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曾缴获许多日本大衣,为何却很少有人穿?

历史好奇怪


不论是影视剧还是真实历史,我军在长期的抗战中确实缴获了不少日本军用物资,其中军大衣就包含其中,至于为何少有人穿,在我看来与怕被误认为敌军并无多大的关系,而主要跟当时的我军的政策、我军的发展和士兵情谊有关系。

根据史料和现存的一些档案记载,在抗战时期我军在战场上确实缴获了不少日军军大衣,但是依据规定,所有缴获的物资必须上交,然后由司令部统一安排,优先补给那些急需物资的部队,这种做法确实有利于军队纪律,也有利于后勤统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比较麻烦。

首先是信息传递、交通运输不方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台,但是我军当时多敌后根据地,部队比较分散,不少时候还是要靠人力传递信息,等信息传递上去然后千难万险将物资上交给指挥部再运下去会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遇上什么不可抗因素,可能过了一冬,有些物资都还没有运送到位。

其次,当时打的多是游击战、运动战,遇到撤退或者扫荡时,很多物资是运不走的,但又不能让日本人再缴获回去,所以难免会出现士兵将带不走的物资焚烧销毁的事情,这种消耗,在当时是着实肉疼,所以后来才修改规定,如果缴获的物资够多,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军大衣、军靴等物资下发部队,于是就出现了个别部队清一色军大衣的场景,这让其他的友邻部队可是着实羡慕。

而后就是我军的发展,抗战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军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缴获的物资相对于不断发展的人数来讲确实是九牛一毛,因此大多数的士兵在冬天依旧穿的是棉衣,而不是军大衣,而且缴获的物资也有限,抗战前期确实缴获了不少,但是随着日军将注意力放到我军身上来以后,大规模缴获日军物资的机会便变得比较少了。

最后我们看到军大衣数量较少的原因和我军士兵之间的情谊也有关系,在冬天的时候,很多士兵会把仅有的军大衣让给更有需要的战友,特别是在战斗中受伤的战友,自己冷点都不怕,能撑便撑,所以在军大衣本来就较少的情况下,军大衣更多的时候会被用在后方伤病员身上,于是便给了人们很少有人穿的错觉,在当时物资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军大衣又怎么可能会被弃之不用呢?


战甲装研菌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一件旧事。

当时才十几岁,刚读高中,班上有个姓闫的同学,穿了一件非常特别的军大衣。说这件大衣特别,是因为它的颜色,标准的米黄色,与建国后我军的大衣截然不同。同学们都很好奇,问这位同学,他说这是他爷爷的,当年爷爷是八路军,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我们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眼熟呢,原来经常在电影上看到。

这是一个普通八路军士兵的故事,我还从历史资料上看过这样一件事,是关于林彪的。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林彪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平型关战役后,林彪部缴获了许多日军军用物资,其中就包括不少军大衣、皮靴和战马等。当时正值冬季,山西一带气候寒冷,不少115师军官都发了一件日本军大衣,林彪当然也不例外,另外他还挑选了一匹纯种东洋军马。

1938年3月初的一个凌晨,林彪照例外出遛马。晋南山区冬春之交早晚多雾,几步之外便看不见东西,当地有这样一首歌谣:“吕梁春多雾,闻声不辨物。只听耳边响,不见眼前过。”林彪万万没有料到,这次遛马竟然差点要了他的命。

当时阎锡山的晋绥军与八路军防区接近,他们的流动哨听见马蹄声,随之隐隐约约看见一个身穿日军军大衣的军官驰骋而来,看外表好像是日军的高级军官。此人正是林彪,不明就里的晋绥军哨兵马上开枪,林彪应声落马。

林彪

阎锡山和延安方面得知林彪被误伤,大吃一惊,马上派军医治疗,好在林彪命大,但最后还是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这两个小故事中,穿日军军大衣的既有八路军普通士兵,也有高级将领,说明当时穿日本军大衣的八路军指战员不在少数。这是我的理解,欢迎诸位留言讨论。


民国年间那些事


兄dei,在抗日时期,我军缴获日本军大衣的话,不穿才怪。日本的军大衣一般都是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军官穿的军大衣那都是毛呢大衣,还有纯羊毛大衣,保暖效果特别好。普通的日本兵军大衣也是制作精良的棉大衣,保暖效果也不是当时的单衣能比的,这样好的军大衣我军简直太需要了,而且有多少想要多少,那为啥大家认为很少有人穿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日本军大衣不好缴获

你以为一场战斗能打死多少鬼子呢?其实小规模的战斗是消灭不了几个鬼子的,而且打死了鬼子也要撤退,无法得到日本兵的军大衣,尸体和物资会被日本打扫战场。

我军全歼日本兵的机会并不多,主要因为我们的武器装备很差,战斗力不如人家,所以不能胜的情况下,也就无法获得战利品,最后战场的物资还是被对方收走。

当然了,我军会有机会歼灭小股的日本兵,偶尔获得几件军大衣,但是子弹无眼,有时候一场战斗下来,子弹打坏了军大衣,还有被烧坏的时候。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得到的日本军大衣战利品本来就不多。

物资需要上缴

我军军纪严明,战利品需要上交组织,然后根据需要分发下来,即使偶尔缴获了一些完整的军大衣也上交了,所以一般人穿不到日本军大衣。后来上缴的制度取消了,这才逐渐有战士能穿上战利品军大衣,有的部队作战勇猛,消灭日本鬼子,能穿上不少缴获的军大衣呢,这样的部队在当时也受人尊敬,这说明他们消灭鬼子多。

曾经有一位老革命和我聊天,当谈及日本军大衣的时候,他笑的特别开心,他说他当时特别牛,缴获了一件军大衣,穿起来特别拉风,周围都是投来羡慕的目光,当时他很骄傲,这是他的荣誉。

我方生产能力提升

到了抗日后期,我军的服装生产能力提升,可以生产自己的军装了,保暖性也非常好,就没必要穿日本的军大衣了,穿日本军大衣的情况也就逐渐的消失了。

怕被误伤

林总曾经穿着日本军装,挎着日本战刀,结果被我军战士给远程射击了,幸好没有致命,这也是不穿日本军装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什么主要原因。

结语

日本军大衣当时是稀罕玩意,缴获的并不多,都被人当宝贝似的穿起来,并没有题主说的缴获后没人穿的时候,当时很多的干部也都穿日本军大衣,日本军大衣在当时是很好的军备,不可能浪费不穿。


野史日记


战场上有很多注意事项,不要随便捡敌人的枪用,不要随便穿敌人的衣服,不要随便吃敌人的东西……否则后果很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相当有讲究的。

为什么不能随便捡敌人的枪用?战斗过程中,整个战场是很复杂糟乱的,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士兵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依靠对方的服装判断是敌是友,而是依靠枪声,如果随手捡了敌人的枪使用,很可能被战友判断为敌人,导致友军误伤。

再说缴获敌人衣服穿着,就更危险了。

打仗很危险,但有一天和足球比赛类似,那就是双方穿着不同颜色、款式的服装,目的是为了区分,军队制服也有这样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一方想要冒充另一方军队,首先就是穿着对方的制服,然后是使用对方的武器装备。

如果在战场上直接缴获敌人服装,当场就穿上,就相当于把自己打扮成了敌军,在战斗的紧张节奏下,此举无疑把自己置于十分危险的地位,简直就是找死。

如果在战后打扫战场,缴获了敌人枪支、服装后,能不能私下穿着使用呢?

应该说这是可行的,因为“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特别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武器装备极其落后,自己又缺乏生产制造能力,缴获成为获取武器物资的重要途径。

八路军主要活动在北方,北方冬季天气寒冷,八路军御寒保暖主要靠棉衣,但棉衣供给有限,并不是人人都有,而且棉衣厚度不够,保暖效果不好,不过总比没有强。

至于穿在外面的大衣,更属于“奢侈品”,限量供应,只有到了一定级别的将领才有资格配发,这一点就算是国军也是这样,不是人人都能披军大衣的,所以八路军缴获日军大衣后,绝对不会浪费,都是发放给将领穿着,或者使用里面的棉絮加工棉衣。

始料未及的是,仍有人因为穿缴获大衣受到伤害,比如林彪。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配合阎锡山作战。1938年1月15日,林彪按照毛主席的部署,率军行进经过山西隰县以北的千家庄,为行军方便,林彪派人提前联系了驻防此地的阎锡山晋军部队,但晋军往下通知时出了点岔子,最底层的哨兵没有得到通知。

林彪的队伍一直远远跟着日军走,而且队伍中有不少将士穿着缴获日军的黄呢大衣,也有将领骑着马,林彪就骑着马走在前面。

晋军的哨兵先看见日军的大部队过去,没敢放枪,结果发现后面又来了一支“穿黄呢大衣,骑大洋马”的队伍,很像是日军后续部队。

哨兵一看后面是支小部队,就瞄准骑马领头的“日军将领”,砰!给了一枪。

将领应声而倒,倒下的不是别人,正是林彪。

林彪本人当时穿的其实不是日军的黄呢子大衣,但由于部队中有一些人穿了黄呢大衣,使得晋军哨兵误认为这是一支日军小部队,进而连累了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林彪,而且就是这次误伤让林彪受累终身,可真是始料未及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我军确实缴获很多日本大衣,但是在抗战结束以后。

在抗战期间,除了平型关战斗打掉第5师团一个辎重运输队,缴获了一批向前线运输的军大衣以外,没有大规模缴获日寇军大衣的记录。

而实战中,八路军实际上也无法缴获很多敌人的军大衣。

因为游击战的特点,你一次消灭不了几个敌人。

规模最大的百团大战歼灭日寇的数字也是有限的。

这里有个概念,歼灭和缴获不能划等号。

这是因为,歼灭包括打死和打伤。打伤的敌人并不在你的控制下,还是被日军带走了。

只有被打死的,日军一时来不及转移尸体,你才能在尸体身上进行缴获。

这样一来,你能够缴获的军大衣就很少了。

而游击战又需要打完就走,没有办法深入去打扫战场,主要是拿走武器弹药,根本没有时间去扒衣服。

况且,既然是被打死的,衣服上面肯定不是枪眼、大量血迹,就是被手榴弹撕裂的痕迹。

这衣服能不能穿也是个问题!

所以,抗战期间,我们没有什么缴获,当然没法穿。

多说一句,很多人认为林彪是穿着日本军大衣被误伤的。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

林彪是穿着八路军普通的棉衣被误伤的,有很多当事人可以作证。林彪只是倒霉的骑马走在最前面。

至于抗战结束以后,我军在东北接受了苏联转交的六十万关东军和三十万伪满洲国军的大量武器装备以及被服,这才有了大量的军大衣。


当时刚出关的一些部队,鸟枪换炮,不但清一色的日式装备: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掷弹筒甚至92式重机枪,从头到脚也都是日军的军服,只是不带日军的徽章而已。


萨沙


我军曾缴获很多日军大衣,为何少有人穿?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

很多人第一感觉是,某位高级将领因为穿了日军的大衣,被误认为是日军大官,差点被友军打死。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那位高级将领,就是我们的林帅并没有穿着日军大衣。恰恰相反,穿着日军大衣的,不是林彪本人,而是林帅的警卫员。林帅不是因为穿大衣而被友军误伤,恰恰是因为走骑着马在最前面,目标太大被击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八路的传统——官兵一致,好的物资大家都要共享。行军打仗,将军也不免成为为战友挡子弹的"排头兵"。

更令人无语的是,林帅不仅没有因为这次受伤不穿日军大衣,反而离不了军大衣了。

晋绥军狙击手这一枪,打在了林帅的胸前,从此让林帅有了怕风、怕冷、怕雨、怕打雷等后遗症。抗日战争八年时间,林帅有7年在苏联养病。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时期,林彪对日本军大衣这样的东西,更加依赖。

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存在林帅不让战士穿日本军大衣的情况。

八路军战士不穿日本军大衣的原因,其实更复杂,归结起来大概有5点:

1,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路军是军机严明的正规军,从井冈山时期就形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缴获的战利品,当然要先上交,然后统一分配。所以,打一次胜仗,就扒下敌人衣服来穿,那是土匪,八路军干不出这事来!

2,缴获弹药比缴获被服更重要。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极其重视数据的统计和使用,所有的军需物资每月生产多少、消耗多少、留存多少、配发多少,都有明确的统计。作战中,八路军化整为零,经常袭击日军的辎重队和小据点,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些弹药和粮食。弹药和粮食都是保命用的,而被服是保暖用的,当然弹药的缴获是至关重要的数据,而被服,常常没有数据上报,或者数据很少。

3,军大衣常常要改装后才配发给战士。

日军的军大衣,不管穿上有多大风险,毕竟是好衣服。大多数的八路军,都是苦哈哈出身,让他们浪费这些好布料好衣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缴获的衣服和布料,常常会送入根据地的被服厂,成了被服厂的生产物资。战士们直接穿上军大衣的可能性并不大。

4,打胜仗太难,缴获数量实在是太有限。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1941年,华北方面军各部与中共交战次数为17198次,日方损失是战死2352人,负伤501人。这样的战绩下,想要缴获大批军大衣,满足一个团甚至一个营的装备都做不到,更何况八路军是数十万上百万的军队数量。

5,军大衣数量远远更不上八路军扩军。

整个抗日战争,八路军到底能缴获多少的日军大衣?恐怕最多几千件。号称歼灭日军10万以上的薛岳,在长沙会战后也仅仅拿出来300支日军长短枪作为战利品,至于俘虏更是一个没有!这样的数量,比起八路军的百万军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即便是有少数人穿了日军衣服,也可能没几天就牺牲了。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作战始终把杀伤敌人、缴获枪支弹药作为主要作战任务。八路军前期扩张迅速但战斗力堪忧,中央军委干脆下令,没有枪就不扩军!这才把八路军的人均枪支提高到了0.4和0.5。当战士们打扫战场时,当然第一时间是捡枪,而不是扒衣服。

身处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抗日战争的具体场景,所以要了解抗日战争的具体情况,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找一些不知所谓的网文来看,而应该找一些权威的书来看。

对抗日战争的书,我推荐《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八路军综述》,这本书以扎实的史料展现整个抗日战争的全面图景,你值得拥有。

只有真正进入具体的抗日战争史料中,才会避开那些抗战神剧的毒,了解我们真实的历史。


历史知事


抗战时我军缴获的物资本来就不多,至于日军军大衣就更少了

军大衣是抗战时期的一种重要军用物资,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军大衣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抗战时期的日军配备有质地极好的军大衣,日军军官的军大衣衬里甚至是用羊毛制作的,防风防寒的效果都很好,而即便是普通日军士兵的军大衣也是用棉花做的。

(日本二战时的冬季军装)

(身着冬季军大衣的日本关东军)

而且不只是军大衣,日军的靴子也很厚实舒服,在抗战刚刚打响的时候,日本的战争准备尚且充足,当时日军军官穿着的都是长筒军靴,全部牛皮制作,而是士兵使用的则是“昭和五式军靴”,同样全部都是用纯牛皮制作的,靴底装了32枚防滑钉,后脚内还装有马蹄铁。

后来随着战争的退役,日军的后勤日渐吃紧,物资供给也出现了问题,发给前线的军大衣和军靴质量都出现了严重的缩水。

不过即便是再如何缩水,日军的装备在当时的八路军眼中绝对都是好东西,如果能缴获一件军大衣或军靴,那么绝对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按照部队纪律,缴获的物资要统一上交分配的,不能单独留下,并且在抗战时我军缴获的物资也不多。

在1940年8月份到1940年12月,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我军发动著名的百团大战。此战我军共出动105个团,约40万人参战,给予日军以重创,迟滞了日军南下的脚步。

战后按照我军的记录,共计毙伤日军2万余人,实乃大胜。即便是在日军的记载中,其阵亡人数也超过2000人,受伤超过3000人。

不过虽然百团大战战果辉煌,但缴获的物资确实有限,就算加上伪军,我军共击毙、俘虏上万敌人,可相比于当时八路军数十万的兵力,这点物资更是杯水车薪。再者,百团大战是在夏末发动的,这时候敌人也不穿军大衣啊。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我军缴获的日军物资并不多,对于缴获的日军军大衣,只有团级以上干部才有可能穿上,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团级干部都能穿上军大衣。

其实严寒对于八路军战士并不是最可怕的,当时我军最为缺乏的是枪支弹药,军队对于步枪的渴望远胜于军大衣,打赢了仗也是有限捡拾敌人的步枪和子弹。

(身披军大衣的左权)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的正面大兵团作战也没能缴获多少物资。

就在百团大战结束一年后,在1941年年底中日爆发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共计投入兵力30万人,日军则投入兵力6万人。此战国军成功阻击日军,重新夺回长沙城。

战后根据日军的统计,日军此战有1591人阵亡,4412人受伤。而根据国军的统计,击毙日军3.39万余人,重伤日军2.3万余人。

从日军的记载来看,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伤亡并不大,但从国军的记载来看,日军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本文在这里不讨论双方数据上的差异,但是根据国军的记载,此战国军缴获的日军物资确实不多,只缴获步骑枪1138枝、轻重机枪115挺、山炮11门等。

说实话,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规模已经不小了,如此大规模的会战也不过只缴获了一千多支枪,可见在抗战时期想缴获敌人手中的物资是多么困难。


千佛山车神


我军缴获的日本大衣谁说没人穿?这纯属瞎说。我们跟日本有仇,但跟日本的大衣绝对没仇。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物资装备极度缺乏,战士们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寒冬腊月御寒的棉衣,那就更是紧缺了。

而日本的军大衣都是羊毛或羊毛尼制作的,质地精良,非常保暖。就这样的军大衣,在日本军队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要是能缴获这样的大衣,怎么可能让它闲置着。能裹着这样一件羊毛大衣,在寒冷的冬夜眯上一觉,做梦都能笑醒来。

那为何会给大家造成不穿的印象了?

有人说穿上敌军的大衣,在战场上会引起混乱和误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比如林彪曾穿着缴获的日本军大衣,就被阎锡山的兵给误伤了。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在整个抗战期间,我们和日军打了大大小小上万场战斗,但总体情况我们是处于弱势的,所以很难完整的歼灭日军的一支部队。

就算日军战斗失败了,他们也是尽量带走尸体掩埋。所以弹药可以缴获很多,随身穿的大衣这些缴获的就很有限。

再者八路军有严明的纪律和规定。一般缴获的物资都要统一上交,然后统一分配和处理。所以就算缴获了军大衣,也不是谁想穿就能穿的。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当缴获的物资还没来得及上交,就遇到敌军侵袭,这时候像军大衣等物资来不及带走,怎么办?留给敌军吗?肯定不可能,所以只能紧急烧毁。

上级发现了这个问题,及时做了调整。命令每一次只要缴获了日军的军大衣,就第一时间发放给士兵。

1939年在黄土岭大捷之后,八路军的一些部队缴获了不少日本的物资,其中就有不少日本军队配发的黄呢子大衣,因此这些部队的八路军战士几乎身上都穿上了日本的黄呢子大衣。

主要是缴获的数量少。很多缴获的军大衣磨损严重,上面尽是枪弹窟窿和血迹污渍,基本没法穿。只能送到被服厂进行再加工。


有一个战士有一件缴获的军大衣,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上面打满了补丁,多达296处,已经基本辨认不出这是一件日本军大衣。即使这样,他还舍不得丢弃。

可想而知军大衣有多珍贵,不是不穿,是根本分配不到。


说史听涛


这段历史,我来剧透。

抗战前期,我军实际上较少缴获鬼子的军大衣。

换个思路想就很明显,要缴获鬼子的军大衣,首先要消灭或者俘虏鬼子的部队吧?而抗战初期,不管是正面战场的国民党正规部队,还是深入敌后活跃在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论装备都大大逊色于日本鬼子,所以很难压倒性地碾压敌人的部队。

比较成功的歼敌战,八路军方面有平型关大捷,林彪的人马消灭了1000来人的后勤辎重部队;国民党军队则是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一个月的激战报销掉日军万把多人。

平型关那次,八路军的确缴获了一批军大衣,而且还是日军运往前线完好无损尚未拆封的物资。据说八路军战士扯掉上头的徽章,穿起来走到外头的时候,还因此引发了来自阎锡山晋绥军的开枪误伤事件。

其余战役,就很少听到日军军大衣的缴获情况了。

毕竟需要的外部条件太多了。一要打赢;二要气温寒冷的时节开战,盛夏初秋鬼子总不会穿大衣作战吧;最后还得是完整俘虏的敌人。

可被武士道精神洗脑的日军,很多时候都是顽抗到底,抓他们的活口十分困难。一场血战下来,战场上大部分是布满枪眼、刺刀窟窿和手榴弹撕扯的尸体,这样的情况下,想找出一件血迹较少、大致全乎的军大衣,基本已经不太可能。

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模式,主要以“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打击的对象通常也是鬼子的小股部队。

在敌强我弱,鬼子增援部队随时都会开到的情况下,留给战士们打扫战场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往往只能挑步枪、子弹、手榴弹等我军匮乏的重要装备拿。

偶尔有少量棉被、军大衣等军需物资的缴获,也常常会上交到抗日根据地为数不多的被服厂,要么由上级统一调配,要么作为生产的原材料改头换面成我军的军装。

正因为如此,八路军和新四军才传唱开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谣,并且还给日军起了一个“运输大队长”的外号。

振奋军民士气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军极度缺乏的武器弹药补给和军需物资生产能力。由此可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环境有多艰难!游击队和老百姓不仅要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而且还得面临缺吃少穿的生存环境。

困难的状况,直到1945年八九月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才有所改观。

当时的东北,由于苏军的在短短7天之内便结束了战斗,75万关东军和30余万伪满军队,他们的武器装备和被服军需大部分都得以完整保存。

装备精良的苏军拆走了日本工厂的生产设备,但对日军的单兵装备看不上眼,而且针对矮小日军设计的军服、棉被,也套不进苏军高大的身板。

于是这些堆积如山的武器弹药和被服军需,有一部分被转交给了我军的百万部队,大量的军大衣也因此穿在了战士们的身上,抵御着东北寒冷的天气。同时,这批涵盖有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掷弹筒,甚至92式重机枪的日式装备,也使我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剧透历史


在很多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观众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就是我军在和日军作战的过程中,会缴获大量的日本大衣,但奇怪的是,明明有这么多的战利品,可是我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依然穿着单薄的衣服。很多观众认为这是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有了疏忽,否则这些日本大衣怎么会无缘无故消失了,而没有人穿呢?

缴获日本大衣之后需要先上交

其实真是的历史确实如此,我军确实在很多次作战的过程中都缴获了大量的日本大衣,日军的大衣其实质量很好,在冬季穿非常的保暖,所以在进入严冬季节后,战士们都希望可以穿上一件这样的大衣取暖。但问题是当时我军纪律严明,不是想穿就能穿的,即便在作战期间缴获了大量的日本大衣,也要按照规定先将这些大衣上交,然后领导会将这些战利品归为军需,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下发。所以在缴获了这些日本大衣之后,战士们不能随意动,而是要及时将大衣上交,否则就是违反了军纪。

物资的下发过程比较慢

由于当时正处于作战环境中,所以交通运输十分不便,还经常出现战事,这些都会影响到物资的下发过程。在将这些日本大衣运送到军需物资处时就需要一段时间,领导还需要按照各个部队的实际情况下发,随后才会安排物资的分配情况,所以很多大衣下发到战士的手中时,已经进入夏季了,这确实很无奈,但是对于当时的我军部队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物资有限不舍得穿

当时很多部队的物资都处于紧缺的状况,所以即便军需处了解各个部队的实际情况也是无能为力,为了公平分配资源,每个部队得到的物资就比较有限了,所以有的时候很多士兵只能拥有一件大衣,无法做到每人一件。面对这种情况,战士们多半会几个人轮流穿大衣取暖,所以大部分人在进入冬季后依然受冻,这就是为什么我军缴获了大量的日本大衣,可是战士们在作战时依然穿着单薄的衣服作战的主要原因。

虽然当时的物资紧缺,在冬季战士们经常要受冻,可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军的作战斗志,反而激发了战士们更加勇往直前的战斗勇气,所以在观看这些影视剧时,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体会和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