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邪先扶正,保健先保命

中獸醫學重視對動物體的整體調節,強調“治未病”,保持或提高動物良好的生活和提高畜產動物,生產性能和畜產品質量,維持其與生長環境以及人類的生態和諧。中獸醫療法不但安全,而且多具有雙向調整作用,“無病可防,有病可治”。許多中草藥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調理機體功能、增強體質,尤其對“亞健康”狀態具有良好的效果,比西獸醫學的“對抗式”治療更為科學。

(一) “病因”亦稱“邪氣”

“扶正祛邪”是中獸醫治療疾病總的指導原則。中獸醫認為動物感染疾病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或者體內邪氣打敗正氣。故,正虛邪實的虛實錯雜證而正氣虛衰不耐攻。此時先祛邪更傷正氣,必須先用補發扶正,使正氣漸漸恢復到能承受攻伐時再攻其邪。所以,中獸醫認為治療疾病就是要“先扶正、後祛邪”,從而改變體內正邪的勢力對比,幫助正氣增加,祛除邪氣使其減少或消失。

例如:綿羊產羔多。許多體質虛弱嬌小的幼仔羊由於體力不支吃不到奶,如果喝不到母羊初奶就會很難存活下去。此時,我們就會通過外力增強“正氣”的方法,“驅邪外出”。從而,使體質虛弱的幼仔羊快速恢復體力,達到“正盛邪自祛”,使幼仔羊儘快的喝母羊初乳,快速恢復體力存活下去。“祛邪是為了扶正”,儘快消除幼仔羊體質虛弱致病因素,從而達到保護“正氣”的目的。羊母乳含有多種天然抗體,能夠幫助幼仔羊快速恢復強壯體力,增強免疫力,從而抵抗外界的各種病菌,恢復健康。即所謂:“邪去正自安”。故:“扶正與祛邪”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二) 疾病診療

在診療動物疾病時,可根據動物表現出來的症狀推斷出病因。風性主“動”,將具有躁動症狀的疾病歸為風證,如破傷風、心熱風邪、肝風內動等。動物表現為不進飲食、抽搐、咳喘、產後出血等症狀,故可推斷出,以上症狀為脾虛引起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肺虛引起的咳嗽;體弱陰虛或血虛所致的腸燥便秘等都可以用扶正藥治療。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方之“十全大補湯又名十全飲、十補湯”。組成為人參、肉桂(去粗皮)、川芎、地黃(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朮(焙)、炙甘草、黃芪、當歸、白芍藥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二大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功能溫補氣血。治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血氣,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等症。

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本方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效果,能明顯促進特殊性抗體生成。哈爾濱中科生物採用先進的發酵技術對“十全大補湯方劑”進行發酵,增加藥效減少毒性副作用,同時又在原有方劑基礎上,加入維生素等營養元素,造就“扶正”。“扶正”可迅速讓病弱動物快速復壯,

達到祛邪先扶正,保健先保命的目的。

中藥與方劑是中獸醫防治動物疾病的主要材料,用於防治動物疾病或改善動物生產性能的藥物。

母豬受熱應激影響嚴重,常出現採食下降、身瘦毛焦、精神倦怠、耳耷頭低、多臥少立、難配種、流產、產弱仔、死胎,產仔數少多等現象。

人參、茯苓、炙甘草補氣健脾;白朮健脾止瀉,在腸道菌群多樣性方面,可有效解決流感病毒引起的腹瀉;茯苓、人參、白朮在屬性的水平上降低了普氏菌、擬桿菌、絲桿菌,顯著提高了腸道有益菌乳酸桿菌的數量;當歸,清熱解毒,抗菌殺菌,提高免疫力,在治療圓環病病毒、胸膜炎放射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均有較強的抑制、抗菌和抗流感病毒作用。

養殖戶實證病例:

哺乳動物病毒性腹瀉實證

實驗一

祛邪先扶正,保健先保命

使用前 使用後

人參、茯苓、炙甘草補氣健脾;白朮健脾止瀉,在腸道菌群多樣性方面,可有效解決流感病毒引起的腹瀉。

實驗二

祛邪先扶正,保健先保命

出生2天仔豬流行性腹瀉


實驗三

祛邪先扶正,保健先保命

使用前 使用後

黃芪與炙甘草可治療哺乳仔豬的咳喘病,發病期體溫40.5℃~41.5℃,皮毛粗亂,急性腹瀉併發呼吸道疾病,嚴重消瘦,甚至死亡。

實驗四

祛邪先扶正,保健先保命

奶牛產後癱瘓,多於產後12~72小時發病,少數病例也可於分娩或產後4天發生。

症狀:食慾不振或廢食,有時雖能勉強起立,但四肢無力,步態不穩。川芎、黃芪、人參、白朮、甘草可起到扶正氣,治療增強免疫,快速增加血紅細胞、血紅蛋白。在祛除“邪氣”同時又能補足“正氣”。

通過臨床實驗證明:可通過祛邪扶正配方中藥治療哺乳動物的應激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