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生態”為支點 吉縣農民賺上了“生態錢”


以“綠色生態”為支點 吉縣農民賺上了“生態錢”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王 媛 通訊員 王彥章

以生態為基的山區吉縣,把綠色作為發展的底色,生態、蘋果、旅遊三大產業融合疊加、相得益彰,以“綠色生態”為支點,按照“碧水藍天淨土三大行動、蘋果旅遊生態三色開發、政府企業農戶三維推動”的思路,將增綠和增收、生態和生計有機結合,帶動農民吃上“生態飯”,賺上了“生態錢”。

守護綠水青山

生態是吉縣最大的本錢,是發展全域旅遊和有機蘋果的基礎。吉縣在加大植綠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碧水藍天淨土三大行動。

吉縣在水體保護上不遺餘力。近年來吉縣以先後實施小流域壩系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全縣累計完成治理面積9.3萬公頃,建大中型淤地壩79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66.4%。系統治理水汙染,投資8000餘萬元,建設完成了州川河汙水管網及人工溼地工程、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壺口汙水處理站工程,汙水直排橫流得以終結。大力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物質”,清潔取暖面積大幅增加;嚴格散煤管控,劣質散煤在城區全部取締、禁用;深入開展柴油貨車和散裝物料車專項整治,2019年全縣二級以上優良天氣達289天。全面推進農業汙染防治,制定了《關於在全縣開展清理果業廢棄物工作實施方案》,全縣共設立37個打包回收站點,出臺了具體的獎補辦法,縣財政每斤給予獎補1元,累計回收反光膜、農藥瓶44萬餘斤。

轉化金山銀山

吉縣通過綠色促進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反哺綠色資源。圍繞“山上治本、身邊增綠、促民增收”這條主線,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形成了以東部油松防護林、南部刺槐防護林、中部水果經濟林、西部乾果經濟林為特色的生態經濟型林業體系。全縣8個鄉鎮政府所在地綠化覆蓋率達到了32%,79個行政村移民新村進行了全面綠化,為鄉村旅遊美化了環境。

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吉縣大力推動蘋果有機化、高端化,並推進種養加生態循環。探索有機旱作技術模式集成,建設並通過國家有機蘋果認證3.5萬畝,建立蘋果出口基地5萬畝,申請吉縣蘋果地理標誌保護,出口美國、澳大利亞等市場。蘋果面積達28萬畝,產量22萬噸,產值10億元,果農人均超過1萬元。特別是有機蘋果、藝術蘋果、功能蘋果的開發,採摘果園、智慧果園的興起,為吉縣蘋果帶來更多的溢價效應和品牌價值。

依託大河大山,受益於良好生態,吉縣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聚焦“中華根·黃河魂”,積極創建壺口5A級景區,舉辦了“黃河大合唱”為主導的歌唱黃河藝術周。人祖山景區成功創建4A級旅遊景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舉辦了“春華秋實”全域旅遊活動,大力推動“旅遊扶貧示範村”建設,2019年鄉村旅遊接待遊客40多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00餘萬元,壺口景區接待遊客人數161萬人次,門票收入9560萬元,同比增長26%,全縣旅遊綜合收入97.14億元,同比增長25%。

農民吃上“生態飯”

吉縣毗鄰黃河,是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吉縣縣委、縣政府在發展定位上,把生態功能區目標放在核心和首要,在五年規劃和年度目標計劃、產業方向和佈局,項目引進和開發,都圍繞生態環境來展開,並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堅持“生態產業化是基礎,產業生態化是關鍵”理念。吉縣一方面把生態當作產業來做實做強,支持農民組建林業、水保企業和專業合作社20餘個。蘋果企業和合作社,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發展有機、綠色蘋果,構建線上線下的直銷平臺。另一方面,吉縣大力提升縣域主導產業的生態化進程。通過國家認證的有機蘋果面積逐年擴大,“蘋果——養豬(牛)——沼氣——蘋果”農業生態循環體系已經建立。鄉村觀光生態體驗遊已初具規模,光伏發電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吉縣副縣長邱肖賓說:“生態建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發揮市場化作用,開發有競爭力的生態性產品,讓企業和農民成為市場主體,讓企業和農民有收益是關鍵。”現在以壺口為龍頭的全域旅遊、以有機蘋果為拳頭的蘋果系列產品、以人祖山為基地的森林康養項目都深受消費者青睞,也成為吉縣生態發展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