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農村“萬元戶”,現在變成啥樣了?還是很有錢嗎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也不遑多讓。但是今天我們不來聊今天的農村,我們來探討30年前的農村萬元戶。

30年前的農村“萬元戶”,現在變成啥樣了?還是很有錢嗎

可能現在的90後不知道啥是萬元戶,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哪個村如果出現一個萬元戶,那可真的是全村的驕傲!

現在說起來很多人覺得一萬塊錢不算什麼,但是當年一萬塊錢完全可以在北京買套樓房了。而且面積可不小。在當年的物價水平之下,一斤豬肉5毛錢,一瓶汽水一毛錢,現在的豬肉和現在的汽水,真的不便宜。可能有人這樣算覺得不如數字直觀,畢竟時過境遷,物價相差挺大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曾寫過一篇論文,將30年前的一萬換算成現在的購買力,是“255萬”(2018年的數據)。

30年前的農村“萬元戶”,現在變成啥樣了?還是很有錢嗎

以前的農村,基本上還是處於封閉狀態,不像現在很多人外出打工。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剛開始過上自家田自家種的生活,大部分農民只想好好種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那個時候物資不豐,但是基本能夠滿足溫飽。

改革開放之後,農村有一部分人嗅到了機會,開始出村南下做點生意,一兩個月就能掙到7/800,可以說那個年代的深圳珠海那邊,遍地黃金。年末這些人回家,不說帶回的新鮮事物,讓人羨慕,就說帶回家的錢,是當時很多農民一輩子都沒見過的數量。

30年前的農村“萬元戶”,現在變成啥樣了?還是很有錢嗎

之後外出的農村人就多起來了,農村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村裡面的萬元戶開始多了起來。最初的農村萬元戶都是外出做生意。同時很多農民就想守好自家一畝三分地,雖然說當年我國農業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經濟狀況沒有很大改善。

那個年代的農民想的都很簡單,賺了錢就回老家把房子翻新,還是很注重家族觀念的。當年大部分農民是蓋不起新房,很多村民老房子漏水,也只是簡單維修一下,很少有能力蓋新房。能在村裡蓋起新房,一定是手裡有點的農家。

30年前的農村“萬元戶”,現在變成啥樣了?還是很有錢嗎

當年的萬元戶現在過成了什麼樣子呢?因為當年的大部分農村萬元戶都是外出做生意賺的錢,所以很多為了方便做生意就直接在城市安了家,現在在城市中也算是小有資產了。但是還有一部分萬元戶直接回到農村,把這些作為本錢,承包土地,發展一些農村特色項目,在農村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每個時代的發展都以自己的特色,改革開放的時候有萬元戶,現在有網紅經濟。不管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只要能吃苦,有眼光,走上富裕道路並不難。還有就是,家裡有錢,但不一定永遠有錢。

30年前的農村萬元戶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的歷史由我們書寫。你們那裡過去的萬元戶多嗎?他們現在生活得怎麼樣?

大家好,我是老王,覺得我的文寫的不錯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