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中杀了刘邦,那项羽会当皇帝吗?能建立什么朝代?

小易谈历史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历史上的鸿门宴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巧妙的躲避了西楚霸王项羽的责难,逃过一劫的刘邦才有了后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机会。



最终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开创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直到今天我们这个民族的主体都被称之为汉族。由此可见,历史往往是由成功者所书写的。

鸿门宴之后刘邦主动退出关中,项羽率领着诸侯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大秦帝国的首都咸阳。与刘邦的约法三章不同,项羽带着楚国和祖先的世仇将秦都咸阳付之一炬,大火烧了三个多月才熄灭。

灭掉大秦帝国之后,此时的项羽大可以取代秦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如果采取了妥当的措施这可以将各路诸侯聚集在新王朝的脚下。但是项羽却崇尚周朝的分封制,开了历史的倒车。



关中地区遭到巨大破坏之后,项羽和他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带着金银珠宝回到楚国的故地彭城,建立了都城,并分封了天下十八路诸侯。秦始皇兢兢业业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就这样又重新回到了封邦建国的时代。项羽战略目光的短浅可见一斑!

但是事实果然证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羽就陷入了与各个诸侯混战的泥潭,从而给刘邦创造的平定三秦,定鼎关中的机会。即便历史上没有出现刘邦,也会有一个或几个类似于刘邦的人物与项羽争夺天下。



因此,即便是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掉了刘邦,他自己也并没有想去做皇帝,而只希望做那个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更不用谈会建立一个新的朝代了。


亘古怀念说史


对于刘邦来说,鸿门宴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一次宴会。通过在鸿门宴上的一系列运作,刘邦得以活命,并放松了项羽对他的戒心,从而为他的统一之路做好了铺垫。

但是对于项羽来说,鸿门宴却只是其中一个不怎么要紧的宴会。就算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了刘邦,也还会有别的人来当这个皇帝。总而言之,项羽他注定只能做霸王,而不是皇帝。

项羽的格局太小

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军之时,韩信曾经对项羽进行过点评。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尤其印象深刻:“项羽待人和蔼可亲,十分温和,但是一旦等到项羽封官的时候,他却宁愿将官印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此乃妇人之仁。”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项羽连本钱都不愿意出,却指望别人为其卖命,岂不是太过于滑稽。付出和收获应该是成正比的,在项羽手下付出却得不到回报,自然也不会有人替他卖命。

楚汉战争打响之时,刘邦手底下的能人,例如韩信、彭越之类的人,刘邦眼睛都不眨就封他们为王。而在项羽帐下做事,不仅待遇差,还要时刻看着刘邦那边的人加官晋爵,是个人也知道如何选择。因此,项羽不能怪英布临时倒戈,而是要怪自己太过小气。

项羽格局小的地方还不止于此。

起义军灭秦朝以后,项羽已经成长为诸侯之中势力最强的,因此,接下来的分封也是由他指挥的。然而,他却凭借自己的一时之气,不仅将整个咸阳城烧毁,还将能够称王称霸的关中之地拱手让出,还提出了所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之类的蠢话。

要知道,项羽可是出身名将世家,他不可能不知道关中之地的地理优越性。因此,我只能将他的这些行为归结为他的格局太小。

项羽太过自负

项羽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不喜欢读书。但是大家是因为学习太枯燥而不愿意读书,而项羽则是因为看不起书中的知识才不愿意读书。

《史记》中记载,项梁在项羽小时候,教他念书,他不念,教他剑法,他也不学,教他兵法特倒是有兴趣,可是他只学了个大概就不肯深究了。

原因就是项羽认为自己天赋无双,比这些古人更厉害。

实话实说,项羽的天赋确实十分之高。这不仅仅体现在武力上,还体现在其兵法上。力能扛鼎就不说了,是形容项羽武力高超的。咱们来说一说其兵法上的造诣。

虽说项羽小时候不爱读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兵法上的造诣。巨鹿之战前夕,众多诸侯都害怕强大的秦军只敢左臂上观,只有项羽及时地看透了形势,认为此时是击溃秦军的最好机会。于是,他斩杀宋义,亲自带兵前往巨鹿,并采取破釜沉舟之计在巨鹿之中大败秦军,成为了压垮秦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所谓的成也天赋,败也天赋,说的大概就是项羽。正因为项羽天赋异禀,所以他认为没什么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

于是,他在鸿门宴上放跑了刘邦(刘邦敢反,再打便是),在分封诸侯之时将关中之地大大方方地拱手让人。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他对自己的自信上面的。

正如项羽在垓下之战说的那样:“今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结束语

因此,项羽性格上的缺陷,注定了他当不了皇帝,只能当一个霸王。就算他子啊鸿门宴上杀死了刘邦,也会有刘邦的后继者来统一天下,至于他项羽,注定只能是陪衬。


品茗论史


项羽在鸿门宴之时已经有足够的实力称帝,但是他并没有称帝,这与杀不杀刘邦根本就没有关系。

无论他杀不杀刘邦,他都不会当皇帝,因为项羽本质上是一个复古主义者。


先从怀王之约讲起,怀王之约是在除秦以外的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获得普遍承认的基础下,以楚为盟主起兵反秦所约定的对战后秦国的处置方案。

在此方案下,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毫无疑问刘邦就是那个先入关中并且攻陷秦国国都咸阳的人,但是他并没有成为关中王,反而遭遇了鸿门宴。

刘邦进入咸阳便除去秦国法令,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与关中百姓相安;萧何直奔图书馆,接管了丞相府、御史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和郡县户籍。

再 看看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的行径,屠杀全城,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传说大火三日不绝,更可惜的是项羽将“焚书”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秦始皇收集的天下各地书籍本来完好无损的存放于宫中,结果被项羽一把火给烧掉了。

从两种行径来对比可以得知,并不是刘邦的人格有多高尚才没有烧掉咸阳,是因为按照怀王之约关中这块地方本就应该是关中王刘邦的,谁又会丧心病狂的将自己的家烧掉呢?

然而项羽就这么做了,因为他本就不想做这个关中王,更何况皇帝之位,在秦灭以后,即便项羽已经天下无敌,也只做了个西楚霸王。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项羽想做的是春秋霸主,恢复春秋战国是的封建诸侯秩序,他拥护的是封建制度,而非专制制度,他的理想是成为齐桓公那样的霸主,而非秦始皇这样的天下共主。

由此可见项羽就是一个复古的理想主义者,他没有扫六合的雄心,只想当一个天下人都尊敬的霸主。


再来看看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的性格。

对于刘邦进入咸阳项羽是感到气愤的,因为没有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了秦军主力,刘邦也不会那么容易进入咸阳,等于说在项羽的心中,刘邦是钻了空子,趁虚而入,捡了项羽的便宜而攻陷的咸阳。

再加上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于是项羽大怒,鸿门宴便因此而生。

其实刘邦作为一个混混出身,并没有那么高尚的品格,他的优点是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而且他又拥有萧何与张良两位旷世奇才。

在刘邦沉迷于咸阳的繁华美好之时,樊哙劝谏道:

“沛公欲有天下邪?将欲为富家翁邪?……今臣从入秦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锺鼓之饰,奇物不可胜计,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原沛公急还霸上,无留宫中。”

张良又极力奉劝:

“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于是刘邦“封秦重宝财务府库,还军霸上”,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相比于刘邦的敢于纳谏,项羽见显得有些自以为是,意气用事了。


刘邦的优点也是项羽的缺点,刘邦善于从现实出发,听从他人建议,而项羽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且一心只有恢复六国封建秩序的理想。

倘若项羽有一统天下当皇帝的心思,他绝不会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然而他只想做一个西楚霸王,难怪其亚父范增说项羽“竖子不足与谋”。

从心态与格局上项羽就注定了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当皇帝的能力。


Moriarty0224


很明确,项羽不会做皇帝,这与刘邦死不死没有关系,而是当时的天下格局和项羽本人的政治理想决定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推翻秦朝的不是项羽一人,也不是项羽、刘邦两人,而是依靠全天下反秦势力共同努力,才终于完成了大业。仅靠一两家的实力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推翻秦朝后,项羽足足封了十八路诸侯。这十八路诸侯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六国后裔,比如韩王韩成(韩国后裔)、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都是齐国后裔)、代王赵歇(赵国后裔)、西魏王魏豹(魏国后裔),他们的要求是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另一种也就是剩下那些,希望依靠反秦“翻身做主人”的人,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诸侯王,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说,反秦成功后,推翻秦朝的郡县制,恢复周朝的分封制是大势所趋。 正宗的周代分封制,是几乎把全天下都封尽的,这和后来汉朝保留部分朝廷直辖的郡县完全不同。并且诸侯王们在封国有绝对的自主权,这也就意味着,分封制状态下,即使保留秦始皇创造的“皇帝”名号,也就如同当年可怜的周天子,只是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不能在各个封国实行实际权力。这种情况下,做皇帝干什么呢?还不如做一个普通的诸侯王更实际,只要封国足够大就行。


所以项羽本人也就是这么做的。并且他也不是太有野心,范增劝他在关中称王,他却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坚决回到江东做了个西楚霸王。他本人的封国也就只是江东的西楚国而已,连重要的关中战略位置都放弃了。


要说项羽理想的模式,其实就是个“盟主”,从“霸王”这个称号就能看出。霸王比一般的诸侯王多一个“霸”字,这个字就是取自“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人,就只是盟主。他们能用自己的威望、兵力迫使其他诸侯国屈从他们,却不去关心这些小诸侯国自己的政务,而诸侯国之间发生冲突,则由他们这些“霸主”出面调停,不听话就打。项羽恐怕觉得这样真的很威风,这样也就足够了。像秦朝皇帝那样连边远地区的一个县长都要朝廷直接委派,他大概觉得太繁琐太无聊了。

显然,项羽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了。霸主那都是春秋时期的产物了,到了秦末根本不具备那个条件。后来齐国后裔田荣在齐地吞并三国,项羽前去平定,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刘邦从背后把他老巢彭城都端了。

而刘邦也是在与项羽的楚汉战争中,看出了纯分封制是没有出路的。虽然他推翻项羽也依靠了其他人的帮助,不得已在汉朝建立之初设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但仍然保持了一半的国土为朝廷直属郡县,自己也就顺利成章做了皇帝,这样才能对那些郡县有直接控制权,同时也可以威慑八个诸侯王。


伊耆角木


项羽称帝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他不会马上去做,假如去做了,也许还做不到,而不是鸿门宴中杀不杀刘邦的问题。因为“称帝”虽是历史趋势,但还要看个人的能力与天赋。显然,从表面上看项羽具备以上条件,但是他还缺乏一点韧性。好比用同样的食材去做一锅菜,有的人就是比别人做的好吃。


按史书上讲,项羽是讨厌当皇帝的,他的人生哲学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他才会入关烧了咸阳,捣毁秦国老剿,然后大封诸侯,完事大吉。但是,分封天下并不是项羽想像的那么简单,当他回到彭城还没有过足“衣锦还乡”瘾时,齐国就开始动乱,紧接着刘邦出汉中,煽动彭越等诸侯势力开始攻击西楚政权。于是,暴秦刚除,楚汉战争又接着上演。



那么,如果刘邦死了,诸侯还会作乱吗?必然会,于项羽来说,没有刘邦只不过是少一个分封土地的诸侯王罢了,但诸侯王还会为了利益大打出手,而不是和睦相处。或许项羽最初不会意识到诸侯王林立带来的弊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及现实情况的打脸,他必然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此一来,是统一天下结束战乱,还是让天下乱成一锅粥,或是等待“下一个刘邦”的诞生来解决这些问题,项羽必需做出选择。并且唯一的选择就是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就是从春秋战国数百年纷争给出的一个答案。秦始皇能意识到,刘邦懂得效仿,只要给项羽时间,相信他还是有此悟性的。

但是项羽能不能做到是个问题,因为他笃信武力,远没有刘邦那样高超的政治谋略,如何解决掉诸侯王就是一个棘手难题。纵观历史,刘邦采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即先将诸侯王安慰下来,给他们封地,让他们麻木,然后逐个铲除。而项羽多半会采用秋风扫落叶的方式,打算将诸侯王一并消灭,结果陷自己于孤立状态,成为众矢之的。如此一来,即便项羽如一头大象,但很有可能被一堆耗子咬死。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除了鸿门宴,项羽还有很多机会杀刘邦,但他没有。

所以鸿门宴不杀刘邦和他能不能称帝没关系。

他楚怀王都敢杀,秦王都敢杀的人,只是封自己做西楚霸王的人,胸无大志吧,心中没有天下,只有楚国。怎么能做皇帝,建立自己王朝呢。


国民往事儿


鸿门宴上,项羽把刘邦杀了,项羽也不可能像刘邦那样开创一个朝代

我们习惯于总用后来的眼光去分析当时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刘邦最后成了项羽最大的对手,并且也是刘邦把项羽给干掉了。可是,在当时,谁会瞧得起刘邦呢?或者,谁会因为猜疑,就不顾整个政局把刘邦干掉呢?项羽不杀刘邦的背后逻辑分析是没问题的,但我不认为范增看不清这些事,作为当时顶级的智者之一,他掌握的信息比我们这些人多,看的肯定也深远的多,我认为范增是比其他人看的更长远才要项羽杀刘邦的,这和曹操没杀刘备一个道理,两杯毒药选一杯的问题,范增认为刘邦这杯毒药是无解的,另一杯能挺住于是要项羽杀刘邦。

当一个谋士认为一个人是无解的时候,已经算不得顶级谋士了。项羽当时杀刘邦,必然会被利用,当时都是以诛暴秦起事,杀刘邦等于坐实了自己是“暴项”,结果十有八九是被楚怀王利用,天下共击之。从楚汉战争中可以看出,项羽从头到尾都没有拥有独战天下的能力,而其他几路诸侯一度反得比刘邦还快、还猛。项羽当时只是一个大军阀,根本承受不住这种后果。而且刘邦并不是李世民,本人的智谋和战力都存疑,杀一个刘邦导致刘邦麾下的武将谋士和大军投靠他人,项羽一样扛不住。

如果有远见,那么每一个诸侯都该杀,杀光了自己就是皇帝,可是,现实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举例,20年前,有人会认为马云是威胁吗?虽然他整天上蹿下跳的。15年前,有人认为京东是威胁吗?那时候只是一个办公室。当时国美苏宁多霸气,直到前些年,他们还在说自己的逻辑。项羽虽然厉害,但是巨鹿之战打的多么的凶险。虽然有时候猪队友帮不上什么实质的忙,但是站着助威,也吓唬敌人的。关系复杂,并不像戏剧里表现的那么的泾渭分明。

刘邦的身份不好,大家也觉得他像个无赖流氓,所以,虽然刘邦趁虚拿下了咸阳,又能怎么样呢?刘邦可不是长胜的队伍,也只是普通的一个诸侯。至于内部团队组建,萧何、张良、韩信,如果项羽本来就明白他们厉害,还能让他们跑到刘邦手里?特别是韩信。也就是说,项羽本来就认为他们都是乌合之众。至于范增,政治敏感是有的,但是他也看不出韩信是一个什么人才,哦,对了,这个时候韩信还没在刘邦手里。鸿门宴项羽把刘邦杀了,项羽也不可能像刘邦那样开创一个朝代,更有可能性的还是以悲剧收场。最终项羽的失败,也是失败在怀王的手里,,正因为有怀王和如约的存在,项羽废怀王,而导致后来的天下共讨之,都与此有关。

项羽真正的错误,在于没有将军功阶层真正的分封和享有天下,而保留了各路原始诸侯,天下是靠实力打下来的,不是靠一纸分封的,没实力封的再多地盘也没用,拿不下,守不住。项羽这种就是明显的没实力,却封很多封地给自己,这是自寻死路。好像确实有道理,但项羽为什么要出卖曹无伤?因为刘邦看似卑躬屈膝,实际暗中夹带机锋,说你项羽这边有小人作梗,破坏友军团结,项羽直接硬怼回去,你说的小人就是你家曹无伤,你破坏友军团结。实际项羽阵中,想弄死刘邦的有的是。

用战争建立的政治权威,要比血缘传承的政治权威强大。国家的建立本身就是以强制性暴力为基础,项羽以三万击破章汗的四十万大军的胜利,宣告一个事实,即项王拥有最强大的强制性暴力,但可惜项王的子弟兵太少,四十万终归是诸侯联军,非项氏之兵,故此咸阳还是要封王,分配地盘的,悲剧的就是楚怀王。搞文学的水平高,总是把严肃的政治事件文学化,即扭曲化。






缘御寒


项羽虽然作战勇猛,只是一个元帅,但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和手腕,注定不会建立王朝。


一片窗帘知秋风


鸿门宴的故事里,项羽因没杀刘邦而丢了江山似乎成了众口一词的定论。但是,当我们评价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除开这次鸿门宴,项羽诛宋义、杀义帝、逐范增、屠临淄……什么时候还有过半点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倒是后来借黥布之手杀义帝,反映出他极深的心机。所以,我们得反思:项羽出于什么原因,没有杀刘邦?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11月,项羽挟巨鹿大胜之威,带领一干诸侯和秦降将章邯等人挥师进关中。此时,刘邦已抢先一个月占领了关中。刘邦因善待秦王子婴及投降吏民,又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迅速恢复了关中稳定,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所以当他得知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赐以关中之地时,便接受了解生的建议,派兵把住函谷关,抗拒诸侯军。

这时要杀掉刘邦,对于项羽来说,实在是易如反掌。项羽也确实动了杀机,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准备在宴席上动手。然而,项伯的一句话打动了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同时,项羽内部的四十万大军也有矛盾,项羽取得兵权是下克上,杀了宋义取得的,得为不正军心不稳。通过全军一致的矛盾,对暴秦的反抗,背水一战才快速的收拢人心。如果此时杀了刘邦,背叛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在道义上也站不住脚。

最后在鸿门宴上,刘邦的表现可圈可点,低三下四,借尿遁走,还送上一份大礼,让项羽没有动手的机会。

综上,项羽不杀刘邦,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稳定了集团内的稳固,又掌握了道义上的主动保全了已拥有的霸业。比杀了刘邦后不可预知的结果好了很多。





墨苍璃


项羽、韩信、共同缺点是只能打仗、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也就是邦交、另外一点就是妇人之仁、关健时刻掉链子!以至于功政垂成、一切努力都付之流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