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愛是魔法石,只要碰觸它,貪婪之心便化為奉獻之情。

為著這份愛,天堂選擇化為人間,神明甘心降為凡人。

————包爾人獻給理想之人

大家都讀過泰戈爾的詩歌,為他詩歌飽滿的激情,美妙的韻律,深遂的哲理,盈溢的靈性以及帶給我們發自內心的喜悅而驚歎,他的《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我們很少人讀過他的《人的宗教》這本書。這本書是他對宗教的體驗和真實世界的理解,是他所有思想,靈性,文學創作的源泉。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讀懂泰戈爾美妙的詩篇,我們就必須理解他的哲學思想。還有,泰戈爾認為這不是哲學思想,是宗教體驗。當然,宗教的東西往往不易理解,體驗更是無法感同身受。所以,本文只能從書中表達的普世真理,生命的四個階段和藝術創作的根本三個方面來理解這本書的現實意義。

一、普世的真理:真理存乎合一

主張最高真理只存在內在的靈性世界,便是貶損外在的物質世界;若說最高真理只存在外面,那也不是真理。真理存乎合一。

本書開篇探討了人的宇宙。我們人是宇宙和自然的一部分,世界是由無數的物質組合而成一個大的整體,人類也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共同命運體。科學所探究的,是不受個體限制的客觀人類世界的真理。這種真理,即是對於人類全體心智的完美理解,存在於普世萬物之中。是不是不好理解,沒關係,我們從下面的三個合一中,來體會和理解普世的真理,她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完美的理想境界。

1、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世界的合一。

我們從自身最好理解人與自然,主觀意識和客觀世界的合一。人存在兩元性,一是由我們的毛髮、皮膚、骨肉筋血構成的外顯存在,另外還有深刻意識中的超然存在,這兩種存在完美和諧合一。這便是物質和精神的完美合一。同樣世界上永恆的實體,必須透過情感和活動加以體現,宇宙和自然的現實經由全體人類的心智而體現。很多人認為這是唯心主義,那就錯了,因為你應深深去體驗。

我們的世界正是我們理解的那樣;思想與存在是並存的。如果人類歸零,一切也將隨著意識的歸零而消失;當意識恢復,你也會知道現實的意義。

事實上,人會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自然,也就是說,自然與心靈是相連的,所以人才會在自然當中看到自己。如果人不與自然聯結,就不會有完整的存在感,人便會感到有缺憾。這就是為什麼單獨囚禁是令人痛苦的刑罰。這也是我們現代人物質豐富,但卻常常感覺到一種被放逐的空虛的根本原因。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印度的瑜伽(Yoga),梵語含意“合一”。修習瑜伽的過程,人可以超脫所有人性牽絆,進入純淨的最高婆羅門(Parabrahman)的意識狀態,有些人能短暫地進入三昧(Samadhi),那是自我與無限自然合一的狀態,同樣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境界。所以,印度人認為萬物之中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她是至尊至聖者(Supreme Person),不僅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還有想象力、愛與智慧,祂的靈性在所有人之上,對祂的愛會擴及所有生命,這份愛的深度與力度遠超過其他情愛。神的愛可以使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外在要求與內在呼喚之間調和合一。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普世的真理,稱之為神。印度包爾人用詩歌來歌頌他:

倘若我們說祂只屬於內在,那麼整個宇宙將感到羞愧。

倘若我們說祂只屬於外在,這也不對。

祂的雙腳,平均立於生命與無生命兩邊,

祂消弭了內在與外在世界的隔閡。

2、動物性與至善人性的合一

一個人潛得夠深,就沒有達不到的地方

讓我的兩顆心相遇並結合,

帶領我進入美好之城。

印度包爾人認為,人有兩顆心:一顆心在五光十色的世界四處追尋外在的目標,另一顆心則尋找內在的一致和諧;當這兩顆心不再起衝突,便能幫助我們體現那無法言喻的境界。

同樣,印度《奧義書》上有一則寓言說,樹梢停著兩隻鳥,一隻在吃東西,另一隻在觀望。這個情景象徵著無限存在和有限自我的關係。觀望的鳥兒的喜悅是美好的,因為那是一份純淨而自由的喜悅。這兩隻鳥同時活在人的內心,客體的那隻忙著生活大小事,主體那隻則享受眼前平靜的景象。

其實,這裡的兩顆心或兩隻鳥代表現實與理想,物質與精神,善與惡,美與醜,有限和無限,獸性和人性,自由與枷鎖,總之是人內在對抗的兩個方面。而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讓內心矛盾和對立調諧合一,只有當我們進入性靈、了悟神性的範疇,才會理解最接近原貌的自然;印度人正是遵循這樣的真理生活與行動。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3、包爾人的理念

包爾人居住在印度的北部地區,他們或定居或四處流浪。共同點是一概不承認任何的階級或種姓之分,不崇拜特定神祇,也不興建或造訪廟宇或聖地。他們會在宗教慶典(主要是毗溼奴節)時擇地集體慶祝,但不會走進任何寺廟。他們也不會在禮拜或冥想的地點擺設神像或具有宗教意涵的符號。

包爾人追求自由。包爾(Baül)源自梵語,原指人的個性魯莽,之後用來指稱不遵從社會規範、特立獨行的人。包爾人追求自由,想掙脫的不僅僅是各種形式上的外在束縛,還包括內在慾望與喜惡形成的衝動。因此,他們認為人若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須先讓人的世俗部分死去。一些具有伊斯蘭傾向的包爾人稱之為“生之死”(fana),這是蘇菲派(Sufis)用來指稱人與至高無上者合而為一的用語。

包爾人沒有文字也沒有經典,他們認為人本身就是經典。包爾人口口相傳一些偉大的詩歌,能解決所有生活的問題和疑惑。他們這種哲學理想對印度文化影響很大,包括泰戈爾的許多哲學思想都源自包爾人,他的許多創作靈感也是來自包爾人吟唱的詩篇。印度許多古代詩人都人許多代表包爾人思想理念的詩篇,

印度古詩人卡比爾(Kabir)說:

此身即為天堂樂園;七大洋與萬點繁星盡在其間;造物主在此顯現。

悟道大師達杜(Dadu)說:

身體是我的經典;至慈至仁者在此為我寫下神旨。

拉賈(Rajab,達杜的伊斯蘭信徒)說:

虔誠信徒的心是篆刻生命經典的書頁。可嘆閱讀之人寥寥無幾,對內心的啟示充耳不聞。

包爾人的修習方法也影響很廣,他們反對離群索居,也不建議人們放棄世間的美好。他們崇尚簡單自然之道,認為消除人的動物性慾望不是禁慾,而是點燃崇高智慧的明燈。他們的修習其中一式叫作烏達斯洛塔(Urdha-srota),意思是水往上流。水往下流是普遍的物理法則,但生命肇始之際卻是依循逆法則。種子發芽時,富含營養的汁液會向上輸送,不管枝芽長得多高,這道液體的流動就能上升多高。人類的生命也是一樣。人的慾望往下流向動物界,靈性的擴展則是往上趨向光明。當智慧的明燈點燃,燈油便向上流動,借有愛的力量,人的動物性慾望便會轉化為至善的神性。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上流社會”“下流會”或“下流”的詞語和意義的來處,大家平時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詞語的真義。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中國偉大的哲人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指的是有德者的生命不朽。生命存在一股動力,催促人們努力奮鬥以求得真正的存續。所以,我們的宇宙和世界是人的宇宙和世界,當人性發展至善便與自然的神性相通、相匯、合一,我們藉此可以理解自然世界的真實,獲得無限的喜悅和永生的自由。

追求靈性圓滿的人生四個階段。

書中提到古印度的心靈探索大師主張人可以做到更深遠的解放,進入完全自由的無盡空間,他們認為這個有助於人類達成最高目標。因此,一條修煉之路隱然成形,隨著人生各個階段的演進而開展,讓我們的人性漸臻完美,最後超脫自我,抵達自由的終點。

人的完美有兩個面向:本質的完美和行事的完美;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並最終達成一致,與至善至美之人同步,與永生之人合一。行事的完美就是善行,就是做好事,藉由利他的行動表達對普世人性的認同。在人的世界,善行如愛,我們內心真誠無偽,獲得個體的自由。同時我們觀照自己的內心,品格的圓滿讓我們擁有自由自在的心靈。

古印度君王帕特利訶利(Bhartrihari)曾說過:

找到所有慾望的源頭又怎樣?把仇敵的脖子踏在腳下又怎樣?家財萬貫,追隨者眾又怎樣?即使能長命百歲,那接下來呢?

這名話的意思是:人只有得到自由,才是真實不虛。印度人應用自然的概念,為生命的遞移建構出一套前後連貫的四階段概念:首先是以陶冶教育為主的求學階段(brahmacharya);其次是世俗歷練階段(garhasthya);接著是責任與關係了結的歸隱山林階段(vanaprasthya);最後是等待超越死亡的解脫與自由階段。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1、陶冶教育為主的求學階段:我們必須學習捨棄,有舍才能有得——這才是精神世界的真理。

花朵必須等待花瓣凋謝才能結果,果實也必須掉落才能使果樹重生。胎兒離開母體,身與心才能進一步發展以支撐接下來的生命;接著,心靈會隨著個體的獨立而形成,人生進入更完整的階段,親情與友誼擴展了生命的視野;最後出現的是身體的衰老,慾望的散去,而經過生命歷練的心靈也會離開狹隘的個體生命,與全體生命匯聚並獻出過往累積的智慧結晶,終而進入永生;當衰敗的軀體走到筋疲力竭的地步,靈魂便揮揮衣袖,不帶一絲遺憾地瀟灑離開,期盼進入永恆。

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宇宙,從宇宙到無限——這是靈魂的既定路線。

人們在這個階段要學會捨棄,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人生的正確路徑。想想我們多少能明白這一點,至死還在自己的囚籠中,守著自我和可憐擁有不願意撒手。

2、世俗歷練階段:節制慾望,做良善的事工。

在世間行善,多做好事,讓自己成為人間福祉的中心。節制慾望,是讓我們可以更好的集中意志力於行善的事功。就像馬套上馬鞍,是為了更好的到達目的地。

大師曼努(Manu)告訴我們:

不食人間煙火者,自我修煉的效果絕對比不上留在人世間以智慧生活之人。

3、責任與關係了結的歸隱山林階段:與世俗世界保持距離。

體力的衰退昭示生命即將進入自然週期的尾聲,我們無須悲情地把這個視為驅逐,而是要欣然接受階段性任務的完成。與親人開始疏遠,將俗事交待,遠離世界但不切斷聯繫,繼續為世界貢獻他的智慧,接受來自世間的支援,為即將到來的終結做好準備。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4、等待超越死亡的解脫與自由階段:排除個人主義

這個階段做好一切的準備,不再費盡心力與死亡纏鬥,即使死亡現身之時,也不會有被敵人殲滅的挫敗感。這個時候,個人勢力和國家強權的一切事物都是次要的,照顧自己的靈魂永遠是第一位,並跳脫出個人主義的框架,朝至高靈性的方向前進。

這四個階段的規劃讓人們順應宇宙法則,使人和世界達到美好的和諧。對人的慾望進行適當的導引和調節,防止毀滅性的個人主義。

藝術創作的根本:人類天生就是藝術家

我們的藝術本能則催促我們將人性的樣貌呈現於表象世界中,那是與人類的內在真實和諧共存的現實。

書中提到,生命最根本的慾望就是存在的慾望,人與動物的區別之處在於,人的發展空間沒有盡頭,可以盡情的做夢和創造。我們不斷探索,尋找盡善盡美的境界。自我的現實存在是最直接也是最確切的體認,內在的真實感也需要外在真實的確認。人們不希望看到真實感的消失,所以需要為這種感覺找到不朽的形式。比如,有人把名字刻在具有紀念價值的雄偉建築上。所以,藝術和文學是人類最基本的創作活動,把內心的真實變成客觀的現實。藝術是人的藝術,也是宗教的藝術,當我們對人性和世界有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你會發現所有的藝術創作不過是內在的理解,認知,想象,完善而後,形成外化語言文字,圖畫,音樂的過程。

這裡要談到一個實際的問題,很多寫作者往往不知道寫什麼內容。而什麼樣的內容才能成為不朽的經典。答案是人類的所有創作都是要找出、感受並且表現永生之人,也就是造物主。因此所有的文明都不斷地挖掘先驗的人性。我用解釋一下,中國儒家提出:文以載道,就是文章是來傳播“道”的。那什麼是“道”?天地的規律,世界的法則,就是造物主,是永生之人,總之就是這一類的叫法。

道就是藝術作品的靈魂,而無論繪畫,音樂,文學作品只是外在形式。談到這裡,我們去看那些世界名著,你就會發現它們的內容很多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現的語言,運用的手法不同罷了。如果你瞭解宗教你就能更好的讀懂作品的內涵。比如黑塞的作品,很多人的理解都很膚淺,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黑塞深受宗教的哲學思想影響,他作品的精神內涵豐富又廣大,我們只有對宗教哲學的充分了解,才能與他的作品產生共鳴。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今天在讀《人的宗教》時,我才發現黑塞作品中許多的思想恰恰是印度經典《奧義書》和包爾人的觀點,甚至發現自己對他《德米安:彷徨少年時》中飛鳥的寓意理解並不透徹。鳥,在梵語中被描述為“誕生兩次”,第一次誕生在蛋殼包圍起來的空間之中;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是生於無際天空的自由之中。所以知道這些,再去讀他的作品,你才能真正的理解。而且,我讀黑塞的《讀書筆記》他為我們開出的書單最前面的是《聖經》、《奧義書》、《荷馬史詩》、《論語》、《道德經》、《莊子》。

當然,我們去讀泰戈爾的詩也是一樣,他的詩作富含哲理和靈性的思考,如果對這些不瞭解,我們除了能感受意境的美好與愉悅外,較難理解他無限的精神世界。

反過來,當我們去創作的時候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作品的靈魂是什麼?任何作品都要經受時間的洗禮和篩選,最後方能成為經典。而更多沒有靈魂的文章,就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了。然哲學和宗教的對人類先驗人性的不斷挖掘,對客觀世界真相的認識和思考,以及神性之愛在這兩個方面的調和,便是藝術作品永恆的主題和靈魂。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兩部科幻電影,《阿凡達》《第五元素》。這兩個名字皆出自宗教經典,在包爾人的詩歌中也出現。“阿凡達”(avatar,天神化身下凡)

所有的創造物在我們眼中,都是自己的阿凡達。

有關祂的做法,你能教給我們什麼?祂總能施展新穎的手法。


當你順應自然,跳脫爭論和算計,

你將嚐到珍貴的第五元素。

與其終日盲目追尋,

噢,甘噶藍,單純生活吧,所有疑慮將消失殆盡。


結語

讀完這本書,感覺對人生和宗教有了全新的看法。不要去盲目的崇拜,也不要被所謂的禁忌束縛,堅持走正確的路。簡單的生活,學會不斷捨棄,奉獻自我為大眾服務,認真照顧自己的靈魂,不斷追求人性至善的圓滿,這樣就可以實現人生最高的價值。另外,作為寫作的我們,敬畏文字,將至尊至高的人性傳播,也是我們的使命和修行。

這本書的思想豐富而廣大,我自認為沒能很全面的解讀。當然許多體驗,是需要自己親身去感受,所以推薦大家去讀這本書,它定會啟迪你的人生,為你打開無限世界與自由精神的輝煌之門。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的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