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死亡,大概是中國人最少談論的話題吧,然而這個冬天,每個人都被迫靠近它。

到目前為止,中國新冠死亡人數3231人,全世界達到7151人,在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當地報紙每天刊登十多頁數百條的逝者信息, 這些不帶情感的黑白數字,每增長一個,就是一個鮮活生命的消亡。

死亡彷彿一種強大的催化劑,讓不相識的人彼此報以同情的淚水。在它面前,一切都變得虛無:為了利益的紛爭,為了地位的權謀,為了慾望的醜態……取而代之的是愛。

疫情期間,我們聽聞了很多關於“愛”的故事:87歲的老爺爺還在擔憂著83歲的老伴:每晚起夜去床邊照顧,老奶奶沒胃口時給她餵飯。55歲的導演留下遺書:我一生為子盡孝,為父盡責,為夫愛妻,為人盡誠!永別了! 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22歲的大四女孩在病中第一次和父親平和相處,那時她才意識到父親是愛自己的。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然而平安活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忘記這些,因為社會主流不鼓勵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相反總是慫恿我們尋找:新的車,新的房,新的工作,新的人……然而只靠這些,過不了多久,我們又會感到無意義,於是忙著去填補,如此反覆,直到某個時候,死亡突然降臨時,我們才發現時間不夠了。

為了減少這份遺憾,我們需要一些直擊人心的提醒。它最好來自於一位擁有智慧,受人尊重的老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並且做好了和這個世界告別的準備。而在和死亡近距離地對峙過程中,他不需要面對醫療搶救或遺產分割這類現實問題,並且樂意向公眾分享他最真實的想法,這就是《相約星期二》這本書的講述者——莫里施瓦茨。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莫里是一位社會學教授,除了在學校上課,他最喜歡的就是跳舞,但晚年的他被查出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這種病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眼睜睜看著生命枯竭:先是四肢肌肉逐漸萎縮,再侵蝕到肺部,直到最後呼吸衰竭。人就如同一隻點燃的蠟燭,軀體不斷融化,最後變成一灘蠟油,醫生說,莫里剩下的時間不到一年了。

得知這個消息後,莫里以前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前來看望老師。回想起以前在學校的情景,莫里和米奇約定每週二上一堂課,涉及到死亡,愛情,情緒等問題。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米奇原本是一位體育專欄記者:忙於追逐富有運動員的花邊新聞,在各種電視節目上拋頭露面……他隱隱感到疲憊但並不知道如何停止,直到和莫里的這一次重逢。面對這位導師,臨近不惑之年的他像剛入學那樣提出了很多困惑,莫里則按自己的方式給予回答。他們總共上了14周,畢業典禮是莫里的葬禮。

莫里去世後,米奇整理了對話錄音和老師的手記,寫下這本《相約星期二》,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轟動,在美國圖書排行榜上霸榜4年。這位困在輪椅上的思考者最後的箴言,也許能給陷於生活紛亂的你一些提醒:什麼才是人生真實的需求。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比如看待死亡的心態,莫里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但沒人願意相信這一事實。因為我們始終覺得自己高於自然,但其實我們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更好的方法是,真正意識到自己會死,時刻做好準備,那麼就能在活著的更珍惜生活。“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比如對待情緒的方式,莫里的回答是:學會超脫。這種超脫不是迴避,而是完全投入進去,接受所有感情:喜悅,悲傷,恐懼,痛苦……只有充分品味後,才能徹底離開去感受其他情緒。當莫里每天醒來看著自己的生命逐漸枯槁時,他感到悲哀,但同時他也慶幸,因為自己還有時間和人們說再見,而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機會,就突然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再比如如何對待衰老,莫里說:社會過於強調了年輕的價值,但年輕人同樣有著痛苦,他們可能因為無知而犯錯,可能因為矛盾迷惘甚至想要自殺。如果年齡沒有增長,我們就會始終停留在那個淺薄迷茫的時期。而成熟後再回頭看時,相比於哀嘆或是羨慕,反而可以更自豪地回答,我也有過那個階段。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但整本書中,莫里談論最多的還是“愛”,他堅持的格言是:要麼相愛,要麼死亡。為何愛如此重要呢?因為在莫里看來,愛可以跨越生死。“死亡終結了生命,但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繫;你創造的愛依然存在,活在每一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的心中”

就像我們的父母,終有一天他們將離我們而去,但如果我們和父母彼此走近過深愛過,那他們便在我們的記憶中永存,他們的一些觀點想法會影響我們一生,他們給與的愛的力量也會陪伴我們一生,彷彿他們從未離去。就像動畫《尋夢環遊記》中所說: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儘管在文學影視作品中,愛是永恆的主題;但在現實中,愛卻容易被遺忘。莫里在童年的時候就缺失了愛,正因如此他更加珍惜愛。

莫里在曼哈頓窮人區長大,他8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從俄羅斯移民來的父親不會英語,年幼的莫里親自宣讀了母親的死亡通知書,就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感受死亡。母親死後,莫里在地鐵賣雜誌賺生活費,9歲的他背起了超出年齡的負擔,更可憐的是,回到家中他從父親那裡也得不到任何關心和交流。

幸運的是,一年後,莫里有了一位熱情溫暖的繼母,他弱小受傷的心得到了撫慰,這種對比讓年幼的莫里學會了去愛去關心,但莫里和生父一直沒有太多聯繫,成年後就搬到了其他城市,直到父親因心臟病突發死亡。

那時莫里剛剛有了第一個孩子時,他被警察叫去認領屍體,看著面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人,童年那種壓抑感久違地湧上心來,他做了決定:未來的每一天一定要給予自己的孩子許多擁抱,親吻,交談,歡笑和道別。因為這些他都沒來得及從自己的生父生母那裡得到。

莫里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他和妻子結婚四十多年,培養了兩個充滿愛的孩子,家庭成員之間會互相親吻,擁抱,打趣,有著充沛的感情表達。在莫里生病的期間,他的妻子孩子都溫暖地陪伴在左右,這讓莫里在幸福中走完了最後的人生。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每個人終究有一天要面對死亡,設想如果我們處在和莫里同樣的境況,但沒有家庭的守護,哪怕擁有著金錢和權力,能像莫里這樣堅強嗎?正如他所說:

如果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關心,一個人擁有的東西便少的可憐。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家庭是由配偶和子女組成的,但對現代人而言,婚姻和生育實在兩個複雜的問題。看多了太多夫妻從甜蜜到仇敵的過程,也聽聞了太多生養孩子的艱辛,於是很多人開始疑惑:如果婚姻和生育如此痛苦,那我還不如一個人生活。

因為莫里是社會學教授,很多人會寫信向他諮詢:是否要結婚,是否要生孩子?莫里沒有給出絕對的答覆,他是這樣回答的:婚姻和生育是人和人之間產生愛的體驗,婚姻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對方;而生育則教會我們如何對另一個人承擔責任,如何全身心地去愛。也就是說,如果你期盼擁有愛,那麼婚姻和生育是必要的學習過程,哪怕過程中會遭遇很多困難。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如何擁有好的婚姻呢?莫里用他四十多年的婚姻智慧給了我們建議: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需要雙方的互相尊重,互相妥協,真實地溝通,最重要的是相同的價值觀,尤其是對婚姻重要性的堅定信念。如果一方只是將婚姻看做排遣孤獨的方式,那麼這段婚姻的結局可以預想難以長久。

除了關於個人家庭的小愛,莫里也談到了人類的大愛。說來輕鬆,能做到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拿這次的肺炎來說,因為疫情爆發在中國湖北武漢,生活在這裡的人本就要咬牙忍受命運的惡意和病魔抗爭;更痛心的是,這些作出巨大犧牲的人,卻還要面對一部分人的歧視和攻擊。

雖然同是人類,但因為區域不同,人種不同,我們便拒絕將對方視為同類。但用莫里的話來說: 當你快要死的時候,會認識到,人是沒有差異的,都有同樣的出生,也有同樣的死亡,在生命的起點,我們需要依賴別人生活;在生命的終點,我們也需要依賴別人而活,那麼人和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讀這本書的時候,看著作者筆下這位老人身體衰竭,一步步走向死亡,確實有些殘忍,但也許只有這樣,近距離面對死亡的威脅,我們才能獲得片刻清醒,明白該如何更好地活著。

正如他所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相約星期二》:死神面前,一位老教授關於愛的14堂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