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導語:"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是中原自古以來多少文人所希望實現的事情,然而真正兼具這兩種特質的人其實是很少的,而文天祥恰恰是這樣一種兩者皆備的人

。做為一個武將出身的文人,他的一生遭遇了諸多的坎坷和無奈。生不逢時的他在以武將的身份難以實現報國之志的時候就轉而將自己的滿腔熱血寄託在了自己的筆尖,寫下了一篇又一篇膾炙人口的詩篇。有的人被文天祥詩歌中的捨生取義,誓死報國的精神所感動,有的被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鬥志所吸引,而我在文天祥的詩中除了這些還讀出了他詩中所蘊含的程朱理學觀念。作為中原文人的典範,同時又是南宋文壇的中堅力量,理學發展與繼承的主要推動者。

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1、投筆從戎

要了解一個人的作品,需要了解他的經歷與生活。文天祥又名文雲初,字履善,出生於南宋時期,為南宋亡國之臣。他出生於公元前1236年,卒於公元前1283年,享年47歲。文天祥是江西人,他信仰的是儒家學派,即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文天祥的詩大多以表現愛國主義為主,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他寫的《正氣歌》,以此來表明心志。

與大多數中國詩人不同的是,文天祥並算不上仕途失意,反而最後做到了國家的權力中心的官員,奈何國家滅亡已是定局,縱使是文天祥也難以力挽狂瀾。文天祥官職做過右丞相,樞密使等,同時他是文人出生,在宋朝那個重文輕武的年代裡,皇帝也十分器重於他,贈文天祥為信國公。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文天祥畫像

據歷史記載,文天祥長得十分英俊,公子溫潤如玉大概就是對他最好的形容,令許多女性自嘆不如。文天祥在孩提時代,深受宋朝的名士薰陶,他經常對著歐陽修,胡銓等人的畫像發呆,並說道自己以後一定要成為向們一樣的人,讓自己流傳千古。正是因為從小有這樣的志向,文天祥剛二十歲就考中了進士,這是多少中國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榮譽,有些人窮其一生還是個秀才,而文天祥堪稱少年俊才。後來宋帝召文天祥進入皇宮殿試。殿試中文天祥事先毫無整備,現場和宋理宗答對,談論政事。宋理宗被這個少年深深的折服,親自授予他狀元。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戎裝出徵的文天祥

公元1274年在外做知州的文天祥,接到了宋帝讓其帶兵勤王的詔令,文天祥淚流滿面,聯絡各方,棄筆從戎最終聚集了數萬人的軍隊進京勤王。當時元兵正南下,並攻下了京城郊外的地方,皇城告急,而文天祥帶著自己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計劃進京解圍。他的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說他是以卵擊石,文天祥卻依舊堅持自己所想,散盡家財,全部用於做軍費開支,公元1275年率兵到達都城,同年十月文天祥率軍和元兵在京城郊外開戰,這一戰文天祥打得十分慘烈,因為他所帶士兵大多沒上過戰場,幾乎死傷殆盡。元軍攻下常州,佔領了南下臨安的關鍵隘口。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文天祥,《正氣歌》

後來文天祥多次上書要求入京,共同解救京城之危,奈何朝中其他大臣百般阻撓。宋朝企圖向元軍投降,文天祥無奈之下和一眾主張抗元的義士外出潛逃。宋理宗駕崩後,宋朝一時無主,文天祥上書請求益王登基。這時的文天祥官至右丞相,樞密使,因為和部分朝臣不和,文天祥請命南下江西,統帥抗元軍隊。文天祥與元軍對抗兩年中,多次死裡逃生。期間遭遇部下叛亂,敵人圍剿。到1278年,益王死亡,衛王繼位,文天祥趕赴南嶺對抗元軍,當時軍中瘟疫肆虐,士兵死了好幾百人,文天祥的母親和兒子也沒逃過這一次劫難。

2、慷慨赴死

同年十二月,文天祥面對大舉來犯的元兵,無奈只能撤逃,途中在五坡嶺遭遇伏兵,文天祥被元軍活捉,文天祥想自盡身亡,然而可能命中註定,他的人生不應這樣畫上句點,文天祥並沒有死,被押解到潮陽。途中文天祥不吃不喝想早日解脫,也沒與如願。到達潮陽後,文天祥被關押起來。忽必烈搜尋南宋能臣,意圖讓他們歸順於自己,為元朝所用。而文天祥作為南宋末代最為出色的朝臣,忽必烈怎麼可能會放過他。忽必烈當面許他宰相的高官,賜其田地,給予他一輩子都沒有過的榮華富貴,希望以此文天祥能夠投降,怎知文天祥竟然絲毫不為其所動。文天祥說:

"我是舊國遺物,國家亡了,我只能陪著我的國家一起死亡,以死殉國,好魂歸故里。"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影視劇中的元宋之戰

出於英雄惜英雄,忽必烈多次想釋放文天祥,但又惜於他的才能,不願放手。在元朝關押的三年中,蒙古人想盡辦法,文天祥總是寧死不屈,後又有人以文天祥江西起義為由上書求忽必烈殺死文天祥。忽必烈十分不願,召見文天祥給了他生命盡頭的最後一次機會。忽必烈問道:

"你還有什麼願望?"文天祥知道自己死期將至,說:"一臣不事二主,你賜我一死就可以了。"蒙古人對勸降文天祥已經失去了最後的耐心,忽必烈成全了文天祥賜其一死。

流芳百世與苟且偷生之間,文天祥選擇了後者,誰知道這其中堅持的痛苦呢?在文天祥的心中,氣節與腰桿高於自己的生命。生是宋朝的人,死是宋朝的鬼。公元1283年,朝廷便下了命令,處死宋朝最後的一個英雄——文天祥。臨死之前文天祥詢問了南方在哪,然後朝向南方行禮之後,便一直注視著南邊,然後血灑刑場。文天祥對目光中有對南方故地的思念,還有對曾今屹立在南方,自己誓死效忠的地方的留戀,更多的是一份可以隨自己國家而去的喜悅。

二、經世致用

1、身份的轉變

程朱理學的是在孔孟,老莊之後的有一次文化思想上的高峰,程朱理學之中有一個十分關鍵的詞語就是經世致用。"經世致用"簡單的理解起來就是將自己的知識用於報效國家,這是個人的崇高追求,同時也是人們身上所肩負的責任

。文天祥作為南宋時期的文學上的中流砥,加之他有算的上是程朱理學的傳人,所以經世致用的思想對於他的影響可見一斑。從一個武將的身份來說,文天祥喪盡家財,組織力量集結鄉兵,對抗蒙古軍隊,即使被俘虜依舊不屈不撓, 慷慨就義。而文天祥之所以選擇國家大義,自然離不開從小的古典文化中愛國主義精神的薰陶,從一種角度來說,文天祥這種觀念,不正是對於時代變遷和社會現實的關注。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

同時作為一個文官,文天祥從開啟了自己的仕途開始,便將自己所學所知用在了報效國家上面。就如在公元前1259年,有人建議宋理宗遷都,因為那是建議宋理宗的官員權力滔天,群臣不敢違揹他的意見。而剛做海軍節度判官的文天祥毅然站出反對,並上書成列宦臣董宋臣的種種罪行,要求皇帝立刻將其誅殺。正如他的詩歌中《紀事》中:"百色無厭不可支,甘心賣國問為誰,豺狼尚畏忠臣在,相戒勿令丞相知。"同時在奏章中他引經論典,可惜即使他奏章寫的再出色,言辭在誠懇終究終究不被採納,最只得自請辭官。後來再次復職,因為彈劾董宋臣再被外調,董宋臣被誅殺後,文天祥又寫制誥諷刺賈似道,遭遇了賈似道一派的彈劾,後來皇帝替文天祥化解了這次危機,不過即使如此也難以文天祥落寞,信心喪失時,原丞相江萬里給了他很大的鼓舞,使得她收拾心情,從新出發。

2、文風的轉變

這種經世致用的思想還體現在文天祥詩風的轉變上來。在文天祥早期的詩歌中,大多是對於對於玄學的表述或者詩詞的考究,比如《重陽》中:"飄零萬里若為家,一夜西風吹鬢華。只有新詩題甲子,更無故舊對黃花。"這首詩在,文天祥的詩歌中雖然不是十分顯眼,可以說被埋沒,但卻是他早期詩歌特點的顯著特徵。詩中的"舊故"與"黃花"就是十分考究的詩詞對仗。有些人覺得這蘊含著的是文天祥對於時光流逝,故國不再的感慨。其實這不過是文天祥的煉句詩作罷了。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文天祥書法作品

到了後來也就是文天祥開始在一方為官之後,深切的體會到了百姓的疾苦,見證了戰爭之下百姓餓死,被他人羞辱的悲慘人生之後,他的文風開始了轉變。他將自己的人生抱負際遇的寫到了自己的詩中,而以此表現出的自己做為一個文人,對於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這正是程朱理學中的關鍵一點。比如: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文天祥被俘後畫像

這段詩中,文天祥內心想表達的感情一早就不在侷限於自己心中的一畝方塘,更多是對山河破碎的傷感,從"飄絮","浮萍"等詞可以看出,他的視角早就已經從自己的無奈,過度到了山河破碎的感傷,以及自己決心以死報國壯志上。很多人只讀到了文天祥愛國的一面,殊不知他從個人角度,到國家角度的轉變,恰巧就是理學觀念中"經世致用"的思想影響。宋朝做為理學發展與奠定的關鍵時期,加上宋朝當時的狀況,愛國的思想在理學中體現的極為明顯。正如 "巽齋之門有文山 ", "宋儒講學之無負於國矣 "。文天祥的詩中所流露出來的愛國的真情實感就是在窮理正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三、文天祥程朱理學中的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來源《論語》,是孔子對於"道"的追求,孔孟時期儒學的道大致可以表述為一種仁義之道,國家行仁義之治,對於個人而言行仁義之行

。後來經過幾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的發展,到了程朱理學時期,這個"道"不再僅僅侷限於仁義之道,更多的是自然萬物蘊含的哲理,以及發展的規律 。這種道在程朱理學的表達上來說講究的是以氣為本和以節義為文,這是一種對聖賢之道的堅守與傳承。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王陽明的關於理學的觀念

文天祥做為南宋時期堅守這一種道的中流砥柱,他將自己的思想中不斷的想借助自己的詩歌傳達出內心對道的堅守

。在文天祥的詩中,文學創作和重視儒家傳統經典被密切聯繫起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這兩者體現在文天祥身上就是一種捨生取義,不畏懼死亡的愛國精神。其次文天祥發出過"我為綱常謀 ,有身不得顧。","人間信有綱常在,萬古西山皎月懸。"等的吶喊。程朱理學中講究"詩出於道"而文天祥也正式繼承了這種精神,所以影響到了他的方方面面,才使得他有了不懼怕死亡的勇氣。

四、文天祥對後世的影響

敢於命運抗爭,拒絕屈服的文天祥,本身而言就是對於孔孟之道中的殺身成仁,與程朱理學最好的體現,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在程朱理學觀念的影響之下,文天祥在,精神樣貌,處事方式無一不體現著一個理學家的應有的氣質。這也是為何他能在南宋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成為程朱理學傳承與壯大的重要人物,即便他的理學觀念不是那麼的全面,但在精神層面上,他做為中原文人的一個脊樑,無論在任何時候,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都是可歌可泣的。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人們為紀念文天祥所建雕塑

文學作品上文天祥對於理學觀念的傳承起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程朱理學雖然創建於北宋時期,但是創立之初,這種理學並沒有得到許多人的認可。加之北宋的滅亡,使得剛建立的程朱理學面臨極大的危機。好在文天祥是理學詩派的遺民,他通過自己的詩歌創作,將自己所瞭解的程朱理學又再度在南宋文人間傳播開來。

許多宋朝末年的文人因為在他的影響下,開啟了理學詩歌的創作。

文天祥詩歌中的理學觀念,經世致用與聖賢之道

文天祥的文稿

文天祥主張文章要有感而發,同時注重對於當時社會要有積極的作用,反對無病呻吟。也正是在文天祥的這種觀念之下宋詞的格調中一些哀怨憂傷的詩詞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充滿著對國家,社會的思考,對前途命運思考,是一種

寫實功能的增加。這是一種剛健質樸的風氣,而在宋末文壇之所以能形成這樣的風氣,文天祥的作用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他的詩歌可以稱之為北宋末期的是時代最強音。

結束語:宋朝是中原歷史發展中極為關鍵的時期,從文人精神而言,宋朝達到中原文人思想發展的頂峰,前者有蘇軾對於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同時又誕生出了程朱理學這樣新時期的儒學理念,在這些都構建之下,中原文人的精神框架被構建完全。文天祥做為在此之後受這些觀點影響最早的文人,他的詩歌中自然而然的就把這種影響體現了出來。也正因為有了文天祥為首的理學詩人存在,使得程朱理學的觀念得以傳承,才有了後來的繁榮。

參考文獻: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

宋·朱熹.晦庵集

錢鍾書.宋詩選注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