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导语:"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是中原自古以来多少文人所希望实现的事情,然而真正兼具这两种特质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而文天祥恰恰是这样一种两者皆备的人

。做为一个武将出身的文人,他的一生遭遇了诸多的坎坷和无奈。生不逢时的他在以武将的身份难以实现报国之志的时候就转而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寄托在了自己的笔尖,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有的人被文天祥诗歌中的舍生取义,誓死报国的精神所感动,有的被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斗志所吸引,而我在文天祥的诗中除了这些还读出了他诗中所蕴含的程朱理学观念。作为中原文人的典范,同时又是南宋文坛的中坚力量,理学发展与继承的主要推动者。

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投笔从戎

要了解一个人的作品,需要了解他的经历与生活。文天祥又名文云初,字履善,出生于南宋时期,为南宋亡国之臣。他出生于公元前1236年,卒于公元前1283年,享年47岁。文天祥是江西人,他信仰的是儒家学派,即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的诗大多以表现爱国主义为主,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他写的《正气歌》,以此来表明心志。

与大多数中国诗人不同的是,文天祥并算不上仕途失意,反而最后做到了国家的权力中心的官员,奈何国家灭亡已是定局,纵使是文天祥也难以力挽狂澜。文天祥官职做过右丞相,枢密使等,同时他是文人出生,在宋朝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里,皇帝也十分器重于他,赠文天祥为信国公。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文天祥画像

据历史记载,文天祥长得十分英俊,公子温润如玉大概就是对他最好的形容,令许多女性自叹不如。文天祥在孩提时代,深受宋朝的名士熏陶,他经常对着欧阳修,胡铨等人的画像发呆,并说道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向们一样的人,让自己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从小有这样的志向,文天祥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这是多少中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誉,有些人穷其一生还是个秀才,而文天祥堪称少年俊才。后来宋帝召文天祥进入皇宫殿试。殿试中文天祥事先毫无整备,现场和宋理宗答对,谈论政事。宋理宗被这个少年深深的折服,亲自授予他状元。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戎装出征的文天祥

公元1274年在外做知州的文天祥,接到了宋帝让其带兵勤王的诏令,文天祥泪流满面,联络各方,弃笔从戎最终聚集了数万人的军队进京勤王。当时元兵正南下,并攻下了京城郊外的地方,皇城告急,而文天祥带着自己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计划进京解围。他的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说他是以卵击石,文天祥却依旧坚持自己所想,散尽家财,全部用于做军费开支,公元1275年率兵到达都城,同年十月文天祥率军和元兵在京城郊外开战,这一战文天祥打得十分惨烈,因为他所带士兵大多没上过战场,几乎死伤殆尽。元军攻下常州,占领了南下临安的关键隘口。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文天祥,《正气歌》

后来文天祥多次上书要求入京,共同解救京城之危,奈何朝中其他大臣百般阻挠。宋朝企图向元军投降,文天祥无奈之下和一众主张抗元的义士外出潜逃。宋理宗驾崩后,宋朝一时无主,文天祥上书请求益王登基。这时的文天祥官至右丞相,枢密使,因为和部分朝臣不和,文天祥请命南下江西,统帅抗元军队。文天祥与元军对抗两年中,多次死里逃生。期间遭遇部下叛乱,敌人围剿。到1278年,益王死亡,卫王继位,文天祥赶赴南岭对抗元军,当时军中瘟疫肆虐,士兵死了好几百人,文天祥的母亲和儿子也没逃过这一次劫难。

2、慷慨赴死

同年十二月,文天祥面对大举来犯的元兵,无奈只能撤逃,途中在五坡岭遭遇伏兵,文天祥被元军活捉,文天祥想自尽身亡,然而可能命中注定,他的人生不应这样画上句点,文天祥并没有死,被押解到潮阳。途中文天祥不吃不喝想早日解脱,也没与如愿。到达潮阳后,文天祥被关押起来。忽必烈搜寻南宋能臣,意图让他们归顺于自己,为元朝所用。而文天祥作为南宋末代最为出色的朝臣,忽必烈怎么可能会放过他。忽必烈当面许他宰相的高官,赐其田地,给予他一辈子都没有过的荣华富贵,希望以此文天祥能够投降,怎知文天祥竟然丝毫不为其所动。文天祥说:

"我是旧国遗物,国家亡了,我只能陪着我的国家一起死亡,以死殉国,好魂归故里。"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影视剧中的元宋之战

出于英雄惜英雄,忽必烈多次想释放文天祥,但又惜于他的才能,不愿放手。在元朝关押的三年中,蒙古人想尽办法,文天祥总是宁死不屈,后又有人以文天祥江西起义为由上书求忽必烈杀死文天祥。忽必烈十分不愿,召见文天祥给了他生命尽头的最后一次机会。忽必烈问道:

"你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知道自己死期将至,说:"一臣不事二主,你赐我一死就可以了。"蒙古人对劝降文天祥已经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忽必烈成全了文天祥赐其一死。

流芳百世与苟且偷生之间,文天祥选择了后者,谁知道这其中坚持的痛苦呢?在文天祥的心中,气节与腰杆高于自己的生命。生是宋朝的人,死是宋朝的鬼。公元1283年,朝廷便下了命令,处死宋朝最后的一个英雄——文天祥。临死之前文天祥询问了南方在哪,然后朝向南方行礼之后,便一直注视着南边,然后血洒刑场。文天祥对目光中有对南方故地的思念,还有对曾今屹立在南方,自己誓死效忠的地方的留恋,更多的是一份可以随自己国家而去的喜悦。

二、经世致用

1、身份的转变

程朱理学的是在孔孟,老庄之后的有一次文化思想上的高峰,程朱理学之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词语就是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简单的理解起来就是将自己的知识用于报效国家,这是个人的崇高追求,同时也是人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文天祥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上的中流砥,加之他有算的上是程朱理学的传人,所以经世致用的思想对于他的影响可见一斑。从一个武将的身份来说,文天祥丧尽家财,组织力量集结乡兵,对抗蒙古军队,即使被俘虏依旧不屈不挠, 慷慨就义。而文天祥之所以选择国家大义,自然离不开从小的古典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从一种角度来说,文天祥这种观念,不正是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

同时作为一个文官,文天祥从开启了自己的仕途开始,便将自己所学所知用在了报效国家上面。就如在公元前1259年,有人建议宋理宗迁都,因为那是建议宋理宗的官员权力滔天,群臣不敢违背他的意见。而刚做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毅然站出反对,并上书成列宦臣董宋臣的种种罪行,要求皇帝立刻将其诛杀。正如他的诗歌中《纪事》中:"百色无厌不可支,甘心卖国问为谁,豺狼尚畏忠臣在,相戒勿令丞相知。"同时在奏章中他引经论典,可惜即使他奏章写的再出色,言辞在诚恳终究终究不被采纳,最只得自请辞官。后来再次复职,因为弹劾董宋臣再被外调,董宋臣被诛杀后,文天祥又写制诰讽刺贾似道,遭遇了贾似道一派的弹劾,后来皇帝替文天祥化解了这次危机,不过即使如此也难以文天祥落寞,信心丧失时,原丞相江万里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使得她收拾心情,从新出发。

2、文风的转变

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还体现在文天祥诗风的转变上来。在文天祥早期的诗歌中,大多是对于对于玄学的表述或者诗词的考究,比如《重阳》中:"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只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这首诗在,文天祥的诗歌中虽然不是十分显眼,可以说被埋没,但却是他早期诗歌特点的显著特征。诗中的"旧故"与"黄花"就是十分考究的诗词对仗。有些人觉得这蕴含着的是文天祥对于时光流逝,故国不再的感慨。其实这不过是文天祥的炼句诗作罢了。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文天祥书法作品

到了后来也就是文天祥开始在一方为官之后,深切的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见证了战争之下百姓饿死,被他人羞辱的悲惨人生之后,他的文风开始了转变。他将自己的人生抱负际遇的写到了自己的诗中,而以此表现出的自己做为一个文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正是程朱理学中的关键一点。比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文天祥被俘后画像

这段诗中,文天祥内心想表达的感情一早就不在局限于自己心中的一亩方塘,更多是对山河破碎的伤感,从"飘絮","浮萍"等词可以看出,他的视角早就已经从自己的无奈,过度到了山河破碎的感伤,以及自己决心以死报国壮志上。很多人只读到了文天祥爱国的一面,殊不知他从个人角度,到国家角度的转变,恰巧就是理学观念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宋朝做为理学发展与奠定的关键时期,加上宋朝当时的状况,爱国的思想在理学中体现的极为明显。正如 "巽斋之门有文山 ", "宋儒讲学之无负于国矣 "。文天祥的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爱国的真情实感就是在穷理正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文天祥程朱理学中的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来源《论语》,是孔子对于"道"的追求,孔孟时期儒学的道大致可以表述为一种仁义之道,国家行仁义之治,对于个人而言行仁义之行

。后来经过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的发展,到了程朱理学时期,这个"道"不再仅仅局限于仁义之道,更多的是自然万物蕴含的哲理,以及发展的规律 。这种道在程朱理学的表达上来说讲究的是以气为本和以节义为文,这是一种对圣贤之道的坚守与传承。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王阳明的关于理学的观念

文天祥做为南宋时期坚守这一种道的中流砥柱,他将自己的思想中不断的想借助自己的诗歌传达出内心对道的坚守

。在文天祥的诗中,文学创作和重视儒家传统经典被密切联系起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这两者体现在文天祥身上就是一种舍生取义,不畏惧死亡的爱国精神。其次文天祥发出过"我为纲常谋 ,有身不得顾。","人间信有纲常在,万古西山皎月悬。"等的呐喊。程朱理学中讲究"诗出于道"而文天祥也正式继承了这种精神,所以影响到了他的方方面面,才使得他有了不惧怕死亡的勇气。

四、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

敢于命运抗争,拒绝屈服的文天祥,本身而言就是对于孔孟之道中的杀身成仁,与程朱理学最好的体现,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在程朱理学观念的影响之下,文天祥在,精神样貌,处事方式无一不体现着一个理学家的应有的气质。这也是为何他能在南宋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成为程朱理学传承与壮大的重要人物,即便他的理学观念不是那么的全面,但在精神层面上,他做为中原文人的一个脊梁,无论在任何时候,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都是可歌可泣的。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人们为纪念文天祥所建雕塑

文学作品上文天祥对于理学观念的传承起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程朱理学虽然创建于北宋时期,但是创立之初,这种理学并没有得到许多人的认可。加之北宋的灭亡,使得刚建立的程朱理学面临极大的危机。好在文天祥是理学诗派的遗民,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将自己所了解的程朱理学又再度在南宋文人间传播开来。

许多宋朝末年的文人因为在他的影响下,开启了理学诗歌的创作。

文天祥诗歌中的理学观念,经世致用与圣贤之道

文天祥的文稿

文天祥主张文章要有感而发,同时注重对于当时社会要有积极的作用,反对无病呻吟。也正是在文天祥的这种观念之下宋词的格调中一些哀怨忧伤的诗词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着对国家,社会的思考,对前途命运思考,是一种

写实功能的增加。这是一种刚健质朴的风气,而在宋末文坛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风气,文天祥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诗歌可以称之为北宋末期的是时代最强音。

结束语:宋朝是中原历史发展中极为关键的时期,从文人精神而言,宋朝达到中原文人思想发展的顶峰,前者有苏轼对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同时又诞生出了程朱理学这样新时期的儒学理念,在这些都构建之下,中原文人的精神框架被构建完全。文天祥做为在此之后受这些观点影响最早的文人,他的诗歌中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影响体现了出来。也正因为有了文天祥为首的理学诗人存在,使得程朱理学的观念得以传承,才有了后来的繁荣。

参考文献: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

宋·朱熹.晦庵集

钱钟书.宋诗选注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