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解析:助農活動中的頂流

由於近兩個月各地實行封閉防控措施,導致物流運輸不通暢,大量應季上市的水果、蔬菜、鮮花等農產品,都出現了嚴重的滯銷情況。另一方面,各大生鮮電商爆火,人們凌晨蹲點搶菜,蔬果供不應求。基於這樣的情況,各界紛紛加入到“愛心助農”行動中,讓地裡的農產品賣出去,讓各地的吃貨們能吃上一口新鮮的食物。

誰在參與愛心助農活動?公益助農活動有哪些?助農活動為何褒中帶貶?

電商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傳授線上販賣技能

多數電商都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入手,切入助農抗疫的單個環節。而電商三大巨頭在資金、計算、供應鏈、宣傳等方面都有較大優勢,能夠整合資源打通從生產加工到銷售配送各個環節,實現從滯銷到脫銷的逆轉。

2月6日,阿里巴巴推出了愛心助農行動,並設立了10億愛心助農基金。30位多年潛心研究某一類農產品專家摸排到一線農產品滯銷信息,然後反饋給阿里巴巴。結合阿里巴巴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能力,解決當前的農產品滯銷問題。截至3月14日,淘寶愛心助農累計銷售農產品已超過11.5萬噸。

2月10日,京東宣佈開通“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全面開放供應鏈、物流、運營、推廣等核心資源,解決滯銷生鮮農產品上行問題。從2月11日至23日,京東生鮮助農專題頁面累計銷售3900噸滯銷生鮮農產品。2月19日至21日,京東秒殺上線“共克時艱,京心助農”會場,幫助生鮮滯銷商品快速銷售;京東鮮花則把直播帶貨模式“嫁接”到花卉產業上,自2月10日直播開通,累計觀看已超千萬人次,單場直播30分鐘銷量甚至超過了1萬枝。

2月26日,拼多多啟動“抗疫助農”在線公開課,壽光的2200多家涉農企業代表陸續參與培訓,討論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實現農貨上行。多多大學還計劃在將來為壽光提供技術研發、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多項新電商技能培訓,並逐步延伸至農產品供應鏈的改造升級,構建農業產銷大數據庫,共建蔬菜數字化上行機制。

從2月中旬開始,三大電商助農活動相關信息出現較高增長,此時各大快遞公司宣佈復工,承接起農貨從產地到餐桌的連線。

數據解析:助農活動中的頂流

總體熱度上,阿里巴巴助農相關信息量遠高於其他兩家平臺。阿里巴巴集團本身業務線非常多,助農活動可以說集合集團之力,旗下天貓、淘寶、聚划算、盒馬、餓了麼、菜鳥等組成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的全域網絡。且淘寶、聚划算善於利用社交平臺賬號做宣傳,及時更新助農情況及取得的一些成果。

數據解析:助農活動中的頂流

特殊時期打開銷路靠直播帶貨

2019年可以說電商直播騰飛的一年,以李佳琦、薇婭為代表,不知帶火了多少產品,“洗劫”了多少人的錢包。在過去的一個多月,為打通“中梗阻”,直播帶貨成為眾多農產品滯銷地區的新選擇。

“農民伯伯”們在地裡打開了攝像頭,向對面屏幕的消費者介紹產品。考慮到農村互聯網普及程度,各大電商平臺還提供運營指導、開通極速免費入駐開播“綠色通道”,知名主播引流、免服務費等直播支持。各地的縣市長也主動當起了“主播”,在直播間裡為當地農副產品吆喝賣貨。

除了領導們擼起袖子親自下場助農,擁有眾多粉絲的明星藝人也加入到了這場戰疫助農中,如火箭少女101吳宣儀為家鄉海南帶貨賣佛手柑香水鳳梨、吳謹言推薦家鄉四川特產柑橘等。

數據解析:助農活動中的頂流

愛心助農的水果到了也被坑了

雖然央視推遲了舉辦315晚會,但並不妨礙其他媒體們在這個時間段格外聚焦消費者投訴的一些問題,調查和收集相關信息,而助農產品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個議題。通過識微商情繫統分析,3月10日至18日,在社交平臺上關於助農信息中,有7%的信息是有關網友吐槽買到問題助農產品的,收到的蔬果等農產品或是壞了,或是短斤少兩,或是貨不對板……

數據解析:助農活動中的頂流

助農本身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於生產者、平臺、消費者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好好的一個助農活動,為什麼會發展成現在這樣?網友(消費者)並不會深究其原因,多是網上吐槽一下,想辦法維權;而媒體則更有興趣找出問題的原因。

“界面新聞”發佈的文章《消費者報告 | 助農產品到了卻也壞了,被消費的買家和農戶都很難》,採訪了一些業內人士瞭解情況,總結了三大原因:①物流拖延,根據菜鳥物流公佈的數據,直到3月9日,國內主要快遞公司的快遞網點才真正恢復了100%復工。②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以為自己面對的是農戶,但其實是中間商。絕大多數農戶對電商平臺的規則一無所知,在電商運營上缺乏經驗,多數“掛靠”在大的天貓店或主播下,這些中間商收貨時往往更注重“好賣”和“價格低廉”,為了衝量就顧及不了質量。此外,在寶貝詳情頁把助農細節、現狀和可能發生的情況並未提供詳細說明。

從界面的分析來看,好事辦成壞事都是“中間商”的鍋?也不一定,“虎嗅APP”在文章《我買了愛心助農的水果,為什麼全是爛的?》分析認為,中間商是一個專業化的分工環節,一手尋找農戶的供給資源,分級購入;另外一手則需要尋找出貨渠道,給對應等級的產品尋找對應的客戶。水果這些容易損壞、變質的產品,在物流運輸上需要更強的專業性,也需要更大規模的集中運輸來平攤成本。

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等,實現從農戶到餐桌的0接觸消費服務,對整個電商行業來說是一次挑戰,也是推進行業升級的一個機會。這一場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助農活動,從電商平臺、媒體公佈的數據來看,滯銷農貨實現了打開銷路甚至脫銷的目標。行業接受住了考驗,但答卷並不完美。消費者投訴在這次助農活動中只是一股很小的聲音,但也給業內人士留下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何更好利用自身的資源和數字技術,來實現從生產、加工、選品、宣傳、銷售到存儲、運輸、配送等各個環節的完美銜接,如何讓農戶不必在地裡抹眼淚了,而消費者也不用收到蔫了的花、壞了的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