得淋漓盡致,哪條道不堵車,哪裡可以左右轉彎,哪裡走會更快些,但即便如此,清運車還是整整開了1小時。“等下還要去九堡等地,路上花費的時間其實比清運垃圾的時間長。”沈中林說。

等去完所有集置點再回到天子嶺,肯定得下午了,沈中林說,他還需要做清運車的消殺作業,才能回家休息……

●追夢人說

我不會說什麼特別鼓舞人心的話,但行動永遠比言語來得可靠。在抗疫一線,我們不能像醫生護士那樣身先士卒,但我們可以儘量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處理好醫學垃圾,讓它不會傳染人,讓他們在前線的努力不會白費。我慶幸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和我的團隊始終堅守在戰“疫”的崗位上,直到疫情結束。目前,我們已累計清運醫學垃圾1212.66噸,車輛總行駛145704公里,這個數字還會上升,但我想距離它“定格”已經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