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西厂是如何分工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东厂是什么垃圾,还想和我西厂分庭抗礼,我西厂就是为了取代东厂而生的。”我想西厂是这么想的。

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时期,妖僧李之龙妖言惑众于京城,并潜入到紫禁城,游历万岁山,一言一行都在结结实实打为侦稽而生的东厂的脸。

同时在感到了生命安全威胁的皇帝明宪宗眼里,东厂已经是不堪用了。

因此明宪宗命令亲信太监汪直训身手矫健、机灵聪慧者侦探与市井,为明宪宗获得以前东厂没能探听到的消息。

汪直本为瑶族变乱被服到京城的幼童,到现在才十五六岁,如果派他去重整东厂,一来资历尚浅难以服众,二来威胁近在咫尺来不及他从容整顿东厂。

因此明宪宗特命汪直,新建西厂,将东厂和锦衣卫的职权给了西厂。

西厂不仅有了东厂的侦缉职权也同时拥有了锦衣卫的拷问职权。从权力上来说西厂权力已将超越了东厂。

后西厂太过招摇,明宪宗后被废止。到明武宗时重建,但是此时的太监刘锦不屑于一个西厂权力,而在其之上建了个内行厂。刘锦之后西厂又废,从此再为从建。


历史小知


东厂和西厂都同属明朝特有的特务机构,要弄清东厂和西厂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怎么分工的,就先要清楚明朝这些特务机构的发展进程。他们依次建立的时间顺序是现有锦衣卫,然后有了东厂,最后是西厂,并且他们都各属明朝不同的皇帝所设立。

首先是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新朝,对百官心存猜忌,为了加强监视,就将“仪鸾司”改组为“锦衣卫”。设“诏狱”,专门掌管护卫、刺探、缉捕、审问、刑狱等工作,所为之事,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和正常司法程序,权力极大。后来,朱元璋觉得自己皇权已经稳固,不需要特殊的机构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废除了锦衣卫制度。靖难之役后,朱棣以藩王身份登基,政局不稳,就又重启了锦衣卫,并由北镇抚司专门管理。

永乐年间,由于锦衣卫权势过大,明成祖又另外在东安门外设立了另外一个特务机构用以制衡,得名东厂。东厂的统帅由宫里的宦官担任,一方面因为宦官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朱棣靖难夺取皇位的过程中,他所收买的潜伏在建文帝身边的诸多宦官通过刺探情报,为朱棣最后的成功立下了功劳。从东厂建立开始,厂卫之间互相牵制的同时,又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组织特务网络。后来因为宦官常伴皇帝左右,深得皇帝信任,所以权力的天平就慢慢倒向了东厂,锦衣卫组织也就慢慢地成为了东厂的一个下属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之间的关系也就慢慢变成了上下级关系。至此以后,由于明朝中后期,宦官权倾朝野,锦衣卫也就慢慢衰落了。

西厂是建立在明成华年间,由明宪宗朱见深所设立,名为“西缉事厂”,由大太监汪植所统领,后来因汪植的所作所为,民怨滔天,被废除。正德年间,刘瑾得势,皇帝重启西厂,在他的治下,西厂后来居上,一时间权势滔天,远远超过东厂。后来刘瑾也只猖狂了五年,被处死了,西厂也随之被彻底废除,从此推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东厂和锦衣卫则一直持续到了明朝灭亡。

要说东厂和西厂如何分工,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分工,他们都属于特务机构,都直接听命服务于皇帝,都做着相差无几的工作。其中不同的是,东厂和西厂,随着皇帝的变化,权力的更替,掌权者的不同,他们之间得势与失势的天平也在摆动,在摆动的时候,两方就变成了从属的关系。





哥廷根巨兽


东、西厂以及内行厂,还有锦衣卫形成中国明代的厂卫制度,是为了将强中央集权,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与皇帝的重视程度。

机构的形成

最早成立的是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特令掌管刑狱,赋有巡察缉捕之权,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秘密审讯。

其次成立的是东厂,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置,全称“东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除了有巡察缉捕之权之外,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第三成立的是西厂,由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设,全称“西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权力超过东厂,之后经历了撤销、短暂恢复后又被撤销。

最后成立的是内行厂,是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初年(1506年),由大宦官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设置,又叫“大内行厂”、“内厂”、“内办事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

终明一朝,只有锦衣卫、东厂制度持续到明朝灭亡;西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十年时间,内行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五年时间。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厂,首任提督汪直,成化十八年(1482年)随着汪直被调出京城被撤销,正德元年(1506年)再次复开西厂,由太监谷大用出任提督;同年由于大宦官刘瑾与执掌东、西厂首领不合,另行设立内行厂,权利在东、西厂之上,正德五年(1511年),随着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东、西厂的区别

东、西厂并行总共约有十年时间,分前后两个五年阶段。

第一个五年阶段: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

西厂是成化年间,随着京城内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出现,以及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网罗一批官员、宦官意图不轨,明宪宗朱见深感到消息闭塞,就让身边小太监汪直出道宫外打探消息,结果让明宪宗朱见深很满意,随之成立了西厂。由汪直出任首任提督,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然后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

西厂的职能与东厂基本重合,主要负责巡察缉捕、刺探消息,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首领,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东、西厂的权利大小主要取决于皇帝对首领宦官的宠信程度,无疑西厂的汪直更的明宪宗朱见深宠信。汪直利用西厂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打击京内外官员,后来随着汪直权力极度膨胀,引起皇帝朱见深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东厂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受到西厂制约而存在。

第二个五年阶段:从正德元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1年)。

宪宗的孙子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重新设立,首领为“八虎”之一谷大用,而东厂首领则为“八虎”之一 马永成,东、西厂皆受“八虎”之首刘瑾的指挥。此时,东、西厂互相制约,两位首领都受新皇帝朱厚照的宠爱,彼此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与刘瑾也充满矛盾,刘瑾另行设立了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由于刘瑾朱厚照的宠爱,所以内行厂权利范围在东、西厂之上。

总体来说,在这阶段,东、西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争宠,同时受到内行厂约束,彼此之间权利平行。


安定郡小书生


东西两厂都是明朝的间谍组织,负责监督,缉捕,审讯,并且无需请示直接定罪。使当时朝中文武大臣无不是战战兢兢,对他们十分惧怕,无数忠良被他们杀害。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由于是农民皇帝,所以也十分害怕自己被推翻,所以创立了锦衣卫这个职务,监视朝中官员,但锦衣卫当时没有执法权。是后来朱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才在锦衣卫的权力上加上了“巡察缉捕”。而东西两厂的人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的精英,所以他们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东厂是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创立,由于他是造反得到的皇位,他担心朝廷不稳所以创立了东厂,头目由自己身边的宦官担任,规模远比锦衣卫大得多,势力更强大,间谍最远渗透到了当时的日本。国内顺便监视锦衣卫一举一动。

西厂是明朝成化年间创立,西厂刚一成立势力和权力就超过了锦衣卫和东厂。所以西厂不仅监管大臣和人民,还顺带监视锦衣卫和东厂,但是由于后来的厂公太过于招摇滥用权力。导致西厂很快就关门了。之后一度复活了半年,但没有多久就又被关闭。

所以他们其实就是明朝皇帝害怕他们一手遮天,所以创立东西厂来相互制衡。所以锦衣卫是来监视臣民的;他们的分工就是东厂是监视臣民,顺便监视锦衣卫,还有无需请示直接的执法权。西厂就是监视臣民,顺带监视前两者,也有执法权。


神都醉仙美


东厂和西厂是中国明朝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由此可见其权利之大。

东厂来源

明成祖时,朱棣因一直不知建文帝下落,害怕会有人暗中谋反,于是就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东厂,由提督太监管理,用来打探聚众谋反之事,东厂由此而立。

西厂来源

成化初年,东厂由太监尚铭掌管。尚铭是个很贪婪而且深藏不露的人,他利用职权敲诈勒索,手段高明,获取了大量不义之财。这时,有个在外侦事的太监汪直特别眼红东厂,也想得到这块肥肉,于是他不断地向明宪宗表态,如果由他来掌管东厂,一定会比尚铭管理得更好。

明宪宗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再设立一个与东厂一样的特务机构,由汪直管理,看他和尚铭究竟谁的本事更大。于是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汪直主管的西厂建立起来。

西厂设立以后,汪直开始排除异己,很多朝中大臣如兵部尚书项忠、左都御史李宾、侍郎程万里等人都被他诬陷而被罢免官职。最后导致亦思马进犯宣府,明宪宗由此对汪直十分恼火,便下旨撤销了西厂,汪直也被调到南京御马监任职去了。正德元年,西厂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东西厂的成员都是从锦衣卫中选拔而来,由皇帝亲信的太监掌管,权利非常大,可随意缉拿臣民而不需禀报,因而官员和百姓都很害怕东西厂的人。东厂和西厂是皇帝设立的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机构,直接由皇帝管理,这是皇帝管理国家的需要,锦衣卫也是这样的机构。


史海闲聊


1、东厂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2、西厂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视界之窗影视


东厂


东厂,明代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权,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皇帝。但当时社会上对永乐政权的合法性异议纷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东厂不仅在机构及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缉行动上制订了相当严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东厂都要集中布置当月的侦缉工作,厂役在东厂内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地盘。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东厂厂役的工作种类都有特殊的名称。例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会审大狱及锦衣卫拷讯罪犯者名为“听记”,在各处地方官府访缉者名为“坐记”,还有某位官员有何举措,或某城门捕得要犯,胥吏记录上报东厂者名为“打事件”。

东厂第一任厂主已不可考, 《明史·成祖三》记载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明代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西厂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

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

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明初对宦臣防范极严,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罢垂相权归六部,用严刑竣法整顿吏治,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防止宦官擅权。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固了皇权。进入明朝中叶以后,明统治开始出现危机。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人物—皇帝日益腐败无能,多不像明初之君个个能征善战,日理万机,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臣宦。

明初设立的内阁,从仁宗时开始权力逐渐扩大,内阁首辅形同宰相,可以拟诏谕,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方针大计,因而在阁臣之间展开了激烈地争夺首辅职位的斗争。阁臣互相倾轧,吏治渐趋腐败,官场贪污成风。英宗、景帝、宪宗等皇帝一个个昏馈无能,长期不视朝政,宦官乘机窃夺权势,于是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争夺权势也在明争暗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日趋激烈。

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臣宦实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监督控制办法,即设立特务机构,通过心腹亲信太监秘密监察朝臣的言行,于是西厂便应运而生。


广慷Talk


东厂

东厂和锦衣卫的职能差不多,是由朱棣设立的。由于朱棣是通过起兵造反,从朱允炆手中夺得的皇位,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棣登基后,为了消除负面言论,巩固自己的统治,特意设置了东缉事厂,也就是东厂。

东厂的老大和锦衣卫不同,是由皇帝信任的太监担任,也被称为‘东厂掌印太监’。开始时,东厂和锦衣卫算是平级单位。东厂只负责抓人,毕竟哪种人不老实,皇帝才最有发言权。东厂抓的人,会被交到锦衣卫处理。

但是后来事情起了变化,东厂抓到人后,干脆留着自己处理了,这也催生东厂设置了自己的监狱。由于负责东厂的太监们,比其他大臣更容易接近皇帝,所以到了后来,东厂的地位继续提升,和锦衣卫由平级关系,转变为了上下级。一般而言,锦衣卫中的精英角色,才会被调往东厂任职。

东厂地位的提升,也让太监有了实权,这就让明朝开启了太监干政的弊端。在明朝历史上,魏忠贤、刘瑾等祸国殃民的大太监,都曾担任过‘东厂掌印太监’。

西厂太监剧照

西厂

本来有了锦衣卫和东厂,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皇帝的需求了。可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1476年),京城出了一位妖言惑众的道士李子龙,朝中很多大臣都是他的粉丝。据说这个李子龙靠着重量级粉丝的帮忙,借着观赏之由,进入了皇宫大院,想要行刺明宪宗,幸亏被锦衣卫及时发现,才没让其得逞。

李子龙虽然被诛杀了,但明宪宗已成惊弓之鸟。为了时刻掌握京城中的消息,明宪宗特意派出大太监汪直,带领精英锦衣卫深入基层,乔装打扮刺探情报。汪直急于立功,于是大肆编制罪名,将一些‘莫须有’的消息,上报给了明宪宗。

明宪宗为了嘉奖汪直,特意成了西缉事厂,也就是西厂,由其全权负责。汪直掌权后,从锦衣卫中挑选了大量的人员,短时间内就让西厂超过了东厂。

本来西厂只是为明宪宗刺探情报,可是汪直为了快速升官发财,制造一大批冤案。由于西厂查出来的案子多,而且范围广,锦衣卫和东厂都一度由汪直统辖。

在汪直的恐怖统治下,大臣们自然如履薄冰,大为不满。最终集体上书,请求将西厂取缔,将汪直正法。迫于朝堂压力,明宪宗曾撤销了西厂。此后西厂又死灰复燃,直到明武宗时期才彻底撤销。


爱追剧的小李


下面有请雨化田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雨化田:“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我现在告诉你,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ԅ嚣士ԅ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在明朝,东厂是只为皇帝服务的,不用经过司法机关的批准,可以随意的监督别人缉拿臣民,从而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而西厂的权力是超过东厂的,西厂的活动范围也是从京师遍及各地的,因此才会有那句“你们东厂管的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

东厂跟西厂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们的区别也只是权利的大小,还有机构成立的时间不一样。

简单的来讲,监视锦衣卫的时候是用东厂的,而监视民众的时候是用西厂的。东厂跟西厂的共同点就是都是用来监视,侦察的,还有镇压官史和巡察缉捕。

东厂的职责是查到处妖言惑众的人,找有谋逆反叛等大罪的人,而且具有跟锦衣卫一样的权力。起初,东厂只能负责抓人,侦缉,连审问犯人的权力都没有,每次抓回来的嫌疑犯也都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的,但是到了明朝末期,东厂就有了自己的监狱。而东厂的首领也被称为厂主,在宦官中是排名第二的人物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东厂的侦察范围是很广的,朝廷会审的大案,还有锦衣卫北镇抚司要拷问的重犯,东厂都会派人去听审;而且东厂的人员在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坐班的人,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被东厂的人监视着;东厂还会派人去查看衙门的一些重要的文件,比如兵部的各种塘报和兵报等。还有百姓的日常生活,市场上卖的柴米油盐的价格,也都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若是东厂的人获得了情报,可以直接去向皇帝报告,跟锦衣卫的汇报方式比起来方便多了。

在明朝的历史上西厂只有短期的存在过。西厂成立,本来只是用来替皇帝刺探消息的,可是汪直为了让自己升官发财,拼命的要案,构置大案,不仅办案的数量多,速度也特别快,牵扯的人员之众都要比东厂和锦衣卫多。全国都被西厂布下了侦缉网,它们主要是为了打击京内外的官员,一旦有些人被怀疑,就会立刻被逮捕,逮捕前也不用经过皇帝的同意,之后就对犯人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很大,对他们来说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对于一般的百姓,百姓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会被西厂的人抓去以妖言罪处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西厂成立了五个月就被遣散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