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先生创业呐


1.疫情之下,当不少线下零售企业果蔬店面遭遇危机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不少生鲜电商平台在“寒冬”中迎来了春天快速发展的机会。线上买菜在疫情期间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2.这次的考验充分体现了生鲜电商的优越性。在今年上乃至以后,线上买菜必将成为一种风尚。便捷,低价,新鲜将成为他们的主打曲。疫情早期面对全国各地封村、封路等情况,货出不来,生鲜电商应运而生,解决了农民,市民的生活问题,可谓是双赢。

3.疫情结束之后如何承接疫情积累起来的用户和品牌的信任度等问题,也是生鲜电商以及社区团购赛道创业者如今正在思考的问题。



長安书生


疫情促使网上买菜成为时髦现象,不少热心网友还制作出了各种“买菜指南”,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春节期间的订单量更是出现暴涨。仅仅几个月前,生鲜电商行业还是一片黯淡,多家知名公司出现倒闭、欠薪等负面消息。疫情焕发生鲜电商诞生“第二春”,但生鲜电商是否真能就此“一飞冲天”,成为幸运的宠儿?生鲜电商会成为2020年的“风口”吗?

  上海是中国消费活力最高的城市,2019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城市第一名。庞大的消费活力激发出上海地区灵活的零售业态。全国第一家生鲜电商平台易果生鲜就诞生在上海,后来在全国风靡的盒马鲜生第一家店也是开在上海。

  易果生鲜之后,莆田网、天天果园、淘宝网生鲜频道、京东生鲜频道、顺丰优选等生鲜电商平台纷纷先后上线。

  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迎来第一次爆发,共16家公司获得了近30亿元融资。可惜无情的资本市场很快就让疯狂的创业者们尝到了苦果。

  一年后,资本市场就调整了投资策略,O2O、智能硬件等重度依赖资本的行业都受到打击,生鲜电商行业也受到波及,美味七七、果实帮、青年菜君、优菜网等平台陆续倒闭。

  中小型生鲜电商被洗掉之后,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2017年,天天果园、易果生鲜、本来生活等平台均获得了过亿元融资。与此同时,TMT行业的风口开始转向无人货架、社区电商,每日优鲜、果小美、爱鲜蜂们开始崭露头角。

  2019年,生鲜电商行业再次爆发危机。呆萝卜、妙生活、吉及鲜等多家公司开始出现危机,或关闭门店、或暂停运营、或关仓削减规模。

  是的,生鲜电商多年来就是这样如过山车一般,忽而到峰顶,忽而到谷底,起伏非常大。

  2020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因素影响,大多数人都开启了网上买菜模式,有热心网友还根据抢菜时间、配送时长、价格、菜品等维度制作出了网上“抢菜指南”。

  生鲜电商行业再次爆发。

  QuestMobile公布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App的使用时长2020年春节后两周比平日增长96.4%。生鲜电商App日活用户从平日的不到800万,在春节期间突破了1000万,节后再次突破到1200万。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都透露了订单量翻倍的消息。受行业利好消息影响,搜索引擎内关于“生鲜电商系统”、“生鲜电商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广告都多了起来。

  订单量暴增、营业额翻倍、用户时长暴增,甚至平台不需要做过多的营销推广,便能获得大量自然增长的用户,这要放在平时,平台做梦都要笑醒。

  然而,在生鲜电商行业一片叫好的形势下,却暗藏凶险,行业危机已经悄悄来临,一个不好,关闭门店、暂停运营、关仓削减规模等情况还会再次出现,“独角兽没有角”的窘境会再次降临。

  短期增量带来多种隐患

  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平时触手可及的粮油米面菜成为人们生活的难题,即使是便利店遍地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网上买菜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渠道。

  1、网上买菜的安全系数相对更高;

  2、减少出门的距离和次数;

  3、无需“查找”店铺;

  4、SKU更全。

  以往发生在菜场、商场、超市等地方的需求短期内迅速向生鲜电商平台转移,这才有了订单量暴增、营业额翻倍、用户时长暴增的故事。但是,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增量同时也带来了隐患。

  第一,订单量暴增背后,商品品质很容易被牺牲。粮油米面菜等商品中,只有菜是最难“囤”的,其中尤以青菜最难“囤”,放几天可能就没办法食用。对于经常在家做饭的人来说,他们对于青菜的新鲜度要求非常高,他们现在买菜确实没那么容易,但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忍受青菜的品质也随之下降。

  而平台上的订单量突然暴增,他们的物流配送、仓储等处理能力会出现欠乏,很难跟平时一样精心确认菜品的品质,此时,平台更加关心配送效率而不是商品品质。

  在高效率的思维决策下,商品品质只能被牺牲。同时在“反正不愁卖”的局面下,有些平台对于商品品质就更不在乎,大不了让用户投诉赔钱就是,但又有多少人会因此去平台上投诉呢?只要没投诉,平台就赚了。

  第二,价格带来不满。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维持商品的原价,商品价格并不受平台/商家控制,因春节期间人力成本的上涨、物流运输价格的上涨以及进货价的上涨,商家不可能大规模贴钱保持商家原价。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有不少商家的菜品价格均出现了上涨,以包菜为例,平时可能也就三五块钱/个,但现在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有的商家甚至能卖到20元左右,青菜的价格急剧飙升。

  无论是平台的主动涨价,还是被动涨价,消费者都会将其中的不满算在平台头上,如果平台提供的商品品质不好,那更是容易被消费者暗自记上。

  商品品质不佳+价格上涨带来的隐患,会让消费者对于网上买菜的整体体验下降,而这种体验会随着其他需求的恢复而下降。如今复工潮已经渐渐开始,线下的菜场、商场、超市等也逐渐开业。这意味着原先突然转移到生鲜电商上的流量又开始回归线下,生鲜电商的生意被夺走了。

  七麦数据显示,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在App Store总榜免费榜中从2020年2月16日便开始下滑,排名甚至低于2020年元旦之前。

  需求下滑、用户体验下滑,生鲜电商平台是时候该考虑接下来的生存问题了。

  盲目扩张,容易造成库存积压

  卖菜并不是一门“高大上”的生意,但当“菜”成为稀缺性商品的时候,谁都想来分这块市场的蛋糕。

  百果园是一家以卖水果为主营业务的连锁品牌,截至2019年9月,百果园全国门店数超过4000家。2020年2月28日,百果园宣布开始卖菜。

  2020年2月15日,中国石化宣布在北京的340座加油站开始售卖新鲜蔬菜。

  除这两家名企跨界卖菜外,某鲜奶公司也提供了线上卖菜服务。

  进入线上卖菜最疯狂的行业当属餐饮、酒店业。餐饮业的“食材成本”在20%——30%之间,因消费者的减少,不少餐饮企业都将春节囤积的食材进行售卖,从而减少亏损,卖菜是它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百果园、中石化、餐饮业跨界到卖菜业务,有很多因素导致。但它们盲目扩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容易造成库存积压,造成积压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如今用户买菜的方式已经逐渐重回菜场、商场、超市,而且叮咚买菜、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也会分流,流到百果园、中石化上的流量就会非常少,它们此前准备的商品就可能积压。

  第二,百果园、中国石化进入卖菜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早,此时涉及到菜的成本价、人力成本、物流成本都不低,这意味着它们很难以低价进行销售。对于消费者来说,百果园、中石化只是买菜渠道之一,而他们的商品价格并不便宜,又是一个全新的平台,消费者信任度也成疑问,商品被积压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当然,面对积压问题,他们也可以在将来用低价促销的玩法来卖掉,但此举也意味着他们卖菜尝试失败。

  行业竞争激烈,谁能成为“剩者之王”

  “一窝蜂”现象在互联网行业是常见现象,团购、共享单车、智能硬件、无人货架、社交等行业莫不如是。

  网上买菜变得火爆后,自然也吸引了各方的觊觎。PC6安卓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各类买菜App多达117个,其中包括京东到家、顺丰优选、美团、饿了么、盒马、苏宁小店等多家巨头公司,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食行生鲜、美菜网等新的明星公司也不在少数。

  行业处于巅峰期,总体需求大幅上涨,各大平台的订单量、用户时长会暴增,但一旦疫情过后,线上买菜的需求会随着消费者的买菜习惯会重新回到菜场、商场、超市而呈现下滑趋势。

  此时,行业的竞争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新一轮洗牌。互联网行业的趋势证明,多数情况下只会是少数人的红利,百分之八九十的企业会因为竞争力不够而被淘汰。生鲜电商必然也逃不过这个宿命。

  谁能成为“剩者之王”?这是每一个生鲜电商平台接下来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电商的市场越来越大,但生鲜电商在中国的渗透率并不高,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中国的生鲜电商行业渗透率仅为3.44%,远低于综合电商。

  毫无疑问,受2020年春节影响,生鲜电商的渗透率、用户习惯等会大幅提升,行业会因此而受益,可落到每个生鲜电商平台上,并不止利好,只有打败其他竞争对手,才有资格谈未来。

  总之,这次涨价过高以及品控不佳的平台,迟早会遭到“反噬”;而体验好的平台,未来会更加明朗。

你的关注和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樱桃番茄GO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菜场仍是上海居民买菜主渠道

以上海为例,上海连锁超市与连锁便利店曾是全国的“领头羊”,新零售标杆企业盒马鲜生首店也诞生于上海。但40年来,上海零售业有两件事情从未彻底改变:

一是杂货店仍然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据新一线研究所去年介绍,至少有1.5万家。我觉得这个数据偏小,实际数有可能超过2万家。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内便利店仅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苏宁小店),杂货店门店数是连锁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在整个生鲜消费市场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卖场、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计2527家门店,实现市内零售额394.32亿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鲜占比计算,这三种零售业态实现生鲜食品零售额118.29亿元。


白小宇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阿飞㝵正传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线上买菜模式在疫情发生之前基本上已经被宣告死亡了的,现在不过是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暂时续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庞大的购买量也将如潮水退去,这点肯定会发生。

为什么?因为适合线上买菜的线下生活场景远没有形成啊…

对于年轻人而言,做了两个月的饭相信很多人早就烦的不行,相对于厨艺精进还不如点外卖或下馆子省事。而对于做饭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远是家门口那熟悉的菜市场,线上买菜?谁知道你新鲜不新鲜,关键还不一定便宜。

没错,价钱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你线上不比线下便宜凭什么要我去买?可以送菜到家?别逗了,去菜市场买菜不仅可以货比三家还能顺路走道呢!正常情况下,吸引人在线买菜的原因永远只有两个,一是线下没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线下便宜。经过了前两年惨痛的烧钱大战之后,相信现在没有哪几个平台再有烧钱抢客的底气了吧?

我一直认为,在疫情期间发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间的很多数据和模型也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太大价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一个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创业团队在疫情期间深陷倒闭危机,结果创始人及时转型,带领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维”出击,加班加点生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口罩机,订单额超过8000万元,由此逃过资金劫。但能说口罩机业务会是一门有前途的行业吗?明显不行的,不然也不会经常看到破产的口罩生产企业被强行唤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结束,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



山里人小二哥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线上买菜模式在疫情发生之前基本上已经被宣告死亡了的,现在不过是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暂时续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庞大的购买量也将如潮水退去,这点肯定会发生。

为什么?因为适合线上买菜的线下生活场景远没有形成啊…

对于年轻人而言,做了两个月的饭相信很多人早就烦的不行,相对于厨艺精进还不如点外卖或下馆子省事。而对于做饭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远是家门口那熟悉的菜市场,线上买菜?谁知道你新鲜不新鲜,关键还不一定便宜。

没错,价钱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你线上不比线下便宜凭什么要我去买?可以送菜到家?别逗了,去菜市场买菜不仅可以货比三家还能顺路走道呢!正常情况下,吸引人在线买菜的原因永远只有两个,一是线下没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线下便宜。经过了前两年惨痛的烧钱大战之后,相信现在没有哪几个平台再有烧钱抢客的底气了吧?

我一直认为,在疫情期间发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间的很多数据和模型也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太大价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一个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创业团队在疫情期间深陷倒闭危机,结果创始人及时转型,带领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维”出击,加班加点生产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口罩机,订单额超过8000万元,由此逃过资金劫。但能说口罩机业务会是一门有前途的行业吗?明显不行的,不然也不会经常看到破产的口罩生产企业被强行唤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结束,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


客家佬在北京


这个是多面性的,我们国内买菜的主要有三个群体,一个是老年人,一个是没有上班的年轻宝妈,还有一个就是上班族;老年人肯定还是超市和菜市场为主,线上购物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年轻的宝妈会有线上线下,但是每天早上也都没带娃出去溜达,顺便买菜;上班族就不一样,平时购物习惯可能就是线上,但是为了新鲜可能还是实体店的多,特被是蔬菜,现有的生鲜配送还不是很多而且价格偏贵,上班族压力很大,能节约的还是尽可能的去节约。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山里的渔


线上卖菜这个模式往后会在社区店引爆风口。

为什么是社区店?

1.社区离家近,不超过1公里都能到;

2.小区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饭点扎堆买菜,挤都挤不进去;

3.社区店店主在朋友圈里或者通过直播可以直接给居民展示今天卖什么菜,什么菜是新鲜的,什么菜特价,这样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么,还能和家里人商量;

4.有问题可以及时退换,不耽误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针对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货上门,特别忙的,给人家装配好了,通知让自取,也不耽误事,总归走几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说下班顺带的事;

6.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街坊邻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么做

1.上面也说了,可以发朋友圈,带上价格

2.直接开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里发布

4.直接用点单系统

通过线上接单,然后选配,等客户自取或是派送,整个过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为一个增长的爆点。

有的人说还是喜欢早起去买菜,像我家离批发市场特别近,还真的必须要早起去买菜,晚了人家就收摊了,如果有社区店离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


衡芷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会,疫情过去后我也不会在线上买菜了。

第一线上买菜不新鲜,在这次疫情中我几次定购的菜送到家时与他(她)发图不相符合,但是我也不好拒绝,问了圈子里几个定菜的和我一样的情况,我们只好商量又另选了一家网购送菜的。

第二线上定的菜时间不能确定几时能送到你手中,让你总想到它。比喻我前三天就在线上定了20元的套餐菜:有小白菜,红萝卜,西葫芦,今天三天了,还末送到,害我总想到听电话响来,看是不是菜到了。但还是没有接到送菜电话,只好另想办法今天弄什么菜吃,心里不舒服感觉。

第三线上定的菜大多是塑料大棚生产的菜,口感不好。菜炒熟后,一尝不好吃,没有菜的本来味道,我还是回味原来自己种的菜好吃些,同样的菜,线上定的就是差味道,同样的菜一样炒,口感不一样。虽然我现在没有时间和土地我菜,但要不是受疫情影响我宁愿买附近村民自家种的菜,虽然贵一点,但好吃些。

因此疫情过后,我会在社区旁的菜市场买菜,下班后可以随时买自己喜欢的菜,买村民种的新鲜菜,顺便买回家,我可以做饭炒菜,方便许多。所以疫情过后我是不会再到线上定菜和买菜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提供参考,谢谢。



肖亨


我个人在疫情期间大部分都是线买菜。说实话真的挺方便的,而且送的菜也挺新鲜。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在家带孩子的宝妈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节省往返时间和挑拣的时间,只要几分钟就能把需要的食材选好。对于不方便出门的人士来说真的是很便利的,再加上疫情期间使用习惯了,线上买菜真的会成为一种趋势。

线上买菜有一点弊端就是买菜每一种菜都是定量的,一份最少是一斤起,对于家里人口简单的人来说还是有点浪费。人少就吃不多,放几天就不新鲜了。还得有选择性的买那种能放的住的菜。

再有就是售后问题。我们自己买菜都是挑最好的最新鲜的,仓库配送难免会出现菜品有问题的情况,一定要把售后处理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