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平凡世界中不尋常的緣分遇合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我們仨》:平凡世界中不尋常的緣分遇合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常看常新,百感交集。楊絳先生一家子的日子跟你我,甚至每一個普通人都那麼的類似,都有著差不多的人生軌跡,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子。不同的是為什麼他們能夠把日子,過成一個那麼甜美的味道,他們能在黑白的歲月裡過出彩色的人生,但我們卻很容易經常作繭自縛,覺得自己可憐,覺得自己的家庭不幸福,覺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平。可楊絳他們一家卻活成了別人眼中羨慕的生活,那麼有情趣,彼此是那麼地信任、那麼關懷、那麼依靠。

楊絳先生是這樣說他們一家三口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了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我們仨》:平凡世界中不尋常的緣分遇合

人生,尤其是家人的遇合,是一種緣分,但這緣分卻又極嚴苛的要求。精神上的意趣,生活上的妥協,能融合的心胸,都是缺一不可的。

一、情投意合,意趣相同

1935年,錢鍾書去英國牛津求學,楊絳先生就在二人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一個願陪一個肯帶,就這樣的單純的為愛奔赴天涯。離家遠出,不復在父母庇廕之下,有點戰戰兢兢,但是二人做伴,卻可相依為命。是不是怎麼聽?怎麼浪漫呢?

楊絳先生說,我們不論多麼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在英國,楊絳和錢鍾書兩人之間的比賽,竟然是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最熟悉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境界,會讓兩個人以誰讀的書多來作為遊戲呢?因為楊絳和錢鍾書二人已經早早知道,外在的豐富肯定是來來去去的,而內在的豐富將是自己永遠的資產。


《我們仨》:平凡世界中不尋常的緣分遇合

追求知識成為她和錢鍾書先生的生活習慣,探索新的知識領域,甚至包括在生活的細節上,比方說探路,學習,做飯,散步,遊玩等,通通充滿了樂趣。

在楊絳和錢鍾書的生活裡,兩個人一起去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就是探險了,兩個人一起去沒去過的公園裡散步是探險,一起做一道沒做過的菜式是探險,一起念一本沒讀過的書,也是探險,如果愛情之中曾經有它的最高境界,我想非這“探險”二字莫屬,而且是跟你一起探險。當我們都在感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夢幻場景時,錢楊二位先生卻已經做給我們看了,他們相濡以沫,相依為命,探索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讓生活永葆長青。

王小波曾說,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情之深,天地茫茫,詩和遠方。

而錢鍾書和楊絳,彼此能發現對方的有趣,意趣相投,這就是一種緣份。

二、因為生活所以妥協,也因為生活之中,還好有你

在錢鍾書的眼中,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錢鍾書雖然才華橫溢,學貫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於生活計,幾乎百無一用。

錢鍾書和楊絳倆在國內都是生活白痴,錢鍾書一輩子分不清左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那樣一把抓。楊絳呢?膽子小,不會做飯。每次做菜,都是一場兵荒馬亂。到了國外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自己動手,一樣一樣學起來。

初到英國,這對自小被僕婦照顧的新人開始在跌跌撞撞中過日子。為了做早飯,錢鍾書劃了生平第一根火柴;為了滿足饞嘴的他,楊絳學會用雪利酒文火做紅燒肉;他們把店裡送來的扁豆剝殼,又一面嫌棄殼太厚豆太小,剝了好久才醒悟過來,這是專吃殼兒的。這是扁豆,要燜了吃,然後做得很成功。

錢鍾書想吃蝦了,於是楊絳就擼起袖子發動了一場廚房戰爭,她假裝內行的說,我懂的,結果剛剪一刀,活蝦開始抽搐,楊絳趕緊丟下剪子甩掉蝦,逃出廚房,一會兒才悄咪咪的回來,錢鍾書就是問她怎麼了,她說,蝦我一剪它痛得抽抽了,以後咱不吃了吧,錢鍾書就跟她講道理,說蝦不會像她這樣疼的,他還是要吃,但是呢,以後可以由她來剪。

錢鍾書為了楊絳每天早晨能多睡會,學會了做簡單的早餐。搬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鍾書給她端到床上的早餐,有果醬、蜂蜜,是那般甜蜜。

而每天早晨一大甌牛奶紅茶,也成了他們一輩子戒不掉的習慣。她不再是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詩作賦的無錫少年。

他們相互配合,把每天的生活打理得有模有樣,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我們仨》:平凡世界中不尋常的緣分遇合

楊絳在牛津醫院“坐月子”時,錢鍾書不時地在家做些“壞事”,將桌布染黑了,檯燈砸了,門軸弄壞了,均束手無策,唯有苦著臉向妻子楊絳求救。楊絳一一安慰並說“不打緊”。出院後,楊絳逐一一“搞定”。只要楊絳說“不要緊,我會”,錢鍾書就真的放心了。這是怎樣一種怎樣超乎人想像的放心和信任呀!

在生活的逼迫中,楊絳在傢什麼粗活都幹,真正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錢鍾書是痴人有痴福呀。

夫妻生活,總有磕磕絆絆,哪有不吵架的,錢鍾書和楊絳也不例外,不過人家吵的是為了一個法文的讀音,不愧是做學問的人。楊絳說,錢鍾書的法文有鄉音,兩人越辯越兇,開始上升到人身攻擊,然後呢,楊絳就請了專家來判斷,楊絳贏了,卻覺得很沒意思,很不開心,錢鍾書輸了,當然也更不開心。自此呀,他們覺得吵架很無趣,從此約定,可以有不同意見,不用一定要說服對方。他們用一種和諧的方法化解了生活中的不和諧。

楊絳曾驕傲的說,我很驕傲,守住了錢鍾書的呆氣,在一起,然後他們就這樣一個犯傻,一個包容,一個溫柔的說不要緊。他們何其幸運,遇到那個瞭解你的人,懂你的傷悲,懂你的軟肋,愛著你,保護著你,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兒,遇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他們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欣賞對方,為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因為深愛所以相互包容,又彼此提攜。又因為彼此懂得,所以相互寬容信任。彼此的依靠是他們心靈的慰藉,使他們在枯燥的生活中樂趣叢生。

三、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心胸

《我們仨》不止三人。每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書中這樣寫道:“阿瑗像姐姐,會照顧我;像妹妹,會陪我;像媽媽,會管我。鍾書學問最大是老師,我們是學生;穿衣吃飯,鍾書像孩子,得歸我們管。有時,他們會連成一幫,向我造反;我和女兒也會連成一幫,笑爸爸是色盲;我們也會連成一幫,說女兒是學究,是傻瓜。”

錢鍾書早就對楊絳說了,我不要兒子,我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女兒出生後,楊絳說,阿瑗溫厚,不與人爭,像鍾書;阿瑗好靜像鍾書;阿瑗膽子大像鍾書;阿瑗喜歡格物致知,像鍾書。楊絳的三姐評價他們一家說:“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

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是哥們,我們是媽媽的二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這時,楊絳先生又變為最大的。鍾書是他們的老師,如有問題,問一聲就能解決問題,可是母女倆決不打擾鍾書,母女倆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才問錢鍾書。錢鍾書可高大了,但是他的穿衣吃飯,都需要母女倆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在他們的三人生活中,是相互照顧、相互依靠的。


《我們仨》:平凡世界中不尋常的緣分遇合

在錢瑗小的時候,錢鍾書找到一個“欺負”女兒方法,乘錢瑗睡了,她在她肚皮上畫了一個大花臉,唉,被他自己母親一頓訓斥,他再也不敢畫了,他跟女兒玩遊戲,把家裡所有東西都藏到被子裡,恨不得把掃帚跟拖把都藏進去,萌翻了。

錢鍾書自從學會了做午後茶,就主動承包了家裡的早餐,這一做就是幾十年,楊絳先生說,我們入住新居的第1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鉮書大顯身手,我入睡晚,早上還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隻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來享用了。他煮了5分鐘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這是她從同學那裡學來的本領,居然做得很好,還有黃油,果醬,蜂蜜,我從沒吃過這麼香的早飯!

短短几行字,寫出了楊絳先生嫁給錢鍾書的滿足感。嫁給一個拙手笨腳的男人,他願意為你學做早餐,為你做了一輩子早餐,這樣的男人才真的值得。滿滿的幸福感溢滿了楊絳先生的心田。

錢瑗呢,在這樣有趣的環境裡,自然懂得趣味,又懂得溫情。在平淡無奇的歲月中,楊絳一家三口卻能夠活出彩色的世界。他們用石子記錄著各自分開生活中有趣的點點滴滴,進而彼此分享,靠著撿石子,撿滿了他們豐富的一輩子。

在特殊時期,錢瑗回家偎著楊絳,貼坐在身邊,從書包裡取出未完的針線活,一針一針的縫,自己裁自己縫,為媽媽做了一套睡衣。還從書包裡取出一大包爸爸愛吃的夾心糖,她找出一個玻璃瓶子,把糖一顆一顆,剝去糖紙,裝在瓶子裡,一面把包裝紙藏入書包,免的革命群眾從垃圾裡發現糖紙。大雪天,錢瑗知道楊絳怕貓屎,一個人在雪地裡,把煤球裡的貓屎都摳乾淨了。錢瑗就是這樣潤物細無聲地照顧著她的父母親。

楊絳說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錢瑗臨去世的時候,都在安排著媽媽的生活。


《我們仨》:平凡世界中不尋常的緣分遇合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九十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們仨”開始分頭寫作各自的《我們仨》。不久,楊絳送走了女兒,送走了摯愛的丈夫,他曾感嘆,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四年後,唯一完本的是楊絳版的《我們仨》,此時楊絳已是九十二高齡。

1997年,阿媛去世,1998年末,錢鍾書去世,2016年,楊絳也去世,他們仨在《我們仨》這本書裡,曾經失散了,如今在時間的長河中,楊絳先生把他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在書中和他們再次相聚了。

楊絳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我累了,我也準備走了,儘管這麼說,我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的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以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是梧桐滴疏雨,一個愛看書,熱衷於學習的職場人士,願和你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