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出題、能者破題, 天津“科研眾包”開啟成果轉化揭榜模式

企業出題、能者破題, 天津“科研眾包”開啟成果轉化揭榜模式

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對企業委託的項目進行相關研究。受訪者供圖

企業出題、能者破題, 天津“科研眾包”開啟成果轉化揭榜模式

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對企業委託的項目進行相關研究。受訪者供圖

  天津啟動“科研眾包”,半年徵集發佈350家企業的技術需求534項,撬動企業意向投入3.2億元;71家國內外應答單位提交解決方案210項;技術對接等合同金額達到8334.53萬元。

  “這次真是太順利了,從2019年9月應答企業提出的技術需求到學校和寧夏的企業簽訂‘高品質枸杞醋發酵關鍵技術研發’合同,僅用了3個月!而且通過去寧夏談合作,我們又陸續和其他企業簽訂了五六個技術開發合同,最大一單達到1300萬元,並100%實現了成果轉化。這麼高的效率,得益於科研眾包。”近日,天津科技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的工作人員王維君開心地說。

  王維君口中的“科研眾包”,是天津市科技局於2019年7月正式啟動的供需對接新模式,通過“企業出題、能者破題”的揭榜比拼方式,集中力量解決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破解產業共性技術難題,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天津市科技局成果處副處長梁傳輝表示:“目前,天津已經建立了‘1個平臺+1套機制+N個隊伍’的科研眾包工作體系,將傳統的運動式供需對接模式變成鐘錶式、常態化工作模式,有助於解決技術需求不精準、對接渠道不通暢、資源不共享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難題。”

  精準挖掘企業技術需求

  “成果轉化之所以這麼順利,我覺得首先是企業技術需求非常精準。”王維君總結此次合作成功的經驗時,由衷地感慨,“篩選鑑別真實技術需求對我們來說是件痛苦的事,我們每年會從各種渠道收到三四百項企業技術需求,但是真正有效的也就百分之一,存在有的需求不準確、模糊,有的聯繫人不是技術負責人等問題。中心專職進行技術鑑別篩選的工作人員只有兩三名,從幾百項需求中找到有效需求耗時耗力,效率非常低。”

  “造成企業需求不精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時候,企業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梁傳輝說,比如有的企業想改善優化生產線流水線工藝,但是具體改善哪項工藝說不清楚;有的企業想產品升級,但是升級產品需要哪項技術不瞭解……這些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鑑別篩選造成很大困擾。

  因此,天津市科技局一方面充分發動全市技術轉移機構挖掘企業需求,由技術經理人面向科技企業進行技術需求挖掘;另一方面由工作團隊主動上門,服務大型集團企業和上市公司,深入挖掘企業系列技術需求。同時天津還組織專家團隊,從真實性、完整性、可行性等角度對技術需求逐一進行分析篩選,累積發佈有效需求534項。

  “精準挖掘企業技術需求離不開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因此建立專業化隊伍非常重要。”梁傳輝說,目前天津登記在冊的技術轉移機構153家(其中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4家)、技術經理人717名,逐步形成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模式。

  線上線下共促高效轉化

  “這次我們能這麼快發現企業需求,得益於網絡、APP、微信公眾號上的科研眾包工作平臺。”王維君說,微信群也很重要,群裡發送的企業需求信息都能和學校的重點專業,如食品加工、機械、化工相匹配,很快就能抓住機會。

  “對於挖掘、審核、篩選後的技術需求,我們進行了分類彙總,在線上,採取了公開發布和定向推送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展交中心服務平臺、公眾號文章、技術轉移機構交流平臺以及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公開徵集解決方案。”梁傳輝介紹,同時,在線下組織技術需求發佈會4場,組織技術轉移機構帶著需求主動對接高校院所。半年多以來,線上線下共徵集解決方案210項。

  科研眾包這種線上線下徵集企業需求併發布的方式,解決了很多企業找技術難、效率低的問題。“我們公司每年有兩三千萬的項目合作費用,需求涵蓋十幾個項目,如果我們自己去找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對接,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效率還很低。”天津瑞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智創谷運營總監高華義說,對於從事生物獸藥行業的公司來說,一直以來合作的科研院校都是農業院校,但是通過科研眾包平臺發佈了需求後,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甚至清華、北大通過平臺看到後,把一些人用疫苗技術應用到動物疫苗的研發上,極大地提高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渠道,併為我們開發下一代產品做了很好的技術儲備。這種方式成本低,效率高。

  “對重點項目,我們組織應答單位集中走訪需求企業,推動供需雙方深入對接交流;鼓勵、促成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開展供需對接工作,充分發揮技術轉移機構的力量為供需對接提供優質服務。”梁傳輝介紹,僅創智天誠(天津)技術轉移諮詢有限公司就針對天津海爾洗滌電器有限公司的智能設備開發需求,組織了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城建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4所高校的6個團隊赴企業現場對接10餘次;同時天津市科技局及時跟進供需雙方對接進展,實時提供政策諮詢、技術合同諮詢等支撐服務。目前累計組織技術對接、企業走訪等活動40場,最終促成簽約項目48個。

  梁傳輝表示,目前科研眾包模式依託科研眾包工作平臺這“一個平臺”,建立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一套機制”,促成成果的高效轉化。線上,通過科研眾包工作平臺形成規範的技術需求挖掘、提交、審核、發佈、應答、選標和服務程序。線下,制定需求挖掘、技術對接、合同執行、收益分配等服務指引,引導建立供需雙方和技術轉移機構間的協同服務和收益共享機制,以市場化、可持續的方式共同解決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

  “懸賞”徵集實現優中選優

  “通過科研眾包體系,我們在揭榜應答過程中,瞭解了不少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我們也開闊了眼界。”王維君說,平時與其他科研院校的科研團隊交流不是特別多,此次好幾個項目都組成了跨專業、跨院校的項目團隊,促進了研究團隊之間的深入。和寧夏簽訂的“高品質枸杞醋發酵關鍵技術研發”合作項目,就是集合了品牌設計、設備、保鮮等多個學院的團隊共同進行的。

  “對於有意願通過‘懸賞’方式公開徵集解決方案、或經充分對接仍引發激烈競爭難以自主選擇最佳解決方案的,我們組織了創新挑戰賽進行現場比拼。”梁傳輝介紹,在中國創新挑戰賽(天津)上,僅“雪豹識別全球挑戰賽”一個算法賽題就吸引了334人參賽,提交方案412次,最終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等31家高校院所攜帶方案在現場賽上進行了比拼。

  科研眾包這種揭榜比拼機制對提出需求的企業來說更是利好,讓他們有了優中選優的機會。“我們發佈了‘犬的皮膚病緩控長效製劑’這個需求後,全國有4所知名高校的專家和我們聯繫,最終經過接觸和比較,我們選擇了南開大學。”高華義說,如果我們自己去找高校院所的專家,需要把專家的產品拿過來做實驗,一兩個月才能初步得到動物實驗的數據結果。而通過這個平臺,有4個專家把自己的實驗數據拿出來,通過橫向對比數據和方案,企業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選擇到最優的方案。

  據瞭解,天津市科研眾包工作啟動半年多以來,成果頗多,共徵集發佈350家企業的技術需求534項,撬動企業意向投入3.2億元;71家國內外應答單位提交解決方案210項;開展需求挖掘、技術對接等活動近40場,對接成功項目48項,合同金額達到8334.53萬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