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

沈静轩


杀了刘邦可以,杀了刘邦还能灭了汉朝打死都不信。别忘了刘邦当时带领着30万精锐,这30万人拼死一战,匈奴还有什么力量灭得了汉朝?

杀了刘邦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匈奴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从此与汉朝结上了不共戴天之仇,至死方休。汉朝终究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潜力巨大,一旦被激怒是匈奴承受不起滴。这就是为什么贿赂可以令到匈奴退兵的原因,没有之二。


化州大叔


白登山之围 ,刘邦虽然中了匈奴人的计谋被围困在山上,但是匈奴人根本吃不掉刘邦在山上的汉军,换句话说,刘邦虽然被困,但并没有被匈奴吊打,反之,匈奴单于冒顿也是杀不了刘邦的。

可以这么说,白登山之围,汉朝与匈奴双方实力是势均力敌的,谁也吃不了谁。

刘邦对于匈奴这个外族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同时期的秦国将军蒙恬,刘邦只比蒙恬大三岁而已,当年蒙恬将军在秦始皇的命令下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之时,刘邦还是秦帝国沛县下属的一个亭长。

估计这事就是刘邦对匈奴的最初印象难以磨灭了,刘邦统一天下后,韩王信与匈奴的作战中落败后投降匈奴后,成为匈奴入侵中原的帮凶,这成为刘邦发兵讨伐匈奴的起因。

经过三年反秦战争 、四年楚汉战争,以及剿灭诸侯王的战争后,刘邦率领了当年与蒙恬出征匈奴同样数量的军队,想彻底重复一次当年蒙恬北击匈奴八百余里的辉煌。

冒顿虽然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单于,但并不代表匈奴就能辗压大汉,在汉军与匈奴军及叛变的韩王信军队作战节节胜利的同时,也给了刘邦对解决匈奴事件绝对的信心,虽然汉军的这个胜利也有匈奴人放水示弱的原因。

而正是前期汉军进展顺利,所以让刘邦产生轻敌自满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刘邦也会犯错,所以刘邦率领汉军前锋轻敌冒进,当汉军进到白登山时,刘邦的军队被40万匈奴骑兵团团围住,这一围就是七天七夜。

冒顿单于有40万精锐骑兵,而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匈奴骑兵的马匹颜色都能做到清一色的青、红、白、黑,泾渭分明、兵强马壮。

但是白登山之战,刘邦不仅是被围了七天七夜,而且身在白登山上的汉军已经与匈奴骑兵交战无数次,刘邦有多少人马?史书没有记载,刘邦是皇帝,又充当先锋,汉军的人数不会少,而且应该有一部分的骑兵,估计刘邦在白登山的军队是步骑混合,人数至少有一万余人。

冒顿单于如果真有实力吃下刘邦的话,在这七天七夜的时间里,为什么拿不下汉军的阵地?反而无数次的冲锋被汉军击退,史书记载了汉匈双方的伤亡都比较大,而且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汉军还有一部分的非战斗减员,比如冻死、冻伤的,史书记载是十之二三,如果刘邦有一万人,那么二千到三千人被冻伤失去战斗力,另外只有八千汉军战斗部队。

匈奴却是有备而来,作好了相当的准备,就是这样,匈奴仍然没有攻下汉军的阵地,冒顿又是哪来的勇气有能力杀死刘邦呢?更不用说灭亡汉朝了。连白登山上的一万汉军都吃不下,还想灭亡汉朝?这可是40:1的比例。

匈奴是游牧民族,不论科技、文化、装备、还是战斗力,匈奴都不比汉军强多少,即使是西汉时期,李广的长孙李陵曾以五千步兵力战匈奴八万匈奴骑兵,打得全军覆没,匈奴人也没有击败李陵,还是李陵主动投降。

匈奴的特长是骑射,是游击战,是打了就跑,抢了就溜,擅长骑兵作战,与汉军打阵地战,匈奴远不是一个档次,所以就解释了匈奴虽然有40万精锐,仍然拿不下小小白登山的一万汉军,就更别说后续源源不断开到前线的30万汉军了。

战场上打不下来的,谈判桌上永远也争不来,如果不是战场上刘邦顶住了匈奴人的进攻,与匈奴军队打成平手,又何来陈平的计谋会成功?

冒顿是什么人?是将匈奴从弱小带到强大的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单于,心狠手辣、足智多谋、雄才伟略、无所不用其极,连刘邦这样的人,都中了冒顿的计,陈平能靠冒顿的老婆说服冒顿退兵?我反正是不信的。

再说了,从事后双方的地盘占据来看,汉军基本上收复了当初韩王信与匈奴人合谋占据的土地和城池,将边界线推进到双方的传统边界线,汉朝一寸土地也没有失。

正是因为刘邦率领的汉军在白登山与匈奴人打成了对峙,谁也吃不了谁,而刘邦作为一国之君,长期被困在山上会导致国内局势动荡,因此双方各让一步,刘邦以巨大的钱财、物资换取匈奴人的网开一面,双方达成政治协议,包括后来的每年进贡金钱、财物,以及和亲的政策。

刘邦并非打不赢匈奴人,只是大汉朝刚刚建立,经过多年征战,国内百废待兴,战争打的是经济,国内没钱,拿什么支撑刘邦对外战争,况且刘邦还有不少内部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异姓诸侯王问题,比如接班人问题,都不能支撑刘邦对匈奴开战,这长远来看,刘邦的眼光是正确和长远的。

而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亡汉朝这种说法,纯粹就是无稽之谈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就需要详细回顾一下史料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公元前200年秋,冒顿率匈奴大军进攻在马邑的韩王信。由于刘邦处置失当,以致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亲率大军先后在铜鞮、晋阳击败韩王信、匈奴左右贤王军队。之后,刘邦进一步北上欲与匈奴进行决战。

当翻过句注山后,刘邦脱离大军轻进追击正在撤退的匈奴军队,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包围,七天后得以解围。

白登解围对于在平成之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刘邦又是如何解围的?在《匈奴列出传》司马迁将原因归结为两点:第一,与冒顿有约的王黄着利未能如约按时出兵;第二,刘邦采纳陈平之计“厚遗阏氏”,阏氏成功说服冒顿解围一角,刘邦才得以逃出包围圈。

在《陈丞相世家》、《韩王信传》、《夏侯婴传》中司马迁又多次强调高祖是通过“厚遗阏氏”解围的。受到这些记载的影响,像陈序经《匈奴史稿》、林剑鸣《秦汉史》等许多匈奴史、秦汉史或军事史著作业都将解围原因归结为“厚遗阏氏”。

对这种说法,其实学术界历来持怀疑观点。在《夏侯婴传》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条很重要的记录。夏侯婴与刘邦从解围后,夏侯婴又在句注山北面、平城南面与匈奴又有交战,给匈奴还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夏侯婴因战功受到了500户的赏赐。

从史料来源来看,这条史料当见于朝廷的功勋策之中,为掌管国家档案的司马迁所见,可信度比较高。如果高祖是通过“厚遗阏氏”或“城下之盟”解围的,那么如何理解夏侯婴解围后的作为?按照《史记》记载,匈奴当时如此强盛,而刚刚汉朝又签了“城下之盟”,刘邦逃脱后立即就翻脸挑衅,这合理么?

除此之外,还有两条旁证明也可以说明“厚遗阏氏”或者“城下之盟”说值得怀疑:

第一,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作为制衡汉朝的力量为匈奴所倚重。白登之围时,汉军刚翻过句注山,雁门郡、太原郡部分地区仍为韩王信所控制。平城之战后,汉军将这些地方悉数收回。

假如通过“厚遗阏氏”解围的,那么匈奴为何不支持韩王信在雁门郡割据?况且雁门郡与匈奴接壤,南面又有句注山天险,此时部分地区为韩王信控制,是具备割据条件的。

第二,平城之战后直至刘邦去世,匈奴多次支持韩王信或直接入寇汉朝,双方连年战争。匈奴这些入寇又有贺目的?若有什么目的为何不在白登之围时提出或者实现?

冒顿作为一统匈奴的一代雄主,把刘邦围了,就因为媳妇几句话放走了刘邦,什么要求都不提,这合理么?

所以,搞清楚冒顿是不是个蠢货,那就首先要弄清楚白登之围解围的真正原因,不过笔者认为的这个真正原因,是建立在一定假设上的。所以接下来的探讨,我们首先要否定“厚遗阏氏”这个解围方法的历史记载。毕竟记载历史的是人,这一战距离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年时间,而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里,汉匈之间的战争给汉朝的人力物力财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众的正常生活,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知识分子对匈奴的认识,而笔者有理由相信,司马迁对匈奴的态度是主和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史记》没有记载汉初三朝之中重要主战派对匈奴的策略。汉文帝时贾谊(写过秦论那位)提出“三表”。“五饵”,建立属国,认为在三五年之内可以消灭匈奴;汉景帝时晁错认为“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汉朝击匈奴是以十击一之术,又提出具体、可行的“以蛮夷攻蛮夷”“移民实边”策略。

然而,这些司马迁都没记在啊《史记》中,可见司马迁对匈奴的态度,不说他是主和派,但起码他不可能是一个主战派吧。由此一来,自然在《史记》中对于匈奴的描写,就会有那么点夸大实力的成分在里面。

那么,我们再回到白登之围,要弄清楚刘邦怎么解围的,就必须明了之前双方战争形势。

晋阳之战后,刘邦一方面亲率大军从晋阳北上欲求与在代谷的冒顿进行决战,一方面派周勃等人追击从汾水而上溃逃的匈奴左右贤王军队。当刘邦翻越句注山时,发现匈奴左右贤王正从平城方向撤退。而刘邦脱离大军轻进追击,结果在平城附近与匈奴军队发生遭遇。由于与匈奴军队力量相差很大,所以高祖不得不占据白登山有利地势固守待援。

不论冒顿是否有意设下此包围圈,能否成功阻击汉朝后续大军才是匈奴获胜的关键。刘邦的援军有两支,一支是从句注山方向赶来,一支是从娄烦赶来。两地距离平城150公里并不算远。大同盆地地势平坦,便于军队进行。

所以,在刘邦解围之前,两支军队都接连赶到,并且与匈奴军队有过激烈的战斗。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周勃世家》里记载周勃从楼烦赶来后,周勃在平城下攻击胡骑,他所带领的军队士兵很多。而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深泽侯(赵将夜)、共侯(卢罢师)在平城立有战功。

汉朝后续大军的赶来使得占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冒顿不得不放弃对高祖的包围撤退。而冒顿单于撤退后,在平城城下有一部分匈奴军队未能及时撤出反而被汉军包围,被夏侯婴等人歼灭。

刘邦虽然被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但问题被围的刘邦军队只是一支偏师,是刘邦冒进的先锋(之前晋阳大胜给刘邦带来了极大自信),而主力却由周勃带领后续前进。据载刘邦是率32万大军来跟匈奴作战的,此前晋阳大胜,周勃的主力至少也是20万左右。

然而《史记》记载匈奴兵力为40万。笔者觉得这完全不可能,以当时匈奴的人口基数,可能征伐40万大军么,有40万大军,冒顿怎么可能不跟刘邦正面决战,而只是派左右贤王各带1万人在晋阳一带,让汉军给吃掉而无动于衷?

之后《史记》的记载是,冒顿主力隐藏在代谷,显露了老弱残兵引刘邦上当,这样就把刘邦给围在了白登山上,可40万大军攻击不是汉军主力的刘邦部7天7夜都没有攻下来,这合理么?

此外,从白登山战场容纳能力、兵力运动时间、上坊后勤保障能力出发,匈奴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兵力。结合《史记》的记载,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匈奴能够动员的总兵力为30-40万,但显然不可能在这一次作战中倾全国兵力于平城一地。其次,冒顿单于之后,匈奴在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的领导下继续向前发展,与汉朝的战争中最多一次出兵也仅14万,与白登之围时兵力相差悬殊。

从平城之战战争进程来看,刘邦是在翻越句注山之后才轻进追击匈奴军队的,就算匈奴人有诱敌之计,也只是在高祖翻越句注山后才实现得。高祖脱离大军之后,后续大军虽然行军速度较慢,但是也是向平城方向前进。得知高祖被围后,必须加快行军速度,从句注山到平城不到150公里,匈奴能否成功阻击汉朝后续大军是匈奴胜利的关键。

显然匈奴没有达成这个作战目标,既没有歼灭白登山上的刘邦,也没有阻击住周勃,而是撤退了。刘邦虽然被围白登山,但他知道自己是有主力来援的,当然刘邦也有可能采用了陈平的计谋,但不太可能寄希望于通过阏氏一个女人来影响冒顿的决策放自己走掉,冒顿为何要听一个女人的?

历史的真相已经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真实的地理环境,以及史料中的一些记载,进行合理的判断,还原一个更符合逻辑的战争过程。


江畔初见月


权谋的世界,哪有如许温情,作为匈奴历史上最顶级的存在,鸣镝弑父、杀母杀弟、狼子野心的冒顿单于岂会是如此心慈手软、宅心仁厚之人?所以,在唾手可得之际而纵马离去,必然是有其不得不如此的原因所在。

一:匈奴大单于冒顿的崛起之路——鸣镝弑父

冒顿本是匈奴单于头曼之子,由于不被父亲所喜爱,而被送往大月氏做人质。野心勃勃的冒顿则趁隙逃回匈奴本部,后来,由于作战凶猛、勇悍不畏死而备受头曼单于器重,使其独自带领一支军队,本来就已对父亲极度失望的冒顿为了能够顺利登上单于宝座,开始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部队,命其“闻鸣镝则万剑俱发,不然,将以军法从事”。为了确保士卒能够令行禁止,心狠手辣的冒顿不惜以自己的妻子做试验品。在他鸣镝之际,所有没有万箭齐发的军士全被他残忍杀害,一时间,全军震动,自此无敢违命者。而在确认全军可用之后,在一次会猎之际,冒顿通过鸣镝射杀来自己的父亲,嗣后又屠杀来自己的后母以及兄弟,顺利登上单于宝座,统帅匈奴本部。

试问,这样一个心狠手辣、杀妻弑父、心如铁石的人,又怎么会在唾手可得之际,因为区区所谓阏氏的话而轻易纵虎归山、解围而去呢?

二:“解围白登”无非是各有计较罢了

就本质上而言,“平城之围”更像是一场遭遇战,并不是蓄意而为的结果,在冒顿而言,他的目的是接应韩王信,而刘邦的目的则是剿灭“已经叛变”的韩王信。所以说,刘邦被围平城实属突发事件,是汉朝和匈奴都没有预料到的。

但即便如此,面对已经到口的肥肉,冒顿自然不愿意就此撒手。但在几次强有力的强攻都被刘邦瓦解之后,原就未存此心的冒顿自然也就心生悔意来。而对此时尚坐困愁城的刘邦而言,他也已经清晰的意识到汉匈双方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再加上汉家初建,百废待兴。实在不是大兴兵戈,征战天下的时候。

更何况,彼时宗室子弟大多幼弱、功臣良将有多骄悍,而且以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为首的异姓诸侯王又实力强劲,终究是江山社稷的巨大隐患。是故,无论从何角度而言,与匈奴大举兴兵终究不是明智之举。

而就在这种双方皆有何谈之意的情形下,心思机警的陈平焉能无所察觉?所以在他提出以宝货玉帛贿赂阏氏以求和谈之际,无论是刘邦还是冒顿,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顺水推舟。

三:“白登之围”——来自战场之外的压力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就阏氏说服冒顿的言辞来看,雄才大略的冒顿又岂会因为这平白无力之言而轻易放弃刘邦这块大肥肉?

在我看来,冒顿之所以放弃刘邦,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大概还有以下因素:

1、自冒顿弑父篡位以来,匈奴本部一直不甚安靖,虽然在他有意识的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的战略下有所缓解。但因为匈奴王朝与大汉朝之间天然的区别,类似于“联邦构成形式”的匈奴终究不能像大汉朝一样完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所以,即便强悍如冒顿者,他依然没能形成对匈奴的绝对控制。而这也就是为何在他死后,匈奴即陷入分裂的原因。

2、冒顿虽然号称40万大军合围平城,困刘邦于孤城之中。但这已经是匈奴兵力的极限了,或者说,已经是冒顿所能指挥的极限兵力了,一旦这40万之众折损太过,势必会造成自身实力的削弱,此消彼长之下,他又凭什么威慑蠢蠢欲动的匈奴各部呢?更何况,大战之余、百叶凋敝的中原对于水草丰美的草原雄主而言,不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已。

3、对于刘邦而言,当年的“荥阳之围”远比眼下的“平城之围”更加凶险,他之所以,并不是担心冒顿对他的蚕食,更多的应该是担心在失去自己的压制后,异姓诸侯王们会趁此作乱。不然,面对区区韩信,他又何苦尽起三十万众呢?由此亦可见,他对异姓王侯的忌惮和猜疑。

4、除此之外,能在诸侯林立的秦末强势崛起,凭借区区布衣之身问鼎中原,坐拥四海的刘邦又岂是易与之辈?根据史料记载,此次讨伐韩王信,刘邦也是带了30万军队来的。虽然此时被困平城的只有万余人,但就在左近的三十万人难道是泥塑的木偶?面对堂堂大汉天子被围、性命垂危的奇耻大辱。同样身经百战的樊哙、灌婴、曹参等人岂能坐视不理?所以,在屡次强攻皆告失败后,冒顿就已失去来最佳的时机,之所以还围而不走,无非就是还想弄点钱花花儿而已。再说,三十万汉军,在刘邦看来,不过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一旦整个大汉朝的国家机器运作起来,十个百个三十万也是轻而易举的,一旦到了那时,骁悍如冒顿怕也得吃不了兜着走吧。

综上,出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要说冒顿是因为阏氏的几句话就撤围而去,那未免也太小瞧一世豪雄的冒顿了。古来争天下者不顾家,倘若冒顿真是这样一个情意绵绵的多情男子,自怕早就死在“只讲拳头,不讲情谊”的草原大地上了。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汉初,御驾亲征的刘邦率大军征伐叛将韩王信和屡屡侵犯边疆的匈奴,却不想遭逢大败,陷入匈奴冒顿单于大军的重重围困之中命悬一线,这就是“白登之围”。

当时的冒顿单于明明可以杀了刘邦,但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匈奴最强单于冒顿

冒顿称得上是匈奴最为杰出的单于,在他的统治下匈奴的实力空前强大,冒顿单于也是匈奴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帅军击败中原王朝皇帝御驾亲征,且有机会杀死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

冒顿统一匈奴各部也不是用的怀柔手段,而是一路充满血腥和残杀,他鸣镝弑父,杀母杀弟,可见其凶残。

冒顿为什么不杀刘邦

如果易地而处,汉高祖刘邦多半会毫不犹豫地杀掉冒顿单于及随军的一干匈奴贵族部落首领,以及叛逃的韩王信。

这样一来既可以极大地削弱匈奴的实力,又极可能令刚刚统一不久的匈奴各部陷入内乱,短时间内无暇犯边。

但是冒顿单于为什么放弃了这看似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杀死刘邦呢?

  • 匈奴侵犯中原的目的

在晋代“五胡乱华”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包括匈奴在内,他们侵犯中原的目的都是为了劫掠,获得物资财富,而不是单纯为了杀人。

冒顿单于也一样,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灭掉汉朝。当然,他也没有那个实力,即便他统领的是匈奴史上最强军队也不行。

冒顿杀了刘邦会怎样?

如果“白登之围”冒顿鲁莽一下,杀了刘邦会怎样?匈奴能得到什么?

大概能获得一具大汉天子的尸首,部分官员的投降,以及城内守军的军械盔甲之类。

除此之外,还有大汉军民的仇恨,不死不休的报复!

以上这些,对于当时的匈奴来说,只有军械盔甲是有用的,而大汉军民的世代仇视和不死不休的报复他虽然可能并不害怕,但也不会甘之如饴。

所以,冒顿为什么要杀了刘邦呢?他可不是个莽夫只逞一时之快。

史书记载,处于绝境中的陈平向刘邦献计,利用冒顿单于对其閼氏的宠爱,重金收买她,通过枕边风为刘邦君臣赢得了出逃的机会。

之后汉与匈奴和亲,随嫁大量财物,和匈奴贵族急需的各种奢侈品,其实可以视作是刘邦为自己和群臣赎身的钱财。

这些可是通过劫掠边疆难以获得的,而且还不用损伤大量匈奴的青壮。

总结

“白登之围”冒顿虽然可以杀了刘邦,但他不可能灭了汉朝也没想过要灭亡汉朝,而且杀了刘邦得不偿失,放了刘邦却能得到诸多好处,所以冒顿最终没有杀了刘邦,而是与汉和谈。


历史痴


冒顿的确可以杀了刘邦,但是他灭不了汉朝,确切的来说他选择了放弃也无可奈何,同时也是明智之举,其间自有道理,下面像素就来为大家说说。

秦朝末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日益强大,他们利用汉朝初立、满目疮痍的机会,大举入侵汉地。


公元前200年,刘邦为了扫除匈奴的威胁,御驾亲征,率32万大军北征匈奴。一路下来连战连捷,不但击败了背叛自己的韩王信,还接连击溃匈奴铁骑。


这让刘邦飘了起来,轻敌之下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得突围。在被围的七天七夜后,周勃的援兵终于赶到,并在平城之下攻击匈奴铁骑,使得刘邦得以脱身。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被围困的七天时间里,冒顿明明有机会可以杀了刘邦,又为何他没有这么做呢?


因为如果冒顿选择杀死刘邦,汉朝必会另立新君,且吕雉本身本领够强能震得住局面,汉朝不会乱。且当时开国诸将还在,汉军主力也还尚存,并没有达到亡国的地步。且此次战役匈奴的基本动员了所有的成年男子,也就是说此时的匈奴其实经不住长时间的消耗,毕竟补充困难,时间一久自己就先崩盘了。


既然连续作战匈奴受不了,那不如让刘邦带着这一份恐惧回去,并且让这份恐惧一直延续下去,这对匈奴而言更有利。

毕竟战争的原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这样就无可厚非了。仅此一战,刘邦也意识到,以当时汉朝的国力,是无法做到彻底战胜匈奴的,他也在他回去以后果断选择了对匈奴“和亲”政策。


像素说


简单来说,冒顿单于只是放弃了杀掉刘邦,他并没有实力灭掉汉朝。

汉七年(前200年),新生的汉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开国皇帝刘邦被匈奴军队围困在了白登山,是为白登之围。在围困七天后,匈奴军队退去,按史书记载,这是陈平美人计的结果。

《史记·陈丞相世家》: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这个记载有很多疑点,阏氏是冒顿单于的正妻,冒顿单于出来打仗都带着她,要么是很宠爱她,要么就是她本身就会带兵,不论是哪种,她都一定居住在匈奴军帐的核心。

那么问题来了,陈平是怎么在七天内摸清阏氏住在哪、喜欢什么,然后又大摇大摆带着礼品去贿赂劝说阏氏而不被冒顿单于发现扣留的呢?

除了“使单于阏氏”这段有问题,“围以得开”这段也有,因为在史书中冒顿单于压根就不是一个重女色的人。

《史记·匈奴列传》: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为了训练死士做掉父亲头曼单于,冒顿单于用老婆当诱饵,凡是不敢朝他老婆射箭的,全部处死,可见这任老婆应该是死了。杀掉父亲上位后,东胡王派人来勒索,冒顿单于要马给马,要老婆给老婆,唯独要地的时候发动了战争,一战而胜,这次老婆被当作麻痹敌人的工具,死活也无所谓了。

这样一位君主,很难想象他会听从老婆的建议,放弃到嘴的肥肉,更靠谱的原因,应该是刘邦不是肥肉,而是块不好啃的硬骨头。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这段记载就把阏氏的建议放到了次要地位,主要是韩王信的部将没有按时赴约,冒顿单于担心他们与汉朝联合算计自己,于是解围放人,说明冒顿单于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吞掉刘邦。

事实上,被围在白登山的只是汉军的车骑兵部队,此前冒顿单于故意示弱,使得刘邦轻敌冒进,甩开大队步兵进逼平城,结果被合围。可刘邦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也支持了数天之久,这数天的时间足够步兵赶上来了,毕竟汉军不止刘邦一个人会打仗,周勃等人都在外围,完全可以合围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注意到了这种趋势,不想冒险,就选择了退兵,毕竟杀掉刘邦可以给汉朝造成致命打击,可把自己搭进去就太不值当了,尤其这时匈奴还处于上升期,西边月氏的威胁还未完全解除,没必要在汉地拼死拼活。


平沙趣说历史


冒顿是天生的冒险家,如果真有机会杀掉刘邦和灭掉汉朝,那他早就干了,他之所以没那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没能力!

冒顿上位靠的是严格训练死士杀死亲生父亲,打败东胡利用的是扮猪吃虎后的突然袭击。

在白登山,冒顿有40万大军,将刘邦的汉军先头部队团团围困,而且猛攻7天7夜。很显然,如果冒顿能攻克白登山,那刘邦早死了,但是七天几乎不间断的猛攻不仅没能攻克白登山,而且汉军主力已经临近。

一千多年后的蒙古骑兵横扫天下,让很多人误认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斗力特别强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匈奴骑兵没有马蹬、没有马蹄铁、没有桥式马鞍,甚至没有铁制武器和盔甲,而且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缺乏植物维生素,游牧民族的身材普遍比汉军矮小。除了在平地作战时有移动速度上的优势之外,对汉军毫无优势,即使是在平地作战,汉军也有“一汉敌五胡”的说法。

在白登山,汉军占据险要地形,匈奴骑兵被迫仰攻,劣势更加明显。

白登山猛攻不克,汉军的主力已经渐渐完成布阵,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冒顿还是不是单于就不好说了。而且匈奴行军军粮补给基本上为随身携带,几天的时间不能取的战果,匈奴骑兵已经开始出线补给问题了。

当然,尽管优势正在越来越向汉军一方倾斜,但刘邦也并不是高枕无忧,毕竟汉朝内部还有不少值得担心的异姓王蠢蠢欲动,汉军一样耗不起。

所以才有了陈平求和的一幕上演。

而对于冒顿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全身而退还能捞到连续不断的好处,不仅保住了自己单于的位置,还能强化自己的统治,他早就巴不乐得了。

而对于汉军来说,再怎么着也不能拿皇帝的生命和汉朝内部的安危冒险,尽管没有取胜,但相对体面的撤出了战场。对内部安定来说,意义重大。

至于说题主的“明明可以……”我的回答就是:完全不可以,因为根本没能力。


成长星球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驻守在今天山西大同地区的韩王信勾结匈奴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迎战。双方在今天今山西沁县一带首次交锋,汉军告捷后乘胜追击到大同平城,一路上信心十足的刘邦不断抛弃辎重部队,自率先头部队轻敌冒进,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率的匈奴主力部队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

根据传统史书的说法是刘邦帐下的谋臣陈平设计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单于之妻)行贿才使刘邦得以脱离险境,有的说法甚至绘声绘色地声称陈平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向匈奴阏氏行贿时还特意附带了一副汉人美女的画像并告诉阏氏:汉朝皇帝打算将此女嫁给单于,阏氏担心汉女嫁过来后会夺走自己的恩宠,于是就劝冒顿单于退兵了。这个说法满足了人们的猎奇猎艳心理,不过您真相信这样的说法吗?两国交锋这样的大事居然靠着一阵枕头风就给对付过去了?如果冒顿单于是个没脑子的昏庸之人倒也有这可能,然而您相信一个没脑子的昏庸之人能把汉高祖刘邦围困七天七夜不得脱身吗?





事实上我们从冒顿单于的早年经历来看:此人杀伐决断实乃一代枭雄——冒顿是匈奴前任单于头曼的前妻所生,一直受到继母的排挤。头曼曾将冒顿送给月氏人作为人质。冒顿被送到月氏后头曼单于的后妻就唆使头曼进攻月氏以趁机除掉前妻所生的冒顿,从而让头曼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后他跟随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这时的匈奴受到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东西夹击,不得不在夹缝之中艰难求生。东胡为了试探匈奴的新君主,于是就逼迫冒顿交出国宝千里马。冒顿询问众臣的意见,大家都认为:千里马乃是匈奴的国宝,断无轻易赠与他人的道理。然而冒顿却说:”不可因为一匹马而与邻国失和“。谁知东胡得寸进尺地向冒顿索要阏氏(单于的妻子),匈奴众大臣无不义愤填膺,但冒顿却说:“怎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强大的东胡作对呢?”得到匈奴的宝马和阏氏后东胡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在其眼中匈奴除了逆来顺受啥也做不了,于是东胡又向匈奴索要土地。冒顿拍案而起:“土地是国家根本,怎能随便送人?!”随即带领志在必得的匈奴人打败东胡。征服东胡后对当年在月氏当人质的经历念念不忘的冒顿兵锋西指,在匈奴的军事压力下月氏人分化为两支:一支西迁逃亡,被称之为大月氏;另一支留在了敦煌南山并臣服于匈奴,这支被称为小月氏,霍去病在河西之战后将这一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小月氏随即又归顺了汉朝。


冒顿为了权力杀妻、杀父从来都不眨眼——他可以把爱妾作为活靶子以考验士兵们的忠诚;为了迷惑敌人又不惜把另一个宠妾拱手相送以东胡。您相信这样一个人会被一阵枕头风忽悠得放跑敌人吗?可如果不是因为陈平设计忽悠所致,那么冒顿为什么不顺势歼灭了刘邦的部队呢?据史书记载:冒顿单于本来与韩王信的部下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然而他们迟迟没到来,以致于冒顿怀疑他们同汉军有勾结。这会不会是冒顿单于决定撤围的原因呢?应该说这种怀疑是有的。从冒顿的生平经历来看:他对谁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因为他可是曾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出卖过的。冒顿和韩王信之前并无任何交情,完全是出于利益的暂时同盟,担心韩王信与汉军勾结在背后捅自己一刀这种心态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不过这并不是导致冒顿撤围的最关键的原因——要知道韩王信的部队在此之前已被汉军重创,即使韩王信被汉军打服了,以致于暗中和汉军有什么秘密交易又如何呢?如今汉高祖刘邦都被围困了,只要消灭了刘邦,韩王信还能分不清哪边更值得投靠吗?况且就凭韩王信所剩的残兵败将也根本不足以改变战局。冒顿会因为这样一个小插曲而放弃歼灭汉军的天赐良机吗?既然冒顿撤军不是因为阏氏的枕头风,也不是因为韩王信部下的失约,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句话:“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刘邦在白登山突围后汉军的主力兵团也已经到达了平城。 《汉书·周勃传》也记载道:“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 这则史料清晰地告诉我们:由周勃所统率的汉军主力兵团在硰石战役之后向北继续追击八十里,然后又攻破楼烦三城,最后到达平城。表面上看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的确是陷入了匈奴的军队的包围圈之中,可实际上由周勃所统率的汉军主力兵团这时也已赶到平城,这意味着冒顿如果没把握在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向他发起攻击之前一口吃掉刘邦的先头部队,那么战局瞬间将变成刘邦的先头部队和周勃的汉军主力兵团内外合围匈奴军队。在此之前匈奴军队已围困了刘邦所率的汉军先头部队长达七天七夜都没能消灭这支军队,那么要在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兵团发起进攻前消灭汉军先头部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冒顿对此应该是没把握的。退一步讲即使冒顿真能在周勃发起进攻前吃掉刘邦所率的汉军先头部队并杀死刘邦,那么他又能获得什么呢?答案是一无所获。

战争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之所以发动战争一定是为实现某种战略意图,那么冒顿单于发动针对汉朝的战争是何意图呢?显然不是为了灭亡汉朝入主中原——匈奴和后来的辽、金、元、清不同的是从没建立过较为成熟的国家体制,事实上冒顿时代才刚完成草原各部族的统一不久,人心并不安稳。被冒顿打败的东胡、月氏等部族正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发起报复性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冒顿哪有实力入主中原呢?再说即使他真杀了刘邦也不可能入主中原,大不了汉朝再立一个皇帝就是。杀了刘邦不仅不能使冒顿获益,相反会加剧匈奴和汉朝之间的仇恨,远的不说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将立刻对他发起打击。那么冒顿是否有实力面对汉朝的打击呢?事实上匈奴全盛时期的人口也不超过百万,真正拥有作战能力的不过一二十万人,即使再怎么动员征召把老弱病残都算上最多也就能凑足四十万大军,只不过由于匈奴地域辽阔,草原骑兵机动性强,于是他们不断利用打了就跑的战术袭扰汉朝边境,而汉军在追击过程中总感觉匈奴军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根据史书记载:白登之围时冒顿所率的匈奴军队高达四十万,这意味着这已是倾匈奴举国之力拼凑出来的。如果一旦与周勃所率的汉军主力交锋能大获全胜还好,一旦失利意味着倾匈奴举国之力拼凑出来的队伍将全军覆没,即使冒顿没有战败可如果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那么也将使匈奴的国力一蹶不振,这意味着他将无力迎接汉军的下一次打击,也无力压制月氏、东胡等敌对部族。换句话说如果冒顿之一歼灭汉军先头部队并杀死刘邦,那就是拿匈奴的国运在进行一次豪赌——赌赢了对汉朝的根基国力无损,大不了另立一个皇帝即可;可一旦赌输了对匈奴就是灭顶之灾。

事实上冒顿根本无心杀死刘邦,也无意入主中原,因为他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他为什么要发动针对汉朝的战争呢?其一是因为草原游牧经济相比中原的农耕经济的脆弱性——尽管中原的农业生产被形容为靠天吃饭,可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灾荒年代基本的口粮是能满足的,然而对草原游牧民族而言:一场大雪就可能断了他们的生计。所以冒顿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劫掠物资财富,那么是否有目的之二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巧合之处——冒顿统一草原诸部的时间恰好和中原地区形成秦汉大一统帝国的时间差不多。其实这并不是巧合,恰恰是因为秦汉帝国的诞生催生了草原诸部的统一。游牧经济本来是很脆弱的,对游牧民族而言要供养一个庞大的国家组织其实是相当不划算的,可游牧经济的脆弱性注定了游牧民族的劫掠冲动只能减弱而无法根绝,那么一旦定居的农耕民族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之后原来零散的小部落就无法再冲击这种大帝国的防线了,他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各部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草原游牧帝国——这就是匈奴人得以一统草原的内在逻辑。问题在于:既然各部族臣服于匈奴单于的目的是为了拥有和南方的农耕民族抗衡的资本,那么要维系匈奴国家的凝聚力也就需要时不时发动战争了。事实上白登之围时冒顿已实现他的两大战略意图:他已从汉朝劫掠到自己所需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与此同时对汉朝的军事行动也已大大提升了他在草原部族中的威信,杀死刘邦只会造成边际成本递增的现象,这样的亏本买卖怎么能做呢?如果这时冒顿再不撤军,一旦在与汉军主力的交锋中失利,那么匈奴倾举国之力征召起来的部队将有被汉军围歼的风险。不过在撤退之前冒顿最后使用了一招心理战战术——他没直接下令撤军,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队撤围一角,被围困了七天七夜的刘邦一见匈奴军队的防线出现了一道口子立刻就钻了出去,这就使刘邦在后世史书背上了逃跑的名声,白登之围也就此被视为汉军的一场败仗。

此役之后汉匈之间的博弈造成了极大心理影响,以致于在此之后汉朝历经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连续四代君主七十余年一直被匈奴压制,直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才展开对匈奴的战略反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所谓白登之围其实就是冒顿精心策划的威慑汉朝君臣的一个局,杀死刘邦一开始就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Drongs龙吟


匈奴人脑子就一根筋,考虑问题就像他们生活的大草原,就会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假如冒顿真的杀了刘邦,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受害人。

草原游牧文明存在先天不足,即经济链单一,无法满足自给自足,这种情况导致他们必须依赖发达的农耕文明,否则根本生存不下去。

有人说,正好贸易互补啊,互通有无,经济交流,不行吗?不行!贸易的前提是双方需求对等,否则就会出大问题。比如今天的世界贸易,如果贸易逆差过大,就会产生国际纠纷。古代也一样,匈奴人对汉人是生存依赖,汉人对匈奴人的东西看不上眼。

这种不平衡就会导致贸易阻塞,那怎么办?能怎么办,匈奴人磨快刀,贸易得不到的,靠武力抢呗!

在生存危机磨炼下长成的民族,逐渐把掠夺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你骂他是强盗,他会一头雾水地回答你:“你有我没有,抢你的不是天经地义吗?”

于是,一个剽悍的民族练成了!

农耕文明不嗜血,但不代表任人欺凌,尤其刀悬在头上的时候。农耕文明的发达,和游牧文明的落后,注定了一个结果:匈奴早晚不是汉人的对手!一旦汉地国家安宁,恢复生产,强大的经济修复能力,会让汉民族迅速崛起。汉武帝打败匈奴,其实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因此,冒顿与大汉为敌,其实就是个最愚蠢的选择。大汉不是月氏,一仗就可以灭国,以匈奴的人口基数,即便汉人不做任何反抗,跑遍汉地恐怕匈奴的马都要累死光了!

所以,假如冒顿杀了刘邦,大汉就会灭亡吗?怎么可能,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伟人,都是历史长河中尘埃,虽然他可以改变一段历史,但绝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即便匈奴人杀了刘邦,除了激怒汉人,什么也得不到!

匈奴人需要的是物质,不是生产物资的土地,更不需要把汉地变成牧场,汉民对他们来说,更是无法管束的人群。在贸易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按照强盗逻辑,最好的出路就是有人主动给他们送货上门。

于是,陈平很耐心地替冒顿把思路屡清楚一点。冒顿平时羊肉吃得多,羊油堵脑子,好在消化能力强,能听得懂,在阏氏的煽风点火下,终于开窍了:原来圈住的不是肥羊,放出去才是能下崽的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