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官场现形记”

水至清则无鱼。若清官之过在于太清,能否改之以浊?

这篇文章讲的是《红楼梦》里贾政当官的事。贾政在京城当官时一切安好,到地方任上却尽显无能,终因犯错而遭弹劾。祖父功勋在前,家族名望在后,贾政绝不是不愿持守一名清官的自我修养,而是不能。他自甘沉沦,以至于同流合污的背后,是社会体制的弊病。

再说个人。《论语》里子张说,“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这种人可有可无。圣人绝迹的世界上,我们大多数人正是这类可有可无的庸庸碌碌之徒,常自以为有些操守,但往往经不住考验。

——题记(芹僮)

贾政“官场现形记”|错在哪了?

曹雪芹纪念馆副研究员、北京曹雪芹学会常务理事


作为贾府唯一出仕的高级行政官员,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在《红楼梦》始末的形象变化甚大。

贾政其人,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又济弱扶危、礼贤下士,简直是仁人君子的典范。而到他“京察”(京官年度考核)被列为一等、外放江西粮道(督运各省漕粮事务),面对现实困难却左支右绌、无计可施,只能默许家人索贿,终被参了个“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苛虐百姓”的罪,弹劾回京。

有人说,贾政白读了一肚子圣贤书,不能灵活运用,实属无能之辈。就连“贾政”二字,也被解作“假政”。实际上,若对中国传统政治架构以及京官、地方官的区别有所了解,我们可能更容易体会贾政的难处。

贾政“官场现形记”|错在哪了?

戴敦邦绘《红楼梦》第99回

1. 清朝的俸禄低,不贪难以生活

在曹雪芹生活的雍乾时代,清政府已实行养廉银制度,也就是在基本俸禄之外,再给官员约十倍于俸禄的费用,使官员能够相当体面地生活。为了避免直接反映当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定的时代略早于此,约在明清之际。

明太祖朱元璋是贫民出身,深知高俸禄容易助长官员的骄奢与腐败,受苦的却是老百姓。为了维护朝政廉洁,他制定了官员的低俸禄制。然而现实中,官员家族奴仆众多,各种场面花销巨大,往往入不敷出,手中却掌握极大的权力,反而造成了各种对平民百姓的负担转嫁。

清初,延用明朝的低俸制。举个例子,知县作为一县之长,年俸银45两 、米45斛(斛米5斗,斗米15斤)。国家最高官吏的一品大员,年俸也只有银180两、米180斛。然而,这些官员的家庭中,往往有家人十数,奴仆(丫鬟、婆子、门房、常随、厨子)十数、百数。为了办理政务,还要请三四个幕僚,多的甚至十数个。康熙晚期,一个好的幕僚年俸动辄要300余两白银。

这还只是日常的花费,此外还有同各级官僚同好的交往、上官的索贿、清贫京官或友朋的打秋风……都是不菲的开销。不违法是活不了的,因此,挪用公款、贪污早就成为官场风气。好官与坏官的区别,只在于贪污、挪用、索贿的多少罢了。康熙对此心知肚明,却没有勇气进行改革。

贾政“官场现形记”|错在哪了?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2. 曹家的灰色收入,是皇帝默许的

曹雪芹祖、父相继出任的江宁织造(以内务府郎中身份出任)虽属于钦差性质,但也不过五品官员。曹寅在任时,年俸只有银105两、米60斗而已。可曹家抄家时,却有家人百余人、房五百间、地数千亩。而曹雪芹的舅爷、苏州织造李煦,则有家人两百余人,其他产业更加庞大。这些产业都是哪儿来的?

鉴于数次接驾的特殊经历,当曹家出现巨额亏空时,康熙曾直言:“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康熙在世时,让曹寅、李煦轮管两淮盐务,本意正是为了让他们能用巡盐所得银两,支应各种差事。

有趣的是,曹寅只顾做好工作,没懂老皇帝的良苦用心。接手巡盐御史后,他发现两淮盐政存在很多问题,开始利用皇帝授予的折奏权屡屡上折,说:“臣系家奴,何敢效外官支吾了事。”本着对皇帝的忠诚,他痛陈盐务弊政,要求朝廷清查两淮盐务,裁减各项不必要的支出。

贾政“官场现形记”|错在哪了?

国博《红楼梦》文化展展出的康熙时期涉及到曹寅的奏折

康熙的回复耐人寻味。他在曹寅奏折后朱批写道:“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只管为目前之计,恐后尾大难收,遗累后人,亦非久远可行,再留心细议。”在另外几个请求“清查积弊”、“禁革浮费”的折子上,康熙不疼不痒地写下“知道了”三个字。

换个油滑的官员,早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但曹寅没有。又经多次奏折往来,他才终于懂了康熙的意思,从此不再固执地为整顿盐务上折了,而是用皇帝赋予的权力,为皇帝的南巡提供一切方便。

贾政“官场现形记”|错在哪了?

樊志斌《曹雪芹传》

3. 京官和地方官是两回事

一个国家,只要不是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就有中央与地方之别,官员也有京官与地方官之分。理论上,官员都以不生事、不扰民、廉洁奉公为上,但因面对的现实不同,对京官、地方官的素养也有不同要求。在传统社会,官员必须首先精习儒家经典(做好人、做好官),其次还要熟习史书和地方志(做了解经验、实际的能人)。

中央是决策和审查机构,决定大事的时机、方向、节奏,官员必须懂大体、按规定行事,保证政府机构正常运作,国家安定;地方官为临民之官,面对更多具体繁杂的事务,所以要懂得地方风土人情,对事件做出快速、合理的反应。除了官之外,地方上还有大量的吏。吏不是官,却是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吏一般没有国家正式拨付的收入,自然靠搜刮百姓生活。

4. 贾政错在哪儿了?

贾政当京官时,日常工作不过是当差、行文,依流程做事,毫无差错。有所差遣,在衙门用属下,在家里用家人,费用就靠家中田庄收入。外放到江西粮道任上,贾政也“一心做好官”,可随任而来的常随、地方上的衙役、书吏、捕快……个个都要谋生活。其中种种无赖、奸猾、潜规则,京官出身、以廉洁奉公为圭臬的贾政如何容忍得?他不妥协,于是就出现了99回这种情景:

贾政踱出暖阁,站班喝道的衙役只有一个。贾政也不查问,在墀下上了轿,等轿夫又等了好一回,来齐了,抬出衙门,那个炮只响得一声。吹鼓亭的鼓手只有一个打鼓,一个吹号筒。贾政便也生气说:“往常还好,怎么今儿不齐集至此。”抬头看那执事,却是搀前落后。勉强拜客回来,便传误班的要打,有的说因没有帽子误的,有的说是号衣当了误的,又有的说是三天没吃饭抬不动。贾政生气,打了一两个也就罢了。

贾政“官场现形记”|错在哪了?

戴敦邦绘《红楼梦》第99回

而且贾政难料的是,即便有心做好官,百姓却不买账。常随李十儿说得明白:

百姓说,凡有新到任的老爷,告示出得愈利害,愈是想钱的法儿。州县害怕了,好多多的送银子。收粮的时侯,衙门里便说,新道爷的法令,明是不敢要钱,这一留难叨蹬,那些乡民心里愿意花几个钱,早早了事。所以那些人不说老爷好,反说不谙民情。

最后,贾政终于被李十儿说得“心无主见”,道:

“我是要保性命的,你们闹出来不与我相干。”

从此撒开手来,任底下人再怎么胡作非为,也由他去了。

《红楼梦》中对贾政当官的叙述,不仅刻画了社会现实,更是对当时不合情理的制度的反讽。“奉法者弱则国弱”,然而贾政本一员清官,在体制的框架内却根本不能好好做事。

本文非为贪官寻借口。贪是人的本性,好的体制能将其抑制,而有疾之体制或许会激发贪婪。

清官无过,过在体制之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