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過渡宰相範質:不可稱道的"謙讓"

範質是北宋初期宰相,原本是後周周世宗柴榮一朝宰相。在後周世宗病重之時,受其臨終遺命,輔佐幼帝。不過後來手握大權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最終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取代了後周。

北宋過渡宰相範質:不可稱道的

宰相職位在中國由來已久,幾乎與帝王相伴而生。宋代以前,宰相地位極高,又稱宰輔,主要是輔佐或代理帝王治理天下,頗受帝王尊重。

古時禮制,"三公坐而論道",也就是說,帝王召見文武百官朝議,三公(宰相級大臣)得有座位,並且賜茶;宰相通常從容就坐,侃侃而談,在帝王面前也不失體面,頗有尊嚴。漢代三公如此,唐代宰相依然如此,五代時王朝頻繁更迭,但宰相的地位與朝儀也沒變,還是坐而論道。

範質等人謙讓之後,宰相上朝,也如百官一同站立,不再有座位。表面看,宰相還是宰相,但實際地位與尊榮今非昔比。

北宋過渡宰相範質:不可稱道的

範質等人讓出原本屬於宰相的職權,宋太祖欣然接受,於是皇帝集君權相權於一身。高度的集權,會進一步提高帝王的權威,也會導致獨裁或專制,對於國家來說不是好事。隋煬帝自恃個人能力強,獨斷專行,最終殺身亡國。唐代張玄素對此論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

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唐代的宰相制度,體現了分權原則與集體決策,從而限制了君主的專制。遇到重大事項,中書門下二省舉行聯席會議(或邀請尚書省負責人參加),共同商議決斷;這樣集思廣益,儘可能避免決策失誤。

北宋過渡宰相範質:不可稱道的

當然,唐代也有君主繞過程序而發號施令,但只是特殊,而不是慣例。唐中宗曾不經中書門下二省而封拜官職,自己感到心虛,不敢照常規格式封發,而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也不敢用硃筆,而用墨筆。可見,唐中宗還是有所敬畏或忌憚,當時士人對於他私下所封之官也很看不起。實際上,宋代以前並不是帝王的個人意志決定一切,帝王專制是逐漸演變形成的。毫無疑義,宋初這次宰相職權的轉讓,為後來帝王專制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