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疫情期間,我們封閉在自己的小家庭裡。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理想的生活狀態?

“一個所愛的人,一個想要保護的家庭,和一兩件怎樣也割捨不下、願意終生去做的事。”

楊絳、錢鍾書與錢媛,常被稱為“別人眼中”的妻子、丈夫和孩子。《我們仨》中的世界,就是我最嚮往的生活,或許也是你所憧憬的美好,怎能不令人欣羨?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他們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國外留學時的不適和沉重負擔,回國後與大家庭相處的磕絆,文革期經歷的一系列變故,還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酸。有些艱難與疼痛,或許我們此生都未必會遭遇,但“我們仨”卻能一直保持恬靜溫和、處變不驚的心態。為何他們能達到如此境界?

性格的本真、家庭的影響、求學的經歷,無一不影響著三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些,我們可能難以借鑑,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去學習:無論是世事變遷,還是生離死別,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並且堅持一輩子。

一、別人都是配角,我們仨才是主角

看看朋友圈,媽媽們最喜歡曬什麼?首當其衝是自己的寶貝,其次是節假日老公的浪漫,大家庭的聚餐,當然也有不少生活感悟與個人成長。可是如果楊絳先生也來發朋友圈,可能每條都不會只有一個人,但也很少能超過三個人,因為別人都是配角,“我們仨”才是主角。

1.他們是就是一個小世界,別人沒法插進來

在國外留學時,別人嫌二人不合群,不參與活動不投機,那二人便與他們保持距離。

本來祖父給孩子起了學名叫“健汝”,但夫婦二人不喜歡,便自己取名為“錢媛”。

只有在夢境中,提到了女婿送阿圓去醫院,然後這個人就再也沒有在書中出現。

我們仨”的一生,似乎沒有什麼交往頻繁的友人,似乎無論到哪,只要在一起,便沒有什麼可缺的了,別人似乎也別想插進來。即使他們的生活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最緊緊相連的只是“我們仨”這個小世界。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2.他們在彼此眼中,是孩子和朋友,是信任與支撐。

楊絳生子住院期間,錢鍾書只得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她就說:“不要緊,我會修。”

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

這像極了媽媽對孩子的安慰。

錢鍾書出門前,囑咐年幼的阿圓照顧好媽媽,本來楊絳還不服氣,然而直到她怕黑不敢一個人走夜路,才發現原來她是真的依賴女兒,這也沒什麼丟人的。

特殊時期,他們都經歷了難以想象的艱苦與傷害。阿圓這位“革命群眾”與父母劃清了界限,但絲毫不影響他們之間的關係。阿圓給媽媽親手縫製睡衣,給爸爸帶來愛吃的夾心糖,他們除了心疼,也把女兒當做心靈的支撐。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是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和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有時,我們會因為他人的評論或指責,而厭煩或是懷疑自己的家人。可是除了你,還有誰更瞭解最真實的他們呢?孩子長大後,會有自己的家庭,可是隻要還在,就永遠是原生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風雨兼程,並肩前行,“我們仨”的小世界,餘生也請儘可能地“抱團”在一起。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二、不是忘記了傷痛,而是讀書無暇他想

楊絳在法國生產後,有一次和護士對話。

護士很好奇地問我:”你為什麼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

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

雖然書中的一切艱難困苦,都輕描淡寫般帶過,可是這並不代表他們豁達到已經忘記那些傷痛,只是“叫喊”確實沒有用,而且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工作與讀書才是他們的重心,所以真的沒空抱怨生活的艱難、人生的不易。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人性的弱點我》中提到,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忙碌起來。

他們的忙碌就是與書有關:工作離不開書,生活更缺不了書。這一家人到底有多痴迷於讀書?

留學期間,假期相當多。別的學生都去旅行,而錢鍾書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讀書上。旁聽的楊絳自己設定課表,能在圖書館一本一本的從頭到尾細讀,她覺得沒有比這更令人滿意的事。

政治運動雖然層出不窮,他們總能在工作之餘偷空讀書。特殊時期,楊絳曾被分配清洗廁所,汙垢重重的女廁所能被她擦得煥然一新,她沒事還坐在裡面悠然自得地看書。被下放至幹校,已近60歲的她被安排種菜,她索性白天看管菜園,坐在小馬紮上,用膝蓋當寫字檯,看書或寫東西。

11歲的阿圓,已讀過《西遊記》、《水滸》等,還讀文言的譯林小說。她和父親有同樣的習性,到哪裡,就找書看。所以即使休學一年,和同學相差了3年的俄語基礎卻依舊能名列前茅,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即使身患重病,翻身都困難,也還抱著偵探小說不知疲倦。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無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的事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他們的樂趣所在。他們的閱讀面很廣,暢遊在歷史的長河,漫步在文學藝術的大道上,見過更多的潮起潮落,看過更多的悲歡離合,所以在別人“人心惶惶”之時,並不惶惶然。在書中,他們探索未知、讀懂人生;也正因為體悟人生,才能真正理解書中的意味。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楊絳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我們可能沒法達到他們這樣的學識與心境,但至少可以在讀書中獲得內心平和與無窮力量。

三、手寫的記憶,是永久流動的陪伴

書中有無數個有趣感人的小故事,但最令我動容的還是附錄裡收集的信件手稿。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封面上,印著錢媛(小名阿圓)寫的稱呼“Mom”"Pop"和"圓O",每次阿圓寫信的署名都充滿趣味:丑年醜女拜年、牛年牛頭寄、OXhead(大頭)敬上。那些畫著兒童般天真的簡筆畫,孩童一般的語氣,誰都不曾想到,竟出自50多歲的阿圓之手。當楊絳一個人回憶“我們仨”時,那一個個跳動的文字上,浮現的就是彼此的音容笑貌,是可以穿過時空、越過生死的對話。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鍾書和我不在一處生活的時候,給我寫信很勤,還特地為我記下詳細的日記,所以他那邊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楊絳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除了靠頭腦的記憶,還靠多年“拾穗”般的記錄與溝通。他們每次出門,哪怕只是散散步,也會把看到想到的記錄下來。每次分離,他們都會在小本子上詳細記錄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每天的所見所聞,並稱之為“石子。楊絳說:這“石子”是我們仨在人生之海的大風大浪中沉澱下來的珍珠,是一個個甜蜜的回憶。

見字如晤。每當收拾舊物時,我最喜歡拆開從前的信件來看,彷彿一下子回到了過去,重溫了年少與青春的歲月。電子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依舊擔心敲擊在屏幕上的文字會遺失,會失去此時此刻的溫度,因為它沒有一筆一筆寫出來的真實。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熱戀時,我們會記錄彼此的每一條信息;孩子初長成,我們會留下孩子所有的喜怒哀愁。可是漸漸的,當我們並肩走得愈長愈遠,卻慢慢不再記錄那些瑣碎,不再看重心與心的真實交流。

我在外地上大學時,父親曾有一個要求,就是一個月給他們寫一封信。然而好不容易離開家、放任自由的我卻對此不屑一顧,竟然連一封都沒有寫過。現在想著要補回來,卻發現有很多事記不真切,有很多話說不出來。這讓父母錯過了我許多美好的時光,我也錯過了他們想要傾訴心態轉變的迴響。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我們仨》原本的設想是一家三口各有分工,阿圓寫父母,楊絳寫父女倆,錢鍾書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如有可能,請你也給家人用筆寫一封信,或是寫一寫他們的故事吧,這寶貴的珍藏,將在彼此的記憶中永不會老去。

我想,在另一個世界裡,“我們仨”還是會每個人佔據一張書桌,或看書,或寫字,但三人依舊同框。

因為不管世事變遷,還是生離死別,“我們仨”的生活節奏永不變,無所畏懼遺憾與悲傷。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結語

疫情期間,我們封閉在自己的小家庭裡,品嚐從未做過的美食,面對家人間的誤解與矛盾,試圖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使之變得井井有條。我們從無聊至極到發現細節帶來的小驚喜,從“相看兩不厭”到發現摩擦帶來的感同身受。我們漸漸地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一個家庭的節奏。

即使大家陸續復工,在家的時間少了,可是每當回想起那段一起的日子,就像翻閱一次《我們仨》,提醒著我們:生活的節奏不變,即使驚濤駭浪,在我們眼中也是不期而遇的風景。

《我們仨》的人生:管他世事變遷生離死別,我們的生活節奏永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