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要排隊、住院要預約!山溝溝“草根醫院”如此火爆啟示什麼?

編者按:鄉村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薄弱環節,農民“看病難”問題不容忽視。“村醫集體辭職”現象,曾引發社會關注。這種辦在村裡的醫院,實屬罕見。貴州山溝這家“草根醫院”的逆襲,對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具有較強的樣本意義和啟示作用。

接觸這家鄉村醫院,純屬不久前一次“偶遇”。

貴州畢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觀風海鎮果化社區,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烏蒙山農村。越過白色連片的蔬菜大棚,記者看到兩棟高聳突兀的大樓,沒想到竟是一所民辦鄉村醫院。

看病要排队、住院要预约!山沟沟“草根医院”如此火爆启示什么?

3月19日,田野中的濟世康醫院。 沈光勇攝

如此偏僻的地方,財政沒投入一分錢,居然辦起如此規模的醫院?每年冬春之際,農民住院還要預約?醫生來自全國各地,最遠的來自黑龍江;11年後,村民才還治病錢……

聽聞這些隻言片語,勾起記者一連串疑問好奇。本來是到此瞭解疫情下春耕復工情況,結果臨時決定,新增一項採訪任務。

2月20日,星期四下午。紫外線刺人的高原陽光,與雲彩遮蓋後的陰冷,交相出現。

在“濟世康醫院”門口,有一個臨時用磚壘出的門崗。兩個身穿防護服的護士,正在對進入者測量體溫。

院內一棟新建的六層大樓,施工已接近尾聲。

記者從醫院的一些細節處,仍能嗅出“鄉土味”。一樓注射室的中央,有一個寬大的圓形火爐——這是當地山區農民過冬常用火爐,一些戴著口罩的病人,正不聲不響地打點滴。

住院病房的形狀,也不像城裡醫院那樣方整,醫護辦公室則呈L型。院長劉世虎不好意思地說,這裡原本設計是客廳,當初只是擴建衛生室,沒想到後來改擴建為醫院了。

“我們隨時待命。”今年42歲的劉世虎,拿出10多個醫護人員的請戰書來。“如果疫情氾濫,國家需要,我隨時可以把醫院捐獻出來。”他說。

20日當天,這家鄉村醫院已接診170個病人,住院病人21個,總計住院87人。醫院批准病床80個床位,按照醫療監督管理部門規定,可以上浮10%的床位。

“也就是說最多88個床位,現在只差1張床,醫院就滿了。”身材清瘦的劉世虎說。

這些病人除了本縣的,還來自相鄰雲南的昭通、鎮雄,以及本省赫章、水城等地。

記者看到,在鄉間水泥路上,有很多外地牌照的摩托、拖拉機、小車,目的地都是醫院。

“經常病人看不完,坐下去就站不起來。”一樓兒科診室的老醫生陳慶華說,前幾天到中午1點,還沒時間吃飯,好在廚房貼心為他做了個蛋炒飯。

“一個村裡的醫院,居然住院也要預約?剛開始我聽說,也震驚了。這應該是大醫院才有的事兒。”觀風海鎮幹部馬勳傑告訴記者,自己“總感覺達不到這一步。”

馬勳傑四年前下派到果化社區任職。他還記得小時候,被家人帶到果化村衛生室看病的情景:“一間小平房,條件簡陋,前來看病的人較多,劉醫生無論對誰,都很有耐心。”

今春疫情發生後,果化社區設置了卡點。馬勳傑在卡點發現,到村裡來的外人,都是來醫院看病的。

劉世虎說,醫院病床有限,每年冬春之際,就會出現住院預約的現象。與2017年相比,2019年平均日門診人次增長42%,住院人次增長近1倍。

人口150多萬的威寧縣,面積逾6000平方公里。人口、面積均位居貴州全省第一,又是全省剩餘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縣。

據威寧縣衛健局介紹,全縣民營醫院與公立醫療機構相比,無論數量、人員都基本相當——分別為42家醫院、2300多名醫護人員。

另外,還有財政支持的村衛生室619家,村醫生1360人。

“我們縣支持民營醫院發展。”縣衛健局醫政股負責人林杉浩說,“民營醫院有效地彌補了公立醫院床位和醫護不足的空缺。”

醫療保障是脫貧攻堅“三保障”之一。自稱濟世康“見證者”的馬勳傑說,醫院對全村“貢獻很大”:一些貧困戶到濟世康醫院看病,錢可先不付;醫保報銷之外,自己支付部分暫時拿不出錢,“他們不催賬。”

“現在,醫院每天派出醫護人員在卡點,量體溫、消毒;為全村數十人的防疫檢查隊伍送口罩,提供醫療後勤服務。”他說。

當年賬本丟掉了

今年29歲的患者馬江全,家在哈拉河鎮馬脖村,距醫院三十多公里,過來要一個多小時。

他患病左腳趾壞死後,曾去過省外大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收效甚微。親戚向他推薦了這家鄉村醫院。

他告訴記者,在這裡治療效果不錯,“以前腳只要一落地就會痛,現在差不多控制住了。沒想到,這裡的醫生醫術真不賴!”

76歲的老醫生陳慶華,16歲從醫,退休前是外地一醫院院長。2018年年底,他返聘剛來時遇到一件尷尬事,現在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當時,他剛為一個孩子看完病,開好處方,恰巧劉世虎從門口走過。患者家屬瞥見後,把處方一丟,帶著孩子就追了過去。

“病人認可要有個過程,後來很多人都來找我了。你看不好病,病人就不會來找你。”一輩子行醫的老陳,並不為此事難堪,而是感嘆劉世虎的吸引力這麼強。

濟世康是一所一級綜合醫院,現有數字化攝影(DR)、彩色多普勒超聲機、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等醫療設備。“中西醫結合治療是醫院特色,很多患者都覺得不錯。”婦科大夫孫曉豔說。

醫院有7個科室,名氣最大的是中醫科。三樓的中藥房裡除了藥櫃,還有數百種用藥瓶裝著,排列整齊的中藥粉,劉世虎稱它們是醫院生存競爭的“秘密武器”。

看病要排队、住院要预约!山沟沟“草根医院”如此火爆启示什么?

醫院藥房裡的部分中藥。本報記者段羨菊攝

陳慶華告訴記者,醫院之所以受農民歡迎,除了醫術過關,還得醫德靠譜。

村民姚燕當年手術後發炎,在劉世虎這裡治療一段時間。由於家庭經濟困難,診費一直掛在賬上。

“當時家裡種地,一年也賺不到一萬塊錢,實在掏不出錢。”她回憶道。

近年來,姚燕在廣東打工,丈夫在家附近做裝修,一年能掙四五萬元錢。今年春節,回鄉的她感冒看病時,把藏在心底多年的事說了出來。

“劉大夫,那年治病的錢,該還多少?”姚燕問。

“賬本都丟了,不要還了。”劉世虎答。

姚燕執意要還。她自己算了下,當年打點滴要花三四百塊,一晃已經11年過去了,她準備掏800元還給劉大夫。

第二天,一番“討價還價”後,劉世虎收下了一半。

“我也沒想到,這麼多年還有人記得。”劉世虎說,周邊村民原來經濟條件都不好,確實有不少病人賒賬,但病得照樣給人看,“診所升級成醫院時,我們把賬本都不要了”。

據劉世虎透露,從開診所到開醫院,十幾年間賒欠的診費,大概有十多萬元。

威寧縣融媒體中心張榮懷告訴記者,劉世虎曾多次把沒有條件動手術的病人,開車送去貴陽、昆明等大城市治病。若有錢付個油費,若沒錢也就算了。

濟世康醫院是全縣兩家辦在村裡的民營醫院之一,劉世虎是本地人,更注重口碑。縣衛健局林杉浩並不避談這家醫院的短板:管理方面還有欠缺;中藥使用缺乏化驗室,希望進一步規範。

2016年5月,濟世康醫院被納入威寧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機構——既有利於減輕農民看病住院的負擔,也為醫院吸引農民就近治療、業務快速發展,帶來了至關重要的外部條件。

讓老百姓“進來就有安全感”,是劉世虎對醫院未來發展的期許。

醫生遠自黑龍江

2013年,醫院即將開業。劉世虎眼前的頭等大事,就是在網上發佈招聘信息、找熟人推薦、自己開車上門去招攬醫生。

一個華西醫學院畢業、正值壯年的北京醫生,住了一晚就走了。“他說你們這兒太苦,工資再高也不幹。”劉世虎記得很清楚,“雖然人沒留下來,但對我們辦醫院的理念很認同,並就怎麼辦好醫院,一條一條提了很多好建議。”

“來了扭頭就走的,不少。”直到2017年,一直很難請到醫生。醫院不要說遠離城市,就連到最近的小集鎮,都有不短的車程。

看病要排队、住院要预约!山沟沟“草根医院”如此火爆启示什么?

烏蒙山腹地,濟世康醫院所在的村莊。本報記者段羨菊攝

畢竟,這裡交通不便,住宿困難。有的醫生住在醫院的3樓,有的自己找農民租房,連理髮都要跑到小鎮上去。

後來,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村小學騰出4套空餘的教師住房,作為公租房,提供給醫院作醫生住房。

如今,這家醫院擁有11個執業醫師。其中8位都是外省人,最遠的來自黑龍江小興安嶺。

曾在多地行醫的陳慶華認為,一些公立醫院有財政撥款,幹好幹壞待遇差別不大,導致醫生積極性不高;而民營醫院就不一樣,機制比較靈活。

“去年醫生薪資最高的,一個月拿過2萬元,最低的1個月也有8000元。”劉世虎說,“每次調整由‘院管會’確定,就高不就低,他們能來到我們這裡不容易。”

一位醫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證實,雖然自己收入不是特別高,但對彈性較大的工資分配,並沒有意見。

醫院收入的增長,為穩定醫生、提高待遇打下了基礎。他們實施工資一月一調整,由“院管會”每月評定。工資待遇不看職稱,而是看工作能力、看患者評價、看工作量。

黑龍江伊春的婦科大夫孫曉豔,2017年退休後在家坐不住,去年九月,來到烏蒙山褶皺裡的這家醫院。

“來這兒是朋友推薦的。過來以後,瞅了瞅各個科室的管理,又參加了一次醫院的會議,我就決定在這幹了。”孫曉豔說。

“在這裡都能看得起病,老百姓承受得了。”孫大夫掰著手指頭算,“住院才交三百塊押金,出院時新農合能報80%,一般住院六七天、花千把塊錢,病也看好了。”

她坦承,退休後也去過其他民營醫院。有一些醫院“宰病人”,自己受不了,只能走人。

劉世虎告訴記者,濟世康醫院不給科室、醫生下達“創收任務”。

“有的醫院不是以治病為主,誰能掙錢誰就是‘高’水平醫生。喪良心的事太多了,你不這麼整,院長就不樂意,不光坑病人也坑醫生!”講起有些醫院的黑幕,孫曉豔氣憤不已。

“人應該都是有良心的,否則工作都沒法幹。”坦言在這裡出診心情舒暢的孫曉豔說,“我們醫院不給醫生壓力,只要好好看病就行了。”

“貴州山區老百姓非常樸實,為他們服務也挺有成就感!他們信咱醫院、奔咱來了,咱也得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不是?!”來貴州半年,孫大夫把丈夫也接了過來,“現在還真捨不得走了。”

駕過馬車接病人

出生在果化村的劉世虎,1995年初中畢業後,考上了威寧衛校。

這個父母不識字,從小穿著補丁衣服長大的農村孩子,想當醫生的理想來自一次痛苦的經歷:“奶奶生病,父親去請醫生非常困難。我親眼看著奶奶咯幾口血死了。當時我就想,自己要是個醫生就好了。”

1999年,劉世虎畢業後,回村開了一家小診所。2006年,因為診所辦得比較好,被縣衛生部門“收編”為村衛生室。

“當時連我在內只有4個醫護人員,每天看病得排隊,我們連吃飯的時間都不夠。”劉世虎回憶說,當時交通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一些外鄉來看病的人進不來村,父親經常駕著馬車來回接送病人。

看病要排队、住院要预约!山沟沟“草根医院”如此火爆启示什么?

3月20日,濟世康醫院內患者眾多。 袁永江攝

隨著病人越來越多,本想新建村衛生室的劉世虎,中途改變了想法,決定擴建大樓爭取審批成為醫院。設想的改變,超出了他的經濟承受能力。

為了省錢,劉世虎白天看病,晚上紮在工地上吊磚。“把一塊磚送到樓上,包工頭連磚和運費要收2.5元,我們自己吊上來,他就收2元。”

後來資金越來越緊張,劉世虎一度走投無路,被迫動員老父親提早把一頭牛賣了。

最讓他傷感的是,2015年,上初中的女兒把自己從學校得到的625元錢補助,也支援給了醫院。

“從辦衛生室到辦醫院,對於我個人的能力而言,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醫院發展過程中,濟世康也曾因超範圍收治病人,受到過職能部門處罰。

如今已走出困境的劉世虎,很感謝政府的監督、支持:“我們成長越來越好,也讓他們放心。”

儘管醫院業務增長很快,但這兩棟大樓建設的投入,使劉世虎成為數額不輕的“負翁”。他說,自己很感謝銀行願意借貸,一些親戚把種烤煙賺的錢借給他。

更讓他感動的還有,拖欠一家醫療器械公司一筆數目不小的設備款,已經長達6年。他提出願意先還一些,對方卻並不急著要,讓他們先鬆口氣。

最近,因為檢查疫情防控,威寧縣衛生監督所分管醫療機構監督的副所長馬關曄,到參與防疫的濟世康醫院來了3次。

“2014年,我第一次來參加這家醫院的開業評審。這幾年他們發展這麼快,增加這麼多病人,超出我的想象。”她說。

馬關曄坦言,對少數“一切向錢看”的民營醫院管理較難,主要是“過度檢查”“小病大看”“醫保之外的自費藥品做手腳”等問題。

她認為,濟世康的成功,既在於自己努力、捨得花錢聘請人才、政府部門嚴管引導,還可貴的在於“誠信”。

“有時上街買菜,賣菜的攤販認出我,非要便宜幾角錢。外鄉人來看病的車卡在路上,幫忙抬車的人聽說來找我看病,揮揮手不要一分錢……”劉世虎笑言,這些就是自己辦醫院的“成就感”。

看病要排队、住院要预约!山沟沟“草根医院”如此火爆启示什么?

濟世康醫院院長劉世虎。本報記者段羨菊攝

開辦診所時,醫生只有劉世虎一個人。“有的老百姓對我說,劉醫生,如果你們有事出去,不在這裡,我們覺得不安全。”

“我要的是那種尊重。”他說,周邊老百姓的認可,讓他獲得了強烈的從醫“存在感”。

“我想最有成就感的醫院,應該是建在最落後的地方。”劉世虎說。

記者:段羨菊、劉智強、崔曉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