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文旅融合,不存在誰唱主角的問題。大家關切的可能是:文化和旅遊部門從機構到體制已經結合,但裡外兩層皮,從沒有暗生情愫。文旅融合,先要找準融合點,這個融合點就是生活。因為文化藝術來源於生活,是把原本活脫脫的生活藝術化;而旅遊是體驗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是去尋找一種原態的、活脫脫的生活。那麼,這就好辦了,將文化還原生活原來的樣子,就是一種旅遊體驗。生活也罷,文化也罷,都是背景;交通也罷,服務也罷,都是條件。只有旅遊者才是主角,旅遊要讓主角感到舒服。休閒度假必須要有文化的融入,才能昇華到精神層面,才能怡情養性。觀光看景需動,休閒遊樂可鬧,康養度假宜靜,這也是一個文化層層遞進的過程。


來源:新旅界(LvJieMedia)


“文旅融合”已經提出兩年多,然而在旅遊行業,“文化”依然是讓業界有些困惑:文化是什麼?文化怎麼做?遊客是否願意為“文化”買單?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文化和旅遊之間還存在一層看不見的隔膜。

政界人士談起旅遊喜歡強調文化,要打造弘揚某某文化,用特色文化吸引遊客。企業界人士也談文化,但相比文化,企業界強調更多的是體驗,主張以優質體驗來吸引遊客。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政界不做具體事務,只從宏觀上把控方向,企業則需要完善具體細節。另一方面,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更貼近遊客的真實需求,遊客端反饋過來的需求不是文化,而是體驗。

是的,現階段大部分遊客真正需要的,不是所謂原汁原味的文化,而是良好、便利、有獲得感的旅遊體驗。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故宮

近幾年,不管是傳統景區還是新興文旅項目,都是在圍繞體驗做文章。例如,故宮前院長單霽翔在他的任內,將故宮可遊覽面積從不到50%擴大到80%;增開購 票窗口、調整入口位置,將排隊買票、入場的等待時間從1小時壓縮到5分鐘;在故宮內增添1400把椅子,讓遊客不用坐在地上;重新鋪設故宮路面,既美觀,又方便輪椅、嬰兒車等通行。這些全是改善遊覽體驗的舉措,真真切切為遊客著想,效果立竿見影。這使故宮贏得“親民”的形象,也使單院長廣受遊客和網民的愛戴。至於故宮所代表的皇家建築文化和歷史文物,絕大多數遊客就看個稀奇,並不真正感興趣。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故宮方便遊客歇腳的椅子

在我看來,體驗方面的升級,是近幾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的“主旋律”。這是市場力量所決定的,中國旅遊業此前的體驗比較落後,服務不夠人性化,產品品質也不高,如今遊客的眼界、消費力都比此前大幅提升,期待更好的服務和體驗也是理所應當。

說好的文旅融合,如今市場只要體驗,不關心文化,哪怕是很多強調特色文化的目的地,也僅是將文化作為一種宣傳標籤,並未觸及文化的核心。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很複雜,首先我認為這不是文旅行業的自身問題,文旅行業擅長的是營造場景、提供服務、創造體驗,“做文化”不是文旅人擅長的。文化的問題,還是出在整個社會和文化自身。

文化自身方面,雖然我們有燦爛的文化,這些都是好東西,我們也提出了“文化自信”,從主流思想層面肯定了自身的文化。但是,我們的文化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它跟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的聯繫不大。一個和現實生活沒有關聯的文化,就是一種“死”的文化,註定很難受到大多數人的。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

與故宮形成對比的是,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同樣是建築遺產和旅遊勝地,帕特農神廟所體現的建築文化,至今仍在深刻的影響全世界的建築。帕特農神廟大量應用黃金分割比例原則,它的長寬比例,立柱的高度與整體高度之比,處處都符合黃金分割,它的立柱樣式影響了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乃至現代建築,至今依然不斷被全世界模仿學習。例如我國的人民大會堂,其設計理念就部分受到帕特農神廟的影響,採取類似的立柱和比例,凸顯一種莊嚴、肅穆之美。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人民大會堂

我國至今還有很多歐式小區,採取古希臘、古羅馬的設計風格和立柱樣式,以裝點氛圍和彰顯檔次。很多現代建築不再需要實體立柱,但也會將柱式做成裝飾,以此起到類似的分割空間、烘托氛圍的效果。這樣的建築文化,它是活的,它依然在指導我們的生活。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美國華爾街,右邊建築直接採用希臘柱式,

左邊建築將希臘柱式進行現代化

大師們深刻研究了怎樣營造一種優雅、和諧、莊重和神聖的感覺,這些探索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盧浮宮內部的壁畫和雕飾

為西方的美學設計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範式和靈感

任何時候一種文化的流行,必然是和現實有緊密聯繫,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並且一定程度上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方式。例如一個漢服愛好者去看我們古代出土的服裝,去看金鏤玉衣,其激發的興奮之情和普通遊客去看,想必完全不一樣;一個古建築愛好者去看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他必然不會嫌棄交通不便。

但這樣的愛好者畢竟是小眾群體,對於大部分遊客,傳統文化和他的生活並沒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那他為什麼要喜歡呢?故宮一年接待1900萬遊客,有多少是喜歡皇家建築文化去的?他們可以衝著權力中心“金鑾殿”去,可以衝著影視劇裡的康熙爺、乾隆爺、慈禧太后去,可以衝著巨大的名氣去的,名氣大意味著“最好的東西”,權力中心、影視劇和“最好的東西”與他們生活的聯繫顯然比建築文化更緊密。因此多數遊客不關心故宮文物和文化上的挖掘保護,他們更喜歡故宮遊覽體驗更好一點,少排隊、有椅子、人性化。

那麼文旅融合,什麼時候文化能真正成為旅遊的靈魂?我認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遊客對體驗的期待仍然會延續一段時間,等品質良好、服務周到、供給多樣的旅遊體驗唾手可得的時候,相信很多遊客的注意力會聚焦到文化內涵上,開始尋求心靈上和精神上的觸動和滿足。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來源:新旅界(LvJieMedia)




更多精彩資訊↓↓↓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相關閱讀


2019博鰲文創論壇雙11行業“共振”,開啟“鄉村振興創變”時代!


日本母親牧場 年收入2億的運營心得:“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魯班鎖,這得是中國2000多年的大IP了吧?


周邊產品創收超85億,日本城市IP形象是如何打造


滿城盡是IP,我們的IP似乎太廉價了


一個哈密瓜,拯救了一個破產城市!


解密鄉鎮文化IP——七賢鎮小七的成功始末


文旅融合:文化何時真正能唱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