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東廠、西廠是如何分工的?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東廠是什麼垃圾,還想和我西廠分庭抗禮,我西廠就是為了取代東廠而生的。”我想西廠是這麼想的。

西廠設立於明憲宗時期,妖僧李之龍妖言惑眾於京城,並潛入到紫禁城,遊歷萬歲山,一言一行都在結結實實打為偵稽而生的東廠的臉。

同時在感到了生命安全威脅的皇帝明憲宗眼裡,東廠已經是不堪用了。

因此明憲宗命令親信太監汪直訓身手矯健、機靈聰慧者偵探與市井,為明憲宗獲得以前東廠沒能探聽到的消息。

汪直本為瑤族變亂被服到京城的幼童,到現在才十五六歲,如果派他去重整東廠,一來資歷尚淺難以服眾,二來威脅近在咫尺來不及他從容整頓東廠。

因此明憲宗特命汪直,新建西廠,將東廠和錦衣衛的職權給了西廠。

西廠不僅有了東廠的偵緝職權也同時擁有了錦衣衛的拷問職權。從權力上來說西廠權力已將超越了東廠。

後西廠太過招搖,明憲宗後被廢止。到明武宗時重建,但是此時的太監劉錦不屑於一個西廠權力,而在其之上建了個內行廠。劉錦之後西廠又廢,從此再為從建。


歷史小知


東廠和西廠都同屬明朝特有的特務機構,要弄清東廠和西廠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怎麼分工的,就先要清楚明朝這些特務機構的發展進程。他們依次建立的時間順序是現有錦衣衛,然後有了東廠,最後是西廠,並且他們都各屬明朝不同的皇帝所設立。

首先是錦衣衛,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新朝,對百官心存猜忌,為了加強監視,就將“儀鸞司”改組為“錦衣衛”。設“詔獄”,專門掌管護衛、刺探、緝捕、審問、刑獄等工作,所為之事,不必經過司法機構和正常司法程序,權力極大。後來,朱元璋覺得自己皇權已經穩固,不需要特殊的機構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廢除了錦衣衛制度。靖難之役後,朱棣以藩王身份登基,政局不穩,就又重啟了錦衣衛,並由北鎮撫司專門管理。

永樂年間,由於錦衣衛權勢過大,明成祖又另外在東安門外設立了另外一個特務機構用以制衡,得名東廠。東廠的統帥由宮裡的宦官擔任,一方面因為宦官是皇帝身邊最近的人,另一方面是因為在朱棣靖難奪取皇位的過程中,他所收買的潛伏在建文帝身邊的諸多宦官通過刺探情報,為朱棣最後的成功立下了功勞。從東廠建立開始,廠衛之間互相牽制的同時,又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張嚴密的情報組織特務網絡。後來因為宦官常伴皇帝左右,深得皇帝信任,所以權力的天平就慢慢倒向了東廠,錦衣衛組織也就慢慢地成為了東廠的一個下屬機構,東廠和錦衣衛之間的關係也就慢慢變成了上下級關係。至此以後,由於明朝中後期,宦官權傾朝野,錦衣衛也就慢慢衰落了。

西廠是建立在明成華年間,由明憲宗朱見深所設立,名為“西緝事廠”,由大太監汪植所統領,後來因汪植的所作所為,民怨滔天,被廢除。正德年間,劉瑾得勢,皇帝重啟西廠,在他的治下,西廠後來居上,一時間權勢滔天,遠遠超過東廠。後來劉瑾也只猖狂了五年,被處死了,西廠也隨之被徹底廢除,從此推出了歷史的舞臺。而東廠和錦衣衛則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滅亡。

要說東廠和西廠如何分工,其實並沒有特別的分工,他們都屬於特務機構,都直接聽命服務於皇帝,都做著相差無幾的工作。其中不同的是,東廠和西廠,隨著皇帝的變化,權力的更替,掌權者的不同,他們之間得勢與失勢的天平也在擺動,在擺動的時候,兩方就變成了從屬的關係。





哥廷根巨獸


東、西廠以及內行廠,還有錦衣衛形成中國明代的廠衛制度,是為了將強中央集權,直屬皇帝的偵訊機構,其主要不同之處在與皇帝的重視程度。

機構的形成

最早成立的是錦衣衛,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置,特令掌管刑獄,賦有巡察緝捕之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秘密審訊。

其次成立的是東廠,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置,全稱“東緝事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除了有巡察緝捕之權之外,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

第三成立的是西廠,由明憲宗朱見深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設,全稱“西緝事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其權力超過東廠,之後經歷了撤銷、短暫恢復後又被撤銷。

最後成立的是內行廠,是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初年(1506年),由大宦官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設置,又叫“大內行廠”、“內廠”、“內辦事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列。

終明一朝,只有錦衣衛、東廠制度持續到明朝滅亡;西廠從設置到最終撤銷經歷約十年時間,內行廠從設置到最終撤銷經歷約五年時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立西廠,首任提督汪直,成化十八年(1482年)隨著汪直被調出京城被撤銷,正德元年(1506年)再次復開西廠,由太監谷大用出任提督;同年由於大宦官劉瑾與執掌東、西廠首領不合,另行設立內行廠,權利在東、西廠之上,正德五年(1511年),隨著劉瑾倒臺,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東、西廠的區別

東、西廠並行總共約有十年時間,分前後兩個五年階段。

第一個五年階段:從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

西廠是成化年間,隨著京城內出現“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出現,以及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網羅一批官員、宦官意圖不軌,明憲宗朱見深感到消息閉塞,就讓身邊小太監汪直出道宮外打探消息,結果讓明憲宗朱見深很滿意,隨之成立了西廠。由汪直出任首任提督,軍官主要從錦衣衛中選拔,然後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東廠。

西廠的職能與東廠基本重合,主要負責巡察緝捕、刺探消息,由皇帝親信宦官擔任首領,直接對皇帝負責。因此,東、西廠的權利大小主要取決於皇帝對首領宦官的寵信程度,無疑西廠的汪直更的明憲宗朱見深寵信。汪直利用西廠拼命的構置大案、要案,打擊京內外官員,後來隨著汪直權力極度膨脹,引起皇帝朱見深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

總體來說,在這個階段,東廠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受到西廠制約而存在。

第二個五年階段:從正德元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1年)。

憲宗的孫子武宗朱厚照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重新設立,首領為“八虎”之一谷大用,而東廠首領則為“八虎”之一 馬永成,東、西廠皆受“八虎”之首劉瑾的指揮。此時,東、西廠互相制約,兩位首領都受新皇帝朱厚照的寵愛,彼此爭權奪利、互相拆臺,與劉瑾也充滿矛盾,劉瑾另行設立了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兩廠一樣。由於劉瑾朱厚照的寵愛,所以內行廠權利範圍在東、西廠之上。

總體來說,在這階段,東、西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爭寵,同時受到內行廠約束,彼此之間權利平行。


安定郡小書生


東西兩廠都是明朝的間諜組織,負責監督,緝捕,審訊,並且無需請示直接定罪。使當時朝中文武大臣無不是戰戰兢兢,對他們十分懼怕,無數忠良被他們殺害。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大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由於是農民皇帝,所以也十分害怕自己被推翻,所以創立了錦衣衛這個職務,監視朝中官員,但錦衣衛當時沒有執法權。是後來朱棣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才在錦衣衛的權力上加上了“巡察緝捕”。而東西兩廠的人都是從錦衣衛中挑選的精英,所以他們凌駕於錦衣衛之上。

東廠是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創立,由於他是造反得到的皇位,他擔心朝廷不穩所以創立了東廠,頭目由自己身邊的宦官擔任,規模遠比錦衣衛大得多,勢力更強大,間諜最遠滲透到了當時的日本。國內順便監視錦衣衛一舉一動。

西廠是明朝成化年間創立,西廠剛一成立勢力和權力就超過了錦衣衛和東廠。所以西廠不僅監管大臣和人民,還順帶監視錦衣衛和東廠,但是由於後來的廠公太過於招搖濫用權力。導致西廠很快就關門了。之後一度復活了半年,但沒有多久就又被關閉。

所以他們其實就是明朝皇帝害怕他們一手遮天,所以創立東西廠來相互制衡。所以錦衣衛是來監視臣民的;他們的分工就是東廠是監視臣民,順便監視錦衣衛,還有無需請示直接的執法權。西廠就是監視臣民,順帶監視前兩者,也有執法權。


神都醉仙美


東廠和西廠是中國明朝設立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由此可見其權利之大。

東廠來源

明成祖時,朱棣因一直不知建文帝下落,害怕會有人暗中謀反,於是就設立了一個特務機關------東廠,由提督太監管理,用來打探聚眾謀反之事,東廠由此而立。

西廠來源

成化初年,東廠由太監尚銘掌管。尚銘是個很貪婪而且深藏不露的人,他利用職權敲詐勒索,手段高明,獲取了大量不義之財。這時,有個在外偵事的太監汪直特別眼紅東廠,也想得到這塊肥肉,於是他不斷地嚮明憲宗表態,如果由他來掌管東廠,一定會比尚銘管理得更好。

明憲宗經過再三考慮,決定再設立一個與東廠一樣的特務機構,由汪直管理,看他和尚銘究竟誰的本事更大。於是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汪直主管的西廠建立起來。

西廠設立以後,汪直開始排除異己,很多朝中大臣如兵部尚書項忠、左都御史李賓、侍郎程萬里等人都被他誣陷而被罷免官職。最後導致亦思馬進犯宣府,明憲宗由此對汪直十分惱火,便下旨撤銷了西廠,汪直也被調到南京御馬監任職去了。正德元年,西廠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東西廠的成員都是從錦衣衛中選拔而來,由皇帝親信的太監掌管,權利非常大,可隨意緝拿臣民而不需稟報,因而官員和百姓都很害怕東西廠的人。東廠和西廠是皇帝設立的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機構,直接由皇帝管理,這是皇帝管理國家的需要,錦衣衛也是這樣的機構。


史海閒聊


1、東廠

東廠,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 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2、西廠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

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視界之窗影視


東廠


東廠,明代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權,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

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於是朱棣一反太祖關於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東廠不僅在機構及人員配置上更加精幹合理,而且在偵緝行動上制訂了相當嚴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東廠都要集中佈置當月的偵緝工作,廠役在東廠內抽籤決定所負責的地盤。在文獻記載中可以發現,東廠廠役的工作種類都有特殊的名稱。例如監視朝中各部官員會審大獄及錦衣衛拷訊罪犯者名為“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為“坐記”,還有某位官員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為“打事件”。

東廠第一任廠主已不可考, 《明史·成祖三》記載 “是年,始設東廠,命中官剌事。”

明代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統領東廠。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西廠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


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

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

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明初對宦臣防範極嚴,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適應封建專制統治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罷垂相權歸六部,用嚴刑竣法整頓吏治,鑄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防止宦官擅權。這些措施有效地穩固了皇權。進入明朝中葉以後,明統治開始出現危機。統治集團的最高層人物—皇帝日益腐敗無能,多不像明初之君個個能征善戰,日理萬機,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臣宦。

明初設立的內閣,從仁宗時開始權力逐漸擴大,內閣首輔形同宰相,可以擬詔諭,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方針大計,因而在閣臣之間展開了激烈地爭奪首輔職位的鬥爭。閣臣互相傾軋,吏治漸趨腐敗,官場貪汙成風。英宗、景帝、憲宗等皇帝一個個昏饋無能,長期不視朝政,宦官乘機竊奪權勢,於是朝臣和宦官之間為爭奪權勢也在明爭暗鬥,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日趨激烈。

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對臣宦實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開始採取一種新的監督控制辦法,即設立特務機構,通過心腹親信太監秘密監察朝臣的言行,於是西廠便應運而生。


廣慷Talk


東廠

東廠和錦衣衛的職能差不多,是由朱棣設立的。由於朱棣是通過起兵造反,從朱允炆手中奪得的皇位,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朱棣登基後,為了消除負面言論,鞏固自己的統治,特意設置了東緝事廠,也就是東廠。

東廠的老大和錦衣衛不同,是由皇帝信任的太監擔任,也被稱為‘東廠掌印太監’。開始時,東廠和錦衣衛算是平級單位。東廠只負責抓人,畢竟哪種人不老實,皇帝才最有發言權。東廠抓的人,會被交到錦衣衛處理。

但是後來事情起了變化,東廠抓到人後,乾脆留著自己處理了,這也催生東廠設置了自己的監獄。由於負責東廠的太監們,比其他大臣更容易接近皇帝,所以到了後來,東廠的地位繼續提升,和錦衣衛由平級關係,轉變為了上下級。一般而言,錦衣衛中的精英角色,才會被調往東廠任職。

東廠地位的提升,也讓太監有了實權,這就讓明朝開啟了太監干政的弊端。在明朝歷史上,魏忠賢、劉瑾等禍國殃民的大太監,都曾擔任過‘東廠掌印太監’。

西廠太監劇照

西廠

本來有了錦衣衛和東廠,已經完全能夠滿足皇帝的需求了。可是在明憲宗成化年間(1476年),京城出了一位妖言惑眾的道士李子龍,朝中很多大臣都是他的粉絲。據說這個李子龍靠著重量級粉絲的幫忙,藉著觀賞之由,進入了皇宮大院,想要行刺明憲宗,幸虧被錦衣衛及時發現,才沒讓其得逞。

李子龍雖然被誅殺了,但明憲宗已成驚弓之鳥。為了時刻掌握京城中的消息,明憲宗特意派出大太監汪直,帶領精英錦衣衛深入基層,喬裝打扮刺探情報。汪直急於立功,於是大肆編制罪名,將一些‘莫須有’的消息,上報給了明憲宗。

明憲宗為了嘉獎汪直,特意成了西緝事廠,也就是西廠,由其全權負責。汪直掌權後,從錦衣衛中挑選了大量的人員,短時間內就讓西廠超過了東廠。

本來西廠只是為明憲宗刺探情報,可是汪直為了快速升官發財,製造一大批冤案。由於西廠查出來的案子多,而且範圍廣,錦衣衛和東廠都一度由汪直統轄。

在汪直的恐怖統治下,大臣們自然如履薄冰,大為不滿。最終集體上書,請求將西廠取締,將汪直正法。迫於朝堂壓力,明憲宗曾撤銷了西廠。此後西廠又死灰復燃,直到明武宗時期才徹底撤銷。


愛追劇的小李


下面有請雨化田同學回答這個問題。

雨化田:“你問我西廠算什麼東西?我現在告訴你,你們東廠不敢管的事,我們西廠管。你們東廠不敢殺的人,我們西廠殺。一句話,東廠能管的我們管,東廠不能管的我們更要管。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西廠,夠不夠清楚?”



ԅ囂士ԅ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在明朝,東廠是隻為皇帝服務的,不用經過司法機關的批准,可以隨意的監督別人緝拿臣民,從而開了宦官干政之端。

而西廠的權力是超過東廠的,西廠的活動範圍也是從京師遍及各地的,因此才會有那句“你們東廠管的了的我要管,東廠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斬後奏,皇權特許,這就是西廠”。

東廠跟西廠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它們的區別也只是權利的大小,還有機構成立的時間不一樣。

簡單的來講,監視錦衣衛的時候是用東廠的,而監視民眾的時候是用西廠的。東廠跟西廠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用來監視,偵察的,還有鎮壓官史和巡察緝捕。

東廠的職責是查到處妖言惑眾的人,找有謀逆反叛等大罪的人,而且具有跟錦衣衛一樣的權力。起初,東廠只能負責抓人,偵緝,連審問犯人的權力都沒有,每次抓回來的嫌疑犯也都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的,但是到了明朝末期,東廠就有了自己的監獄。而東廠的首領也被稱為廠主,在宦官中是排名第二的人物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

東廠的偵察範圍是很廣的,朝廷會審的大案,還有錦衣衛北鎮撫司要拷問的重犯,東廠都會派人去聽審;而且東廠的人員在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坐班的人,官員的一舉一動都被東廠的人監視著;東廠還會派人去查看衙門的一些重要的文件,比如兵部的各種塘報和兵報等。還有百姓的日常生活,市場上賣的柴米油鹽的價格,也都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若是東廠的人獲得了情報,可以直接去向皇帝報告,跟錦衣衛的彙報方式比起來方便多了。

在明朝的歷史上西廠只有短期的存在過。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用來替皇帝刺探消息的,可是汪直為了讓自己升官發財,拼命的要案,構置大案,不僅辦案的數量多,速度也特別快,牽扯的人員之眾都要比東廠和錦衣衛多。全國都被西廠佈下了偵緝網,它們主要是為了打擊京內外的官員,一旦有些人被懷疑,就會立刻被逮捕,逮捕前也不用經過皇帝的同意,之後就對犯人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很大,對他們來說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對於一般的百姓,百姓的言行舉止稍有不慎,就會被西廠的人抓去以妖言罪處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西廠成立了五個月就被遣散了。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