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就問:如果《七步詩》是普通人所寫還能流傳至今嗎?請文明答題?

水泊劉唐襄光文


無情莫過帝王家,老曹家也不例外。哥哥曹丕遺傳了父親的政治抱負和野心。弟弟曹植則繼承了老爹的風流秉性和才情。

天下老子都一樣,既希望兒子像自己,又討厭太像自己。畢竟衣缽要傳下去,自己當了王,兒子像自己,證明基因沒變異,自然位置傳給他會高枕無憂。

太像自己呢?又怕他沒有超越,只能守成,不能進取。再有,自己的這點兒小毛病,小缺點在兒子身上折射出來,就如同大臣進諫一樣,天天擺出來看,難免噁心。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成就了霸業。奈何60多歲,殺手人寰。正所謂: 功名到頭終虛幻,黃泉路上少了誰?

偌大的產業交給誰?曹操可能早就有了答案。但留給羅貫中的或許是個遺憾。所以,《三國演義》裡才會有曹子建七步成詩。

當魏王,曹丕認為是想當然,是天經地義。“論排行,老弟不行。論手腕兒,老弟你沒傳下來爹爹那根脈。論軍事,你沒我權大。論政治,除了那個愛賣弄的楊修,還有誰站在你那邊?論孃親,咱倆一個媽。哈哈……還有什麼可比?”

還用弄個大鍋,整點柴火讓你即興發揮一下嗎?這種給自己減分的事兒,新任魏王能幹嗎?但沒辦法,歷史是有後人書寫的。

曹操在的時候,就喜歡這個才華橫溢的兒子。曹丕也偷偷的喜歡,沒辦法。雖然在世人眼裡自己和老爹,老弟齊名。但差距自己知道。

七步詩難嗎?不難。別說曹子建,就是我們普通人在那種肝腸寸斷的情形下,也可能做的出來。所以,我認為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加的情節,假曹植之名賦的詩。

《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的,老曹不放過,小曹也不能放過。因此,羅貫中在曹操死後又貶了曹丕一回。藉機諷刺曹丕的陰險毒辣,六親不認。對曹植的冷峻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表達了憐憫和同情。

《七步詩》如果是普通人所寫,是不會有什麼知名度的。因為,不會有人關注,不會有人傳播。這一點很像寫頭條,即使精彩但作者知名度不夠,所以,流傳不開。

羅貫中不一樣,他就是知名作家,是大V。因此,他的作品能夠流行開來,經久不衰。


玉宿林峰


我見到就答,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先後兩趟看中國的文學,第一趟是年輕時代,到大學畢業後,第二趟是最近五六年。

前一趟,對流傳至今的文學佩服得一愣一愣,背誦啊,讚美呀,雖然是作業和考試需要,也是出自真心的欣賞,挖空心思地體味它們的美妙。

這一趟,情形變了,簡單一句話:文字遊戲的產物。

不光是《七步詩》,流傳至今的每一篇,在我的記憶裡,背後都有“非普通人”因素,要麼本人是皇帝、宰相、大臣,大官之一,要麼學生或子孫是其中之一。即使傳言出自民間、出自普通人,也同樣有他們的功勞。不然就了無蹤影。

舉個例子,杜甫,典型的草民一個,北宋時,杜甫本人去逝幾十年了,他的人與詩一起,沒有幾個人知道蹤跡。一次偶然機會,王安石當鄞縣縣令(現在的寧波)時,有鄉民說家裡老人留下有手抄的杜甫詩,獻給縣令。王安石也沒當真,收下了,隨手放自己書櫃了。有天沒事,拿出來看,很對自己味口,就一句句考辯,主要是斷句,重新抄寫一遍,就整理出了三百多首,署上杜甫名,也就放在那了。後來當上了宰相,就拿出來刊印,那是宰相一個功績,崇詩尚文年代,有前輩詩作,說話氣粗點。從此,杜甫詩開始真正流傳(夾雜大量偽作)。若無宰相之力,就不會有杜甫詩了。


通用漢語研推


我個人認為要看這個人到底經歷了些什麼才能讓《七步詩》流傳於今日。

例如我們熟悉的《岳陽樓記》即使本作的作者並沒有看過岳陽樓,但其文章卻能名垂青史,作者按照所聽所聞描繪了一副自己的心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句子既宏偉又體現個人情懷於擔當,若換成一個沒有沒有歷經於滄桑,也沒有學識之人寫成的《岳陽樓記》無疑只是一片沒有含金量的文章。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背景:

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弟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看似寥寥幾句,但句句揪心,即使曹丕怎樣對曹植的不滿,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卻能讓曹植軟下心來,他才意識到曹植是出自同一個父母,同一個王朝的人,便是兄弟;使得做君王的曹植羞愧不已,無地自容,最後曹丕念在兄弟之情而放下仇心,一同治理天下。《七步詩》能名垂千史,也是描繪當時作者內心的獨白,因為他看到當時的狀況和兄弟的仇恨。

那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七步詩》也留至今日也可當做勸告兄弟間的分歧。

若一個人沒經歷過此場景,寫出來的詩句是空洞且無味的,那麼《七步詩》也不復存在



獅情畫意


能寫出七步詩的一定就不是平庸之輩。七步詩之所以流傳至今,膾炙人口,是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所決定的。因此,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尋常百姓,無論出自誰手都會流芳千古。


緣如我詩


孟浩然十考不第,他的詩也流傳下來了。後世評價他:彷彿是被那個盛世大唐遺忘的人。經過時間的淘洗歷史的沉澱,能流傳下來的自然就是好作品,歷史是公正的


清靈書香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的背景是: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讓他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若不能,就殺掉曹植。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

我不贊成作者說這首詩是普通人所寫。沒有曹丕、曹植兄弟之間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經歷;沒有同胞兄弟之間鬩於牆的骨肉相殘的緊迫,怎麼可能成就這樣一首詩?即使普通人才華橫溢,沒有這份經歷,也不可能寫出這樣一首詩。詩都寫不出來,又怎麼會有流傳之說呢!

即便普通人真能寫出這首詩,也不會流傳下來。曹植的這首《七步詩》的流傳,不僅僅是因為詩本身,更多的是因為曹丕和曹植之間的這段恩怨故事,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這首詩又做到了直達其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要求“父母孝,兄弟悌”,曹丕這樣為難自己的弟弟,違背傳統文化教義,為世人不恥。世人更加同情曹植。曹植的詩及他們的故事更成為後代人教育自己子女要團結和睦的絕佳例子。



谷底001


如果普通人能寫岀《七步詩》那就不普通了。即便僅此一首也會流傳的,因為它的意義深厚,有淺顯而又耐人尋味之道理。在此境地,在此時刻,用此鴻毛利器反擊對手,如此切題之作,其文學功底與入木三分,殺敵不見血的銳利就不言而喻,哪有不遺傳後世之理。


手機用戶68807423227


十八歲那年我自己編了一首歌,同學都說好,老師還把歌詞當做範文貼在班級專門講解,號召大家向我學習。不說了,來客人了,我去下面


吉法師6


煮豆持作羹,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應當不是普通人所寫,即便是普通人所寫,也不可能流傳下來。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曹植,謝靈運說其才高八斗,雖然誇張,但足見其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天然的對哥曹丕產生了威脅。曹丕自知才華趕不上曹植,早就把他當成了對手,當了魏王更想除之而後快,逼其七步成詩,合情理。

二、言為心聲,沒有曹丕、曹植兄弟相殘、拔刀相向的經歷,是不可能寫出這樣一首詩的。再者,故事本身來自皇家,老百姓更願意說道。如果來自普通人,流傳範圍有限。

三、那個年代能流傳下來的東西多為皇家、貴族,老百姓寫的東西野史裡面都沒有多少。


飄香千豔雪


可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