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史》对明宪宗评价很高,但现在人们都认为宪宗是昏君呢?

用户104946749246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说过:《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主席之所以这么说,是在综合考量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期间的综合表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有的人说明朝的皇帝是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都是出于此种标准。

康熙



而清朝在修《明史》的过程中,负责纂修明史的官员遵照康熙帝为尊者讳的旨意,尽量少记载明朝皇帝的阴暗面的原则来边修《明史》。所以,对于前期政治功绩较为突出的明宪宗,《明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明宪宗

但是,今人的评价标准与古人,特别是作为统治者的标准绝对不会是一致的,尤其是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思路、理念、方法等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对明宪宗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使得对其的评价发生了转变。

其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设置西厂。进一步强化了特务组织,使其对明后后期发展遗患无穷。1477年设置西厂,一直到1482年撤销,西厂存在了五年多的时间。西厂一方面扩大了明代特务的职能和侦察范围,覆盖全社会,甚至到南北边腹各地。另一方面加强了皇帝对于特务组织的偏爱,导致西厂职权无限放大,从二品的官员都不经朝廷统一西厂就直接抓人,导致朝廷官员人心惶惶。



【2】设置皇庄,与民争利。历朝历代为了缓和矛盾,都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赋税,与民休息,以便缓解社会矛盾,恢复社会生产,以此来不断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明宪宗却逆向而行,设置皇庄,但这不单是皇帝一个人的庄田,而是包括皇帝本身、后妃、皇太子及在京诸王的庄田,也就是说是皇帝及其妻、子的庄田。这是明代土地兼并的开始。上行下效,皇帝带头兼并土地,藩王、勋戚、宦官也请求皇帝赏赐土地,于是有王田、官庄。

【3】传奉官。就是不经过吏部正规程序选拔,而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员。这一举措对官员队伍的破坏性是难以想象的。一是皇帝视官爵为私物,只要皇帝喜欢,他可以随意任免,官爵由“天下公器”变成“人主私器”。二是这些通过正规渠道无法进入官员队伍的人,对明朝官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导致鱼龙混杂,政府管理能力和水平混乱。第三,后宫妃嫔,以及太监利用手中的职权,借皇帝的名义开展卖官鬻爵,进一步导致明朝官僚队伍的腐败,加速明朝的衰弱。

所以,综上所述,现代人对于明宪宗的评价多是负面的,而非正面的,认为其是昏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