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剑璏的辨识-上

前言

玉剑璏属玉剑饰的一种。所谓玉剑饰,即镶嵌在剑柄、鞘上,用作装饰的玉质附件之统称,通常以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为一组。一般剑首镶嵌在剑柄之首端;剑格置于剑鞘与剑柄交界之处,剑璏固定在剑鞘上,供穿系革带以连结腰间的器物;剑珌则是嵌于剑鞘末端的装饰品。早期玉剑饰主要作帝王、贵族标榜尊贵地位和赏赐、馈赠之用。如《说苑-反质篇》所载:“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汉书-匈奴传》亦记之:“单于朝,天子赐以玉具剑。”四种玉剑饰中,历代最常见者当属剑璏,下文笔者将对古玉剑璏进行简要的综合论述,以期对收藏者鉴辨有所神益。
从考古出士以及馆藏情况看,玉剑璏滥觞于春秋晚期,发展于战国时期,在两汉达以鼎盛,魏晋南北朝逐渐衰落。自宋以降,尤以明清为甚,由于好古之风盛行,又开始出现大量仿古玉剑璏。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时代玉剑璏的特征,特按年代大致划分两期。

第一期玉剑璏(东周至两汉)

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剑璏发现较少,依据形制之异同可分为两式。一式:单檐璏,剑璏仅一端出檐,整体呈“P”形。如山西太原金胜村M251出土者(图1),属春秋晚期,长4.8厘米,宽2厘米。青白玉,半透明,局部有黑褐色沁。平面呈矩形,器表浅浮雕谷纹。剑璏一端平滑,另一端有短檐略作弯曲,下部为长方形銎(即穿鼻),孔洞为拱方形。再如山西侯马西高祭祀遗址K235发现者,属战国早期,长4.3厘米,宽1.2厘米,厚1.9厘米。玉质呈灰青色,黄色沁。表面剔地隐起云纹。其一端向外略出直短檐,下部为长方銎。

玉剑璏的辨识-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剑璏发现较少,依据形制之异同可分为两式。一式:单檐璏,剑璏仅一端出檐,整体呈“P”形。如山西太原金胜村M251出土者(图1),属春秋晚期,长4.8厘米,宽2厘米。青白玉,半透明,局部有黑褐色沁。平面呈矩形,器表浅浮雕谷纹。剑璏一端平滑,另一端有短檐略作弯曲,下部为长方形銎(即穿鼻),孔洞为拱方形。再如山西侯马西高祭祀遗址K235发现者,属战国早期,长4.3厘米,宽1.2厘米,厚1.9厘米。玉质呈灰青色,黄色沁。表面剔地隐起云纹。其一端向外略出直短檐,下部为长方銎。

玉剑璏的辨识-上


二式:短檐璏,即器表两端皆出短檐。如重庆涪陵小田溪M22出土的一件(图2),长6.3厘米,宽2.3厘米,厚1.8厘米。白玉质,局部沁成白色、揭色,质地洁润。长方体,璏面中部略拱,两端皆向外出短檐,背部琢有一长方形孔。器表饰有两道纵向凹弦纹。

此期玉剑璏,长度一般较小,通常在6厘米左右,整体造型短粗。孔洞形状多为拱方形。所用玉料以青玉、青白玉为主。器表纹饰以浮雕谷纹、云纹以及弦纹为主,其中浮雕谷纹、云纹的颗粒大而饱满。孔洞内部之痕迹与汉代相若,下文详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