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說到底是否是士族與皇權的對抗?為什麼?

呈喃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解史。

東漢末年的時候,如果硬要說皇權至上,肯定是不靠譜的,那是一個先講家再談國的時代,士族門閥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早已經超過了日落西山的皇權。皇權之所以一直存在,只是因為殘留在骨子裡的東漢威嚴還沒有徹底消失,諸侯和士族還沒有榨乾皇權最後的價值!


與其說是士族和皇權的對抗,不如說是為了皇權,各士族間的對抗!

三國時期,士族和皇權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讓士族力量壯大,也不能讓皇權滅亡,皇室需要藉助士族的力量治國理政,士族則要依靠皇權為他遮風擋雨!

一、士族

袁紹雄踞河北,遙領大將軍位,在當時的諸侯爭霸中,實力排名第一。出身四世三公的他,可謂正兒八經的老牌士族,雖然心裡對皇權已經沒有了畏懼之心,但是在表面依然稱自己是漢臣。作為士族的一份子,同時擁有強大的武力,皇權雖在,卻形同虛設,早都不在袁紹的尊敬範圍,他要拿皇權找到曹操的缺點,進而向曹操宣戰!

士族需要皇權存在的原因是為了可以方便自己的野心,和皇權本人的身沒有任何關係,皇權巴不得袁紹可以滅了曹操,幫助自己鞏固地位!


二、官宦

曹操出身不如袁紹,但也是官宦世家,除了本身擁有一定的個人魅力外,依靠皇權傍身的他得到了大量的實惠。首先是名氣上,曹操得到了皇權的支持。不管是挾天子以令天下還是奉天子以令天下,曹操在大義上佔據了上風,即便袁紹貴為大將軍,實力也比自己強大,但是曹操就可以用天子的身份向袁紹下旨。第二點好處就是為曹操帶來了大量的人才,潁川士族的支持和大量武將的加入!第三點好處就是在政治和軍事上,曹操取得了一定的主動權!

三、皇親

劉表是皇叔,是皇權的直系人員,但是在皇權即將旁落的時候,劉表並沒有出面幫助皇權穩固。

劉表是當世大家,和無數的士族子弟交好,已經在荊州站穩腳跟的他,對皇室的幫助幾近於無。他不去和皇室爭權奪利,同時也不參合皇室事物。劉表藉助皇室成員的身份為自己順利拿下了地盤,對於皇室的死活,劉表根本不在乎,包括劉璋,劉備,他們就像是皇權身上的水蛭,靠著皇權吸飽喝足,其他的和自己沒有關係!


總結:三國時期的皇權已經徹底沒落了,但是士族的力量還在,如果說在之前是皇權和士族的爭鬥的話,這個時候的士族早都不把皇權看在眼中,他的敵人是同樣為士族扶持的諸侯,皇權只不過是被動的站在這些諸侯的面前,用僅剩下的尊嚴為他們裝飾臉面而已!


詩涵果果解史


儘管題主的問題不確切,但應該是一個好問題。

在豹眼看來,不管三國時期從啥時候算起,但整個漢末三國時期,皇權已經不復存在,也就不再存在士族與皇權的對抗。在這個時期,本質上而言是士族之間的對抗。

但漢末三國時期,士族又分為豪門士族和寒門士族。豪門士族與豪門士族之間的對抗,以及豪門士族與寒門士族的對抗,是這一時期的主流。

01

豪門士族之間的對抗

幽州劉虞、冀州袁紹、淮南袁術、荊州劉表、益州劉焉等等都是豪門士族,雖然有的諸侯勢力還在維護著皇權的名義,但基本都是為了自己的地盤和實力。他們本身就是豪門士族,同時也依靠當地豪門士族的力量穩固自己的地位。

特別是荊州牧劉表,就是典型的一例。漢室宗族劉表單騎赴任,利用荊州蒯氏、蔡氏等豪門士族,很快平定了荊州,得到了荊州之主的地位。荊州的豪門士族為了自己家族的長久繁盛,既與主政者妥協、合作,又與之爭鬥,無非就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劉備入主益州、孫氏稱霸江東,都是外來政權,但也必須依賴當地的豪門士族的支持,才得以站穩腳跟。

在諸侯集團內部,豪門士族合作大於爭鬥;但在諸侯集團外部,爭鬥大於合作。

比如孫吳,在其內部,顧氏、陸氏等宗族也存在矛盾,但卻保持一致對外。

就是孫劉之間,存在聯盟,但也存在利益的衝突。

整體而言,豪門士族之間的利益爭鬥,是整個三國時期對抗的主流。

02

豪門士族與寒門士族的合作

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那就是寒門士族。但這一勢力,與豪門士族相比,還是差距很大,沒法與之抗衡。更多的情況是,寒門士族依附豪門士族發揮作用,刷一下存在感,以顯示其實力。

但寒門士族真正起到作用,大多是存在於曹魏集團內部,這與曹操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

曹氏、夏侯氏都是豪門世家,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地位顯赫的宦官,其父官居太尉。因曹騰是宦官,儘管地位顯赫,但還是不受人尊敬,曹操依然有自卑的情節,仍被視為寒族。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也是豪門望族,但由於其父荀緄忌憚宦官,就讓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由於荀彧少有才名,才得以避免時人的譏議,但也是低人一等。

袁紹、公孫瓚雖然都是出身豪門貴族,但由於是庶出,家庭地位很低,跟寒門士族沒有很大的區別。同為兄弟的袁術就很瞧不起袁紹,彼此之間的爭鬥更為激烈。

但袁紹因其才能受到父親、叔父的厚愛,基本還是屬於豪門士族的序列。

曹操以愛惜人才著稱,唯才是舉。這個“才”主要是寒門士族,不論出身,只要是人才都被徵召為官。這也僅僅侷限在寒門士族,普通百姓也幾乎沒有出仕的機會。

像孫堅,就是寒門庶民,連寒門士族都不是。但藉助於平定黃巾軍起義,累積軍功才逐步升遷為長沙太守,步入士族官宦序列。

在劉備、孫權集團內部,也有寒門士族因為才能被舉薦為官的情況,但相對較少。

徐州糜竺、糜芳是富裕豪商,但不屬於豪門士族,甚至不屬於士族階層。但軍閥混戰需要錢糧,主政者也不能不把他們當回事,繼而出仕為官。糜氏兄弟傾其所有贊助劉備,並把其妹嫁給劉備,也無非是想謀求官職,改變富而不貴的尷尬身份。沒有官宦背景,只能被打土豪。

劉備一入主益州,就娶了當地豪族吳懿之妹為妻,也是與豪門合作的現實考慮。

雖然憑藉軍閥混戰的機遇,寒門士族有真才實學的子弟,有了一線出人頭地的機會,但多數還是積聚在曹魏集團,孫劉集團相對較少。

03

豪門士族與寒門士族的對抗

在孫劉集團內部,還稱不上寒門與豪門的對抗。寒門士族幾乎對豪門勢力構不成威脅,寒門士族要想發展,必須依賴豪門士族。就算劉備、孫權這樣的主政者還要依靠當地豪門士族的勢力,其他寒門士族不依靠豪門士族,不說發展,就連立足也十分困難。

但曹操集團的情況不同,打擊豪強勢力是曹操一向的主張,寒門士族勢力龐大。曹操麾下,戰將如雲、謀士如雨,與之不無關係。

這成就了曹操的霸業,也給曹操勢力進一步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危害。

之所以劉備、孫權集團能夠組織起有效的力量對抗曹操,也是因為當地豪強士族懼怕曹操兼併以後,打他們的土豪。

從漢末三國時期來看,主要是以曹操為代表的的寒門士族集團與劉備、孫權為代表的豪門士族之間的對抗。儘管劉備、孫權出身寒門,但卻是豪門新貴,代表了豪門士族的利益,而出身豪門士族的曹操,卻代表著寒門士族的利益。

04

豪門士族與寒門士族的最終妥協

曹操的唯才是舉,收羅了大量寒門士族子弟為官,嚴重打擊了豪門士族的勢力,但也加劇了與豪門士族勢力的矛盾。曹魏集團內部屢屢出現叛亂,與之不無關係。

魏文帝曹丕稱帝后,接受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於黃初元年(220年)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這一制度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為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九品中正制也可以看做是,以曹魏代表的寒門士族集團對豪門士族集團的妥協。

因此,漢末三國時期,漢室名存實亡,皇權已經不復存在。整個時期的對抗就是豪門士族之間為爭權奪利以及豪門士族與寒門士族之間的對抗。是不斷崛起的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階層,與腐敗的豪門士族官僚階層之間的對抗。


豹眼看歷史


皇權,你說的是哪個皇權?

縱觀整個三國曆史,其實的這並不是一次皇帝和這些世俗大家之間的較量,而是一次寒門子弟為了謀取自己的權利和社會的晉升渠道,而和這些氏族大家做的一次鬥爭。

三國時期誰的主場?劉備,曹操,孫權,毫無疑問這三個人是絕對的主角中的主角,可是我們仔細想想,這三個人的出生都很好吧,劉備號稱自己是漢是黃青,可實際上的家裡面編草鞋的,有可能小的時候接受過高等教育,可是都拉過去編草鞋了,那生活到底是怎樣一種樣子,大家也都能想象的出來。

孫權呢啊,確實人家繼承位子的時候是一方諸侯,可事實上大家仔細去想想孫權的父親孫堅以前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商人,要不是自己武藝好,早就被水匪給殺了。

至於說曹操,曹操這個人確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擁有一個好的升勢,可是曹操這個人用人的時候唯才是用,你別告訴我你這個人以前是幹什麼的,你的家族以前是一種什麼樣子的,就算你以前是個窮要飯的,你只要對我有用,我照樣能夠重用你。

由此可見,關於這三個人的這一生,其實都穿插著奮鬥前進和底層的人如何一步一步爬上巔峰,並且號令天下的這樣一種氣勢。

有的人曾經提過一個疑問,說三國這樣的亂世誕生出來的英雄卻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其比例高的嚇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正是因為三國時期這種亂世給了英雄提供了足夠大的舞臺,所謂英雄不問出路,這句話如果放在和平時期那就是一句屁話,為什麼和平時期哪來那麼多機會讓你展現一下英雄氣概,你要麼展現一下什麼叫做英雄氣短倒是真的。

而三國這種亂世則給了這些平民老百姓一個晉升的舞臺,你要是有能力你的能力足夠強,你就能夠威震華夏,你就能夠建立自己的家族,你就能夠幫助一方諸侯成就一番霸業,並且在歷史上面青史留名。

但是這樣的做法最終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怎麼講的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都面臨這樣的情況,曹操,劉備,孫權都想要把自己境內的那些氏族大家全部給肢解了,讓他們不要對朝菊產生太大的影響,自己一家獨大,但事實上你種用其他的寒門子弟,這些人時間長了又會成為了一個。新的氏族大家這些人會和原先的那些氏族大家勾結在一起,去壓制底層老百姓或者是寒門子弟的晉升途道。

最後這一切的結局在什麼地方?在曹丕任用了成群,然後使用了九品中正制度。

法律的一切解釋權全部都歸這些氏族大家擁有由這些氏族大家給這些人才打分,然後讓這些人才得到朝廷的重用,那換言之,這些氏族大家就擁有能否讓這些人才進入朝廷視線的權利,稍微運作一下這種事情大家都懂。

曹操努力了一輩子,劉備努力了一輩子,孫權努力了一輩子,結果陳群這麼一搞全部都完蛋。

沒錯,三國曆史上面最大的贏家不是曹操,不是劉備也不是孫權啊,當然司馬懿可能算一個,但另外一個最大贏家就是這個陳群。


漩渦鳴人yy


《三國志 卷八》: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三國志 卷三十》:至青龍元年,比能誘步度根深結和親,於是步度根將洩歸泥及部眾悉保比能,寇鈔幷州,殺略吏民。

魏書曰:於夫羅者,南單于子也。中平中,發匈奴兵,於夫羅率以助漢。會本國反,殺南單于,於夫羅遂將其眾留中國。因天下撓亂,與西河白波賊合,破太原、河內,抄略諸郡為寇。

《三國志 卷四十三》: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縣,去郡八百餘裡,其郡徒有名而已。



第幾晚月光


大部分算。

世家是重要力量,但最初沒發揮出來,一開始是宦官、外戚、軍閥壓制世家。

黃巾暴動初步釋放了世家能量,所以才有袁紹坐視何進被殺,自己再殺宦官企圖控制政權及後面的諸侯討伐董卓。

此後世家勢力遭到重創,濁族曹操戰勝袁紹袁術令北方世家俯首,低級豪強的孫策孫權壓制江東世家,草莽劉備壓制益州世家。

不過,畢竟軍閥有老去,軍閥所依重的寒門逐漸凋零,小世家底蘊不足。大中等世家就利用自己的人口經濟文化優勢,逐步控制了三大軍閥政權。

曹丕因為沒有統一天下,需要政治妥協就以九品官人法交換,大中等世家因此同意他代漢。此後,蜀漢江東都一樣,新貴族成為世家,老世家則蟄伏等待時機。

從實質上說,三國政權都是世家政權,皇權已經被削弱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蜀漢。

劉備之所以能夠以小吞大奪取益州,就是益州本地世家反對劉璋,外來戶關隴派法正與本地張松聯合出賣劉璋。最後,劉璋支柱力量的東州集團也不願意保。

失去荊州之後,劉備集團的核心,關張糜孫簡等基本凋零。骨幹荊襄士與東州集團合作成為統治階層,共同壓制本地世家。

偷渡陰平之後,鄧艾不過萬把孤軍,益州本地世家真想擊敗鄧艾其實不難,張秦兩大家族比肩江東四大家族,三五萬的部曲還是有的。這是劉禪主動投降的原因,因為再不投降會被本地世家砍頭送給鄧艾。


四川達州


士族就是貴族,可以世代有特權,頂級門閥士族都是掌控國家政治經濟命脈,比如謝安的孫子謝混“”家業百餘處,童僕數千人“”,而庶族就是寒門最多隻能做到縣令,蕭氏沒做皇帝之前也是庶族。司馬懿是士族的最大代表,是第一個將權利核心從皇帝及其外戚下放到世家大族手上的人。即使是曹操,也要把女兒嫁給漢獻帝,保證自己和皇族的緊密關係。同時司馬懿也將政權完全轉換為了士族壟斷政權,貧民愈發難以晉升。這個時候從底層人民的視角來看,和中世紀是有一點兒像的。

士族們彼此聯姻,其實家大業大,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江東僑姓士族勢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是孫恩作亂。南朝皇帝多暴君,可是那些王謝家族頭面人物照樣在皇帝面前裝逼不給面子。最後是侯景之亂、江陵城破,江東僑姓士族才徹底衰敗下去。。王莽時代尚無此劃分,王莽是外戚。曹操不是,但其時代已開始有初步的士庶之別,歷經曹丕,孫權和司馬昭的統治,士族政權最終在西晉完成。楊堅自擬弘農楊,實為漢鮮合流的新興軍事貴族。

在資治通鑑中,讀到這一段也是頗有“違和感”,因為袁紹很積極的鼓動何進誅殺宦官,並引入邊區軍隊。頗覺意外,但沒意識到袁紹的士族身份。五胡亂華主要是東漢來連綿戰亂,人口不足,允許湖人內遷,類似歐洲難民潮,本質是補充勞動力,結果胡人看到你們碩大家業,沒有男丁保護就起了異心,最終在八王之亂後爆發,世家其實戰鬥力很厲害的,當時北方許多山寨自保,畢竟原因南遷的只是一部分,隋唐對那些異族有很大戰力就是那些人打異族真的是保衛自己的家產,能不拼命嗎,宋朝萎了原因就是世家沒了,對抗異族沒有橋頭堡了,都出工不出力。可以說每個制度都是有利有弊,中國幾千年一直在完善前朝不足,卻沒有完美的制度。

在這一段歷史中,曹操算不算厚道的?因為曹操主張使用行政手段處理宦官。似乎此時的曹操像個萌新政治家。錢氏家族,三錢對新中國有多大貢獻自然不必說明。這一千年望族起源於吳越錢氏,說是“王朝興替,門閥不衰”絕不為過。這樣的例子各行各業還有很多,有些更是就在大家身邊。很多名校生天才少年,我們只是以為與他們有智商或勤奮差距,其實人家的祖蔭可能已經延續百年千年了。

我覺得推動士族門閥衰落和庶族地主崛起的根本因素是造紙術和印刷術,不知是否有道理呢?因為如果沒有知識的爆炸性普及,僅僅靠農業社會自然經濟的簡單積累,不太可能出現革命性的社會變革。

世族篡位很難,王敦桓溫就是典型,因為對於大多數世族來說,與其讓其他更有實力的人上位,不如維持司馬家的統治,劉裕能夠成功是因為北府軍是流民軍,恰恰和世族沒有關係才能成功,北府軍最初是世家掌控,劉牢之死後切斷了他們的聯繫,宋齊梁陳都是掌握了軍權以後才上位的。士庶之爭並沒有那麼嚴重,因為很多進居高位的寒門都想成為士族,而不是消滅士族這個階級。東海徐氏在晉末是寒門,到了陳朝就已經成為頂級大族了。侯景入南梁之後也先想著和王、謝聯姻,後來王謝不理他才大開殺戒。而且古代很多大開殺戒也不是階級鬥爭,而是更純粹意義上的政治鬥爭或經濟資源的掠奪。武則天上位後也通過改氏族志來強化武家作為士族的地位,還讓自己子孫及武姓親戚和頂級士族聯姻,而不是消滅士族這個階級。

即便最後黃巢屠殺士族,也是因為士族都在長安、洛陽兩地聚集,黃巢屠城,屠殺官員,所以士族好多跟著死了。士族首先是官僚,用官民矛盾來理解就行了。而且黃巢剛剛進長安的時候也希望名宦當自己的宰相,後來這些人不願意,才被殺。最後的最後,朱溫的那個“白馬之禍”,是科舉不中的士族投靠朱溫後對考科舉上位的士族展開的大屠殺,而不是什麼吧寒門殺士族。江南村落多為獨姓,但內部利益真的很難一致,相互壓制較為常見。姻親關係也較宗族更為有利。或許古代不同,但也覺難形成所謂集團。要說凝聚力還不如一振臂高呼的陳勝吳廣,鄉鄰名仕。


歷史深度揭秘


三國時期當然不能算作“士族與皇權的對抗”,因為此時的士族權力還很羸弱,而皇權又都比較強大,前者還不足以達到和後者“對抗”的地步。

中國的士族,主要崛起於東漢時期。當時的貴族集團的勢力在逐步衰微,逐漸萎縮為所謂的外戚勢力;而代表皇帝本人的皇權也不夠強大,不得不借助於中官,也就是宦官來與外戚鬥爭。

而外戚和宦官兩者在宮中相抗衡的時候,又不得不借助於第三股勢力,也就是宮廷以外、朝堂之上的士大夫階層來幫助自己。因此,東漢中後期的政治格局,就是由外戚、宦官和士大夫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東漢時期,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皇權的統治機器也還伸不到每一個黎民百姓頭上去。因此,由宗族結合產生的世家大族們便成為了代替官府和皇家管理鄉間的組織。“士族”這一階級,也即將應運而生,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心。

但是兩場變亂卻打亂了這按部就班的歷史進程。

黃巾之亂的爆發,使得軍力虛弱的東漢不得不放權給各地方官,允許他們自己組織部隊,這就等於政府自己默許了地方軍閥的產生;

董卓之亂的爆發,更是讓各地摩拳擦掌準備登場的軍閥們有了表現的機會。勤王與否並不重要,藉機招兵買馬搶地盤,這才是最關鍵的。

軍閥之間打來打去,最後打出來三個大軍閥——曹操、劉備和孫權。他們對士族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

曹操是極端鄙視,他的《求賢令》就是對士族的公開蔑視,他“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更是狠狠給了以門第為核心的士族制度一刀;

劉備是沒態度,因為他活著的時候基本還考慮不到這一層;但他去世以後,蜀漢的主要執政者諸葛亮及其接班人都是對士族沒有好臉色,一如易中天教授所云:“沒有曹操的曹操制度”;

孫權是表面合作,內心厭惡。他表面上執行孫吳政權本土化,卻在東宮和魯王發生爭執時大舉屠戮江東士族,連陸遜都被賜死。

這也是理所應當的局面——以戰爭起家的軍閥們,是不可能喜歡那些天天除了之乎者也就是拉幫結派的士族們的。更何況,那些在鄉野間有絕對話語權的士族們,對皇權本身就是一種威脅。

果不其然,在最強大的魏國,當皇權僅僅傳遞到第三代不久的時候,就爆發了高平陵之變。溫縣的頂級士族司馬家族以政變的方式鯨吞了曹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並在三十年後統一了天下,在全中國建立了士族制度為核心的政權。

向士族政權妥協為司馬家族贏來了皇位,代價則是天下的動亂以及皇權的徹底淪陷。

在一片歌舞昇平的清談之中,晉王朝的盛世幻景僅僅維持了不到二十年就土崩瓦解,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接踵而至。那些曾經支持司馬家族的士族,要麼不得不和他們一起衣冠南渡,要麼就繼續在北方為了家族的生存而建立塢堡,艱難度日下去。

那麼南渡以後呢?除了晉武帝和晉明帝以外,晉朝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說話管用的。以王、謝、桓、庾等家族為代表的家族,成為了貫穿東晉始終的“共天下”之人。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一點,連銅鑼灣的混混都知道,不知道司馬老兒明不明白。



青言論史


三國的歷史不是士族與皇權的對抗,而是士族與寒族的對抗,最後士族戰勝寒族的歷史。

先說魏國,曹操雖然出身士族,但由於是宦官之後,士族階層看不上曹操,曹操只好從平民階層也就是寒族汲取力量來對抗士族。曹操收編了黃巾軍降軍組成青州兵,這是曹操的基本盤,曹操為了對抗士族,大力推行惟才是舉從寒族階層提拔人才來充實自己的力量。曹操去世後,接班人曹丕缺乏乃父的個人魅力,才能和威望,號令不了青州兵,青州兵甚至譁變危及曹丕的權位,再加上曹丕還篡位,合法性存疑,曹丕不得不接受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向士族妥協來換取士族的支持。士族勢力因此在魏國大反潮,勢力不斷擴大。由於曹家身份有瑕疵,且始終對士族有所警惕,並非適格的皇族人選。最終士族的代表司馬氏上臺取代曹家。

再說蜀國,劉備和諸葛亮及其所屬的荊州集團入主西川,壓制了原先劉焉,劉璋父子留下的東州集團和川蜀本地的士族。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治蜀,做得是和曹操同樣的事,在蜀中寒族中提拔人才,並同時推行嚴刑峻法來大力壓制東州集團和本地士族。蜀漢這種政治結構是最不穩定的。由於劉備和諸葛亮及其荊州集團的外來人屬性,要想在川蜀繼續統治,不得不進行以興漢為名的北伐。但蜀國國小力弱,北伐反而加速了國力的衰弱,蜀漢內部本就被壓制的士族,更加不滿,終於等諸葛亮去世後,後繼姜維等人無力控制局面時,在魏滅蜀戰爭中威逼後主劉禪降魏。

最後說吳國,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俱出身寒族,建立江東政權後,孫權早先也是依靠寒族來同曹,劉爭雄,但為了更好的守住東吳與魏,蜀鼎立,孫權最終與江東士族合流,孫權稱帝時的丞相顧雍和大都督陸遜都是江東大士族,所以吳國雖然暴君迭出,惡政不斷,但由於吳國是士族統治,政治結構卻比蜀漢穩定,只不過吳國國力不如後來代魏的西晉,所以才比蜀漢晚被西晉滅亡。


天命與劍8341


答:若說三國時期是士族與皇權之間的對抗是不準確的,因為光武中興的劉秀能夠建立東漢王朝,並且穩固統治正是依靠了士族門閥的力量。進而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埋下隱患,終東漢一朝,都是士族與皇權相互拉鋸的過程,他們的對抗才是真的。

那麼東漢末年皇權衰微,大廈將傾,各路諸侯打著各種旗號以匡扶漢室為名行割據稱霸之實。他們身後其實都各有地方豪強、門閥士族的支持。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他們想效仿當年扶助劉秀一樣弄個皇帝出來,改朝換代對門閥世家來說多大個事。就如門閥世家經常所言一樣,沒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世家。多方下注(諸葛家三家都有下注),總有笑到最後的,那就贏了。和今天的對沖基金很像。各路諸侯,農民起義軍混戰到最後就剩下三家,好了,大事已成,排排坐,分果果!

現在終於到了三國,各國背後的勢力自然不肯消停,一統天下啊,這才是終極追求。皇權想一統,門閥士族想一統,沒法子,繼續打。打的民生凋敝,各國都有點油盡燈枯的意思,伏在一旁的司馬家發難了,統一歸晉。

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證明皇權與士族門閥之間是相互鬥爭有相互需求的,兩方的實力與勢力是此消彼長的關係。


尚南北


不光三國是,從古到今都是,明朝的東林黨之亂不也一樣嘛。掌握了國家機器的,同掌握著知識產權的,必有相爭。漢武帝建立中書省和門下省就是為了剝奪一部分相權,把大權獨攬。從西漢到東漢外戚和宦官得以長期掌權正是這種相爭的結果,皇帝最終能信任的,也就是親戚和身邊人,想想其實挺悲哀的,作為那麼大一個帝國的皇帝,其實一輩子沒去過幾個地方,累死累活的就是爭權那點事兒,要不到了明朝那麼些個奇葩皇帝呢,說到底是怕的,反正國家亂不了,不如樂得清閒。只不過歷朝歷代總是不變的,就是皇帝強則皇權集中,皇帝弱則臣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