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魔戒》的原著作者托爾金曾經說過:

成年人比兒童更需要童話故事,因為童話的完美結局可以慰藉其在生活中受到的的磋磨。

如此說來,時不時給觀眾來一劑"強心針",或許也是迪士尼除了"政治正確"之外,推出新作時所遵循的另一條原則。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過,迪士尼最"寶貝"的公主非睡美人莫屬,所以新版《沉睡魔咒》改頭換面的改編,也是迪士尼"與時俱進"的一種象徵

但如果拋開作品的年代意義和曾經傾注的心血,單就公主本人的形象內涵而言,迪士尼最鍾愛的或許是今天重點要說的這位"平民公主":貝爾——一位學識淵博的法國農村姑娘,最終嫁給了本被詛咒成怪獸的王子,並解開了詛咒。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為什麼說她才是迪士尼最鍾愛的?

首先是她出現的時期。1989年底到1999年,這十年是迪士尼歷史上響噹噹的"文藝復興時期",所有的舊版故事幾乎挨個被拎出來"翻新"。而根據法國童話故事改編的《美女與野獸》,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三部作品。

其次是她的畫面。那段時間,迪士尼剛剛收購了皮克斯,皮克斯也順勢將那套為迪士尼研發的電腦動畫製作系統應用到《美女與野獸》中。所以你會看到,這部作品的畫面對比迪士尼之前的那些,有了肉眼可見的進步和改觀。

接著是她的"紀錄保持"。簡單來說,在《飛屋環遊記》出現之前,《美女與野獸》在很長時間以內,都一直是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動畫片。

最後是她的人物設定。在貝兒之前,迪士尼所有的公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對王子天生不具有任何免疫力。直到貝兒這個特立獨行、飽覽群書的"村姑"出現,她對王子的不屑一顧(雖然王子長得確實夠嚇人)讓所有人眼前一亮——原來王子和公主之間的愛情,不是與生俱來的。(雖然本來也不是天生相愛的,但迪士尼之前的作品確實有"命定情緣"的既視感)


也是從《美女與野獸》開始,迪士尼的公主們越來越"離經叛道"——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一直髮展到《冰雪奇緣》中的強大到無以復加,以及《勇敢的心》那樣,連愛情線都被砍得一乾二淨。

可以說,《美女與野獸》既創下過無可取代的輝煌,也從人物設定和故事主題層面,開啟了迪士尼公主系列的新篇章。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但是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2017年新版的《美女與野獸》,究竟在講一個怎樣的故事?是跨越一切的愛情傳奇?還是藐視一切的女權主義?

也許看完你會發現,它只是借愛情,講了一段"文明的發展史"。


01


在原著中,"美女"即象徵著文明,"野獸"則等同於"原始"或"矇昧"。那麼結合《美女與野獸》的情節來看,"文明"在家待到索然無味,萌生了向外探索世界的想法。然後在一系列機緣巧合之下,向外拓展的"文明"遇到了原地不動、封閉固化的"野蠻"。緊接著,就是一場漫長而又有趣的同化和改變。

怎麼樣?是否從中讀到了殖民地歷史的味道?因為真正廣為流傳的,同時也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影視改編的母本,均是

1889年英國作家安德魯·朗所作的那版。

這個作品出現的時間點就頗為玩味——承接了喬治時代和時代,並被公認為是和巔峰的維多利亞時代,也是大英帝國不可複製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英國經濟佔到全球總額的70%以上,文化輸出也是一等一的"野蠻生長"。

文學是時代的產物,時代造就了文學的輝煌。將"文明改造野蠻"的精神內核,放置在一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跨種族愛戀之中,最後還呈現出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這是一個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文化侵略"。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在文學領域,維多利亞時代有專屬的一席之地。那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其中的情節和人物基本都遵循著"寫實"的風格——將社會現狀,以及社會變化下老百姓的思想和作為,通過文學傳遞出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維多利亞時期固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文學巨匠,但也有很多像《美女與野獸》這樣,通過看似"天真無邪的理想國"的情節和人物設定,悄然寄託著殖民主義向外擴張的企圖和願望。


也不能因此就否認《美女與野獸》的文學價值,或妄言改編作品的品質。退一步講,發展到今天,也許很多人將其解讀成"跨越階級和物種的愛情故事",也不失為一件幸事。


02


那麼最新版的《美女與野獸》,究竟在哪些地方做了更貼近時代的"文化傳播"呢?


  • 首先是貝兒的變化。

在最新版的《美女與野獸》中,貝兒不僅自己讀書,而且時不時還對村民的想法、行為發表下意見,甚至她還會在洗衣服的空檔,給村裡的孩子讀讀書——雖然最後"慘遭"孩子母親的呵斥和反對。

這樣的情節設定,將貝兒的能量作出了向外的擴散,無形之中,發生在貝兒身上的種種故事,也不再是簡單的愛情故事,或單向性的發展——她代表著一種力量,或者說,她是殖民主義原始願望的具象化。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 王子在這一版中,有了更細膩的"前塵往事"。

看過電影的同學應該還記得,王子原先被寵成了什麼樣子。他就像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巨嬰"一樣,不僅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連基本的人情世故、同情同理心都沒有。

所以在這一版中,女巫對王子下詛咒的波及範圍也變得更大——不僅被變化,而且被遺忘。

試想一下,王子原本的狀態,是不是像極了物質劇增的殖民世代人物?精神內涵並沒有跟上物質的急速發展,這導致在奢靡的生活背後,並沒有傳承式根深蒂固的貴族精神與之匹配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這一版的王子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被變成野獸後,在文學交流上,和"學霸"貝兒也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

如此說來,形象上的"野獸化",其實也是暗示了後殖民世代的"退化"——雖然失去了高貴的精神甚至喪失了基本的道德,但至少在知識層面(藏書數量)還是不輸給平民的。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這是一種變相的迴旋嗎?把這

看成是一種辯證,其實更為客觀。而且王子的本性,在故事的最後也得到了證明。這樣的結局和故事的開始,就形成了一種"因果閉環"——王子本性是好的,後來變壞只是客觀因素造成的。

這是不是在位殖民世代的所作所為辯白?不得而知。但至少王子的設定本身,具有多重意義且和貝兒一樣——不單純象徵某類人,更多的是某一文明時代的產物,或後果。


03


除了將原著的內核表達的更直白,也更擬人化之外,新版的《美女與野獸》還給反派人物增加了很多信息量。不管是自戀到極致的加斯頓,還是明顯有同性戀傾向的來福......細究下來,他們身上所具備的時代特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故事的2位主角更甚。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 新版中的大反派,做起壞事來更"特立獨行",轉變也更讓人"意外"。

回到故事的開頭來看,這個人物幾乎沒有給觀眾任何"提示"——他是個十惡不赦、心腸壞透的人。因為故事的開始,這個人一直忙著欣賞自己、取悅貝兒

,並時不時給自己的隨從來點"刺激"——讓他時刻謹記自己的位置,並保持忠誠。

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動,這個人物的本性不再像原著那樣"突然",而是抽絲剝繭般地逐漸顯現。

面對貝兒的消失、面對"未來岳丈"的態度、面對野獸王子、面對村民......在這些激化的矛盾之下,他最後變得樣子似乎連自己也沒預料到。而且這一版中,加斯頓在做壞事的時候,沒有了同謀(原版中是他跟精神病院院長合夥,新版的院長被他欺騙了),有的只是愚民——無論哪個時代,都不缺乏的存在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 新版中的來福,與其說是"同性戀",不如說是停留在"厄勒克特拉時期"尚未開化的成人。

他對加斯頓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不自知、不可控的崇拜和迷戀,但"崇拜"的成分是遠遠大於"迷戀"的。因為電影中,來福毫不掩飾自己想成為加斯頓這樣的人——穿著考究、人見人愛,而且看上去是如此的有思想有見解......簡直是內外兼修的典範(只是“看上去”)。

所以在故事的最後,他將對加斯頓的失望,轉化成"背叛"。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鏡像崇拜破碎"後的觸底反彈

他指代的也是一類人,一類找不到心裡寄託,進而盲目崇拜的人。這種人放在現在,頗有點狂熱粉絲的味道——偶像人設的真相,將這類人的行為底線牢牢攥在手中,好似

提線木偶一樣。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新版的《美女與野獸》,幾乎對每個人物都增加了筆觸,使整個故事更加豐滿、可信,但也有了更多"霧裡看花"的"背後深意"。


04


可以說,新版的《美女與野獸》稱得上是"成也豪華,敗也豪華"。巨大的投資,上映後迎來一路飆高的市場;前期的宣發也將重點都放在了演員、服飾上。這就導致很多觀眾記得貝兒裙子上的幾千顆施華洛世奇,卻記不住電影中的關鍵臺詞。

可這樣"意有所指"的好劇本,不該被掩埋在華麗的假象之下;劇本人物背後的"辯白"和"吶喊"的光芒,也不該被華服上的水晶所掩蓋。


跨種族戀愛?女權電影?你確定看懂《美女與野獸》了嗎?


艾瑪·沃森的出現,或多或少會讓這部電影被認為"女權主義"。這樣的理解方向是對的,可結合原版故事的出現時間,以及故事人物的形象變化,《美女與野獸》其實更應該叫《文明的退化與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