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在比較熟悉梅瓶的人眼裡,它以優美的體態而受人喜愛。不過從以往的研究來看,人們對梅瓶的看法和持有的觀點卻不那麼單純。《中國梅瓶研究》就是從瞭解人們的觀點開始,到深入探究“梅瓶是什麼”,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梅瓶為什麼被稱為“梅瓶”?“梅瓶”所指的器物有過哪些曾用名?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有關的曾用名是如何轉變成“梅瓶”的?“梅瓶”一名起用於何時?導致梅瓶名稱發生轉變的原因是什麼?這個轉變又意味著什麼?在此過程中梅瓶的用途發生了什麼轉變?梅瓶有過哪些功用?不同功用之間的關係如何?梅瓶名稱、功用的變化與它“作為一種器物類型”的歷史過程有何關係?這種器物類型的起源是怎樣的?對其後續器形的衍化發生了怎樣的影響?其中的恆變關係是什麼?從名稱、功用、器形到裝飾、材質、工藝等方面,梅瓶的歷史都有些什麼規律可循?它對於認識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有何啟發?

下圖:隋唐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這些追問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網絡,而我還是願意回到“梅瓶是什麼”這個最不起眼的問題上,來談談一些看法和本書的寫法。其實,這個問題是梅瓶研究首先要面對的,也是最終要解答的問題。“梅瓶是什麼”,要求回答的是“梅瓶”這個能指的所指。在我看來,梅瓶就是它的名實關係從緣起到衍生和不斷變化而迄今不止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梅瓶研究》可以視作關於中國梅瓶名實關係的多層次、多角度的論述。

下圖:北宋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從“稱名系統”的角度入手,《中國梅瓶研究》對梅瓶現用名和曾用名的內涵以及諸多關係做了細緻的辨析和討論,作為論據的史料儘可能擴大到以往的研究曾經踩踏整齊的範圍之外,論述的理路貼近了傳統的考據。

下圖:遼代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名只一端,實則千萬。作為一種器物類型的名稱,“梅瓶”所指的重點在於特定的形式和特別的用途,因此對於梅瓶之實可以從兩個主要的方面做重點研究,即功用和形式。除必須仔細尋找梅瓶名稱的前身後世之外,還要深入探究這種器物類型的用途和形式上的來龍去脈。

下圖:金代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用不明則義不清。明瞭器物的功用,是準確把握其名稱與形制之間關係的紐帶。任何一種器物的功用,無論是實用性的還是非實用性的,本質上都是人類所賦予的,這正是器物作為人造物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特別強調“器以載道”和“人文化成”的精義所在。本書大致揭示了梅瓶功用結構日漸豐滿的過程,其中蘊含的內容與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傳統所強調的道器之辨存在隱蔽的關係。

下圖:西夏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形可變而制有則。梅瓶的形式問題是本研究需要解答的重頭。器物的形式涉及造型和裝飾,就特定類型的器物研究而言,造型是首要的和主要的,相關內容包括形制、器形以及器形的樣式三個層次。本書的下卷(第五至第十章)借鑑了考古學型式劃分的理論和方法,分別以足底部和口頸部作為分類的二級標誌,將中國梅瓶作為一個系統化的整體而總共劃分為“十類樣式群”,並以六章的篇幅對中國曆代梅瓶的器形衍化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因此,本書的附錄一“中國梅瓶樣式群分類與排序總表”,既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也是本書文圖對讀的重要部分。

下圖:南宋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這本書對梅瓶器形的研究,儘可能廣泛地佔有了資料,以下幾點是本書中值得介紹的內容:一、對梅瓶器形“起源”的研究,本書沒有含混籠統地使用這個詞,而是將其分為兩個概念和兩個階段進行梳理和闡述,即“形式的端倪”和“形制的濫觴”。二、經過以考古材料為基礎所做的形制對比研究,將梅瓶的形式端倪期劃定在新石器時代到隋代以前,又將梅瓶的濫觴期劃定在隋唐時期,並從中分別拎出多條形式線索,討論了梅瓶的濫觴期和成熟期之間的形式相關性,而且以隋唐梅瓶為座標確立了中國梅瓶器形樣式的第一類樣式群。三、在著重對歷代各朝梅瓶做樣式分類研究的基礎上,從樣式群的興衰規模和地域分佈的差異性特點入手,考察和討論了歷代梅瓶都有所不同的主次源流,描述了梅瓶格局的形成和歷史演變,對於這一過程中具有文化特色的官民趣味和雅俗風尚等內容也有詳略不一的討論。

下圖:元代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除了形式和功用,應該說梅瓶之實還要包括材質方始較為全面。材質是一種器物的形式得以落實的物質基礎,使之成為可見、可觸的對象。作為人造物,在器物製作過程中與材質必然構成一體的還有技術因素,也就是充滿了文化的整一性、融合性以及地域差異性和歷史傳承性的工藝。工藝不單是保證材質得以成形的技術條件,還是梅瓶的器形和裝飾得以呈現其文化性、歷史性、區域性等各方面特徵的技術指標。材質和工藝共同使得梅瓶的形制按照一定的樣式來顯現出具體的器形,反之也只有在一個個可感可知而又充滿差異的個體上,我們才能通過歷史積澱和審美心理等機制的作用來探討和研究梅瓶的藝術風格。由於中國的梅瓶最常用的材質是陶瓷,因此以往關於梅瓶的探討主要是在中國古陶瓷史領域之內來展開的。從遺存實物來看,陶瓷當然是梅瓶的主要材質,問題是我們不能忽視和忘記其他材質對於中國梅瓶的歷史造就作用。研究表明,中國梅瓶濫觴之初就是以非陶瓷材質的選擇作為起點的,到了後期,貴重材質的選用往往意味著梅瓶功用從實用性跨入了審美性領域。

下圖:明代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正如前文所言,本書是從梅瓶研究的學術史開始談起,經過對多層次的梅瓶名實問題逐層加以考辨,探究二者間的文化性互創,筆者希望能對中國器物史的研究有所啟示,也希望能有益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和新創造。最後,筆者想用幾句研究心得來結束本序,也可以視作本案的導讀脈絡。

下圖:清代梅瓶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其它關於梅瓶年代研究的舉例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3729 明十五世紀 青花高士圖梅瓶 成交價

香港蘇富比 2015年秋季拍賣會


梅瓶器形首見宋代,不同窯址皆有燒造,形制相異,多作酒罐使用,宋時壁畫可見梅瓶用於盛宴場合。至明代,梅瓶仍作酒器,但亦可見盛花用途,當時帝王、皇親貴族、高官墓裡,均見梅瓶蹤跡,作為祭祀用途,為重要禮器。北京近郊萬曆帝墓定陵,出土八件帶蓋梅瓶,書嘉靖、萬曆年款,四瓶置於萬曆墓室,其餘四瓶兩兩出自其二位皇后墓室,書嘉靖年款作例現身萬曆墓,更見明代皇室對於梅瓶之重視。清初之際,梅瓶已多作盛花擺設之器,可見於部分畫作,如宮廷畫師郎世寧《午瑞圖》軸(圖一)。雖見梅瓶插飾各式花卉,「梅」仍用以形容此器形,或因瓶口纖小,適合盛細長梅骨,但也與梅花作為花中君子和歲寒三友大有關聯。梅花冰肌玉骨,傲霜鬥雪,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梅瓶器形秀雅中見挺拔之姿,也頗契合梅花清雅脫俗傲雪凌寒之風骨精神。

在宋朝,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裡都能見到。金代、南宋梅瓶:多為窄肩、瘦長的雞腿式。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南京市博物館藏吉州窯梅瓶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遂寧宋瓷博物館藏青白瓷梅瓶


元代梅瓶:繼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豐滿,帶蓋,蓋成鐘形,中有管柱形子口,蓋可倒過來當酒杯用。元代除圓形梅瓶外,還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裡紅、釉裡紅等釉色。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元代祭藍留白龍紋梅瓶


明清梅瓶:多用於陳設,器形由修長秀麗變為肥矮豐碩,多抬肩,最大腹徑上移至肩以下,腹部瘦,多有蓋,形體笨拙,上大下小,不如宋代梅瓶造型輕盈秀美。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3607 明永樂 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 成交價HK10,280,000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2015年秋季拍賣會


明清梅瓶在器形上略有區別,明代梅瓶,肩部較豐,脛部肥碩。清代梅瓶,肩豐碩而挺闊,脛部內收,至近底處又微撇。以景德鎮窯製品最佳,有各色釉和彩繪裝飾。其中,肩部有墨書或青花楷書"內府"二字者,是宮內用器。清人因瓶口小僅能插入梅花枝而叫"梅瓶"。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梅瓶講究圖案化,龍紋較死板。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展,有的向瘦長型發展,胎體與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清 青花釉裡紅折枝花果紋梅瓶

中國曆代梅瓶是怎樣演變的,一篇文漲知識!

3080 清雍正 青花「纏枝卷葉」紋梅瓶 《大清雍正年製》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