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1962年,一本書的出版給作者招來了無盡的冷言惡語,那情形絲毫不亞於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後,“進化論”對世人思想和認知造成的衝擊。

更由於那位作者是女性,很多人的抨擊甚至脫離作品本身,換作對“性別”本身的非議。值得慶幸的是,時間是考量真理的標準之一,時至今日,每當人們談起“環境保護先驅”或者“女科學家”時,就會想起她,她就是蕾切爾·卡森,而那本書就是《寂靜的春天》。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作為科學研究者的蕾切爾·卡森

蕾切爾·卡森最為人所知的是身份是作家,所以人物介紹中通常會寫“蕾切爾·卡森,代表作《寂靜的春天》,關注殺蟲劑滴滴涕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同時她也是位海洋生物家”,其實這個介紹應該前後顛倒一下,因為正是對海洋生物的研究,讓她察覺到了海水變味、魚類死亡等變化,從而萌生了寫《寂靜的春天》的念頭。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從小在農場長大的蕾切爾·卡森對自然充滿好奇,而且非常善於記錄,所以在大學期間,她先是學了文學,隨後又改為生物學,在馬薩諸塞州伍茲豪美國海洋實驗室攻讀博士時,因家中變故而放棄學業。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但是,蕾切爾·卡森並未從此離開生物學專業,她先後在美國漁業局和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就職,她的工作一方面是非常專業的海洋生物研究,另一方面是撰寫面向大眾的科普文章,研究是她寫作的資料來源和基礎。從1941年到1951年,蕾切爾·卡森出版了三部著作,分別是《海風之下》《環繞我們的海洋》及《海的邊緣》,在書中,她從海洋歷史講到海洋生物,又從海洋生物擴展到海洋生態系統,再從中回溯海洋環境的變化,書籍越來越暢銷,收入逐漸豐厚,蕾切爾·卡森因此有機會轉向新的研究,即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化學制劑對整個生態鏈造成的影響。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所以,蕾切爾·卡森一直生活在科學和寫作之間,在成為作家之前,她是位不折不扣的科研工作者,希望在生物學領域有所作為;在成為作家之後,她利用從無數農場獲得的一手資料,寫成了《寂靜的春天》,成了生態環境的無畏鬥士。

殺蟲還是殺生?

1958年,蕾切爾·卡森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一位馬薩諸塞州的農婦寄來的,她在信中無助的表示“大量的鳥類在死亡”,正是這封信真正促成了《寂靜的春天》。

這是一本有關事實的書,光是書後羅列的參考資料,就佔據了全書1/4的內容,書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在證明滴滴涕(DDT)等化學殺蟲劑、除草劑對於生態鏈的負面影響,很多人最初使用滴滴涕時,並不知道它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他們沉浸在滴滴涕快速滅蟲的喜悅中,直到越來越多不明原因的牲口、家禽甚至人類死亡,才追根溯源到了殺蟲劑上,但卻為時已晚。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滴滴涕(DDT)是1939年由瑞士化學家保羅·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發明的,學術名為“化學名為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ClC₆H₄)₂CH(CCl₃)”,其極強的殺蟲能力讓它一舉成為了“農業救星”,穆勒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作為那時最有效的殺蟲劑,它不僅遏制了農業害蟲,還讓可能引起瘧疾的蚊子得到了控制。因此,滴滴涕一度成為美國農民們的必備。之所以敢放心使用,一方面,由於在戰爭時期,粉末狀的滴滴涕曾經被用來消滅士兵、戰俘身上的蝨子,另一方面,人們短期內並未看到人類受到滴滴涕的影響。但其實,這兩點“讓人放心之處”從科學角度分析都有極大的問題。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首先,粉末狀滴滴涕和滴滴涕殺蟲劑有很大的區別。粉末狀滴滴涕不容易被皮膚吸收,溶在油劑裡的滴滴涕則會經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進入生物體內。比如向土壤噴灑了殺蟲劑後,蟲子因為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受損而亡,死後的蟲子聚集在表層或者淺層土壤中,家禽非常善於刨出這些位於土壤下不深處的“口糧”,蟲子對鳥類來說也是不折不扣的“美味”,由於“累積效應”,蟲子體內無法分解的有毒化學殘留就進入家禽和鳥類體內,它們可能無法產蛋,產出的蛋也可能無法孵出後代。最終,食物鏈上的每種生物都將會受到影響,最初存在於殺蟲劑中的有毒物質,隨著漫長的傳遞,儲藏、堆積在動物和人類那些消化脂類的器官中,不知何時會發生惡變。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第二,短期內沒有問題不等於不會有問題。因為噴灑了滴滴涕後,在清除了“農業害蟲”的同時,有毒的化學物質進入土壤、河流、庭院、樹木上,接著就會出現翻了肚的魚、不再飛翔和鳴叫的鳥、敷不出小雞的蛋、無法產崽的豬、結不出果子的樹、莫名死去的人……又由於“放大效應”,生物所處的營養級越高,殺蟲劑中的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也隨之變高,到達人體有害物質濃度高,人類最終成為了自己的受害者。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除了這兩點,蟲子在殺蟲劑的影響下,發生了適應性的基因變異,此時就需要殺蟲劑更強、更狠、更高效、更具有破壞性,於是除了滴滴涕以外,人們合成出了更強勁的殺蟲劑。更可怕的是因為快速高效的除蟲需要,即使人們已經知道其所帶來的嚴重影響,但依然不計後果的使用著,而且對解藥一無所知。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生態平衡一步步發展成了無法扭轉的失衡。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事實上,昆蟲作為地球上數量和種類最多的動物群體,有上百萬種,“害蟲”是一個被定義的概念,它們或威脅到了農業的發展,比如蝗蟲造成的蝗災;或可能傳染疾病,比如蚊子叮咬傳播的登革熱、寨卡病毒等等。有效的控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簡單、粗暴、不計後果使用殺蟲劑“消滅”,就意味著某個時刻不可控的災難,蝴蝶效應就是從一個個決定或者一個個行動開始的,一場“殺蟲”也就變成了“殺生”。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蕾切爾·卡森想通過這樣確鑿的“事實”,將矛頭直指利益團體,而她所希望喚醒的是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人。就像電影《黑水》所演的那樣,比汙染本身更可怕的,是視而不見。選擇對殺蟲劑和除草劑可能存在的危害視而不見,就可以大肆推廣,並從中獲利;選擇對殺蟲劑和除草劑已經出現的危害視而不見,那就是毫無責任,毒害生命。視而不見的結果是整個食物鏈上的生物在劫難逃,人類最終面臨的將是一個寂靜的春,進而成為萬籟俱寂的四季。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不寂靜的春天

在描述美好的事物時,蕾切爾·卡森是柔情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讓人感動;在述說可怕的行為時,她又是極度鋒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需要審度。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她提醒人們不要忽略自然原本的修復力,以及物種之間和諧相處的依存關係。比如玫瑰和金盞草,金盞草是一種野草,但是當它和玫瑰一起種植時,就會分泌出一種能夠殺死土壤中線蟲的物質,幫助玫瑰清除了阻礙其生長的線蟲,玫瑰就會長得很好,作為野草的金盞草不僅無害於玫瑰,反而促進了其繁盛。生物的多樣性本就是自然所賦予的,那種平衡不能也不應該被打破和簡化,當習慣了以“主宰者”自居的時候,作為地球匆匆過客的人類,就會以利己為目的,用毀滅做手段,最終承受失衡的結果。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可想而知,蕾切爾·卡森的書引起了多大的震盪,她認為“事情在變好之前會變得更糟”。從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到她1964年去世,蕾切爾·卡森都處在風口浪尖,既有殺蟲劑和除草劑生產者的詆譭,也有漸漸出現的對有毒化學制劑的抵制。自然平衡、環境保護、生態系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成了最熱的詞彙。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蕾切爾·卡森去世後,她以及《寂靜的春天》所引發的環保熱在美國並未褪去,先是滴滴涕被禁用,接著1970年美國成立了環境保護署。雖然在全球範圍內,“保護”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人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環境不是個觸不可及的概念,自然也不是漫無邊際的存在,它們可感可知,人類身處其中,只是過客。如今的我們,頻率越來越高地感慨著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南極“紅雪”、物種滅絕、雨林消亡、生態崩潰……而這些,本不是想殺死罪魁禍首的“巨型猛獸”,而是維繫著生態平衡的“一環一環”,當環環相扣變得支離破碎,我們才猛然地恐懼起來,在不安中尋求解決之道。

為什麼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能讓看過的人都為之觸動?

《寂靜的春天》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當然也不是拯救一切的靈藥,但或許它能讓處在恐慌中的人,靜靜地思考自然生態,客觀地審視自身行為,並找到字裡行間,那些聊以撫平心緒的微小閃光,那些啟發人重新思考“生命”的念想,以及那些觸動人為了“平衡”而做出小小改變的提倡。願春日萬物甦醒,盼夏日的午後,始終能聽見窗外的蟬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