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聽智童故事,賞千年畫卷

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聽智童故事,賞千年畫卷

《清明上河圖》乃國之瑰寶,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製的曠世鉅作,以古都汴梁為背景創作的一幅手卷,被譽為“天下第一畫”。《十三郎》故事記載於宋朝嶽柯《桯史》,500年後的明朝凌濛初著《二刻拍案驚奇》也有專篇記載。

巴爾扎克曾在《人間喜劇》的序言中提及“偶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要想作品豐富飽滿,就必須仔細研究它”。作為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周子源發現《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北宋京城社會生活場景正是《十三郎》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於是歷時三年查閱史料文獻,走訪宋韻遺蹟,最終形成將傳說故事和歷史名畫融到一起。

繪本貫穿兩條主線,一條文學主線,一條繪畫主線。一則精彩的古代智童的傳奇故事,一幅世人皆知的傳世神品,一起講述北宋神宗年間五歲孩童十三郎,跟家人外出遊玩時不慎被壞人偷拐,後來不僅自己成功脫逃,還反將賊人擒獲的傳奇故事。

《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理解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時代、生活和人文內涵,激發孩子對千年文化中人文、藝術的興趣,作者還在書中融入一些傳世宋畫中的代表元素或經典人物形象,進行藝術的再創作,這其中還包括李公麟的《五馬圖》《行笈圖》、趙佶《祥瑞圖》、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張先《十詠圖》等大家名作,豐滿歷史倒影,鍛鍊孩子的觀察力和藝術鑑賞力。小讀者們也可以同“畫中人”的“巧遇”中,識別名畫、思考名作,進而考證探索中,發現“考古”的樂趣。

傳世之作的精華是孩子瞭解中國人文底蘊、歷史發展、社會演變等諸多學科窗口,作為雅俗共賞的“天下第一名畫”,《清明上河圖》本身並不深奧。通過《十三郎》的藝術串聯,讓中國經典的藝術作品不再是教科書裡生僻的名詞,或博物館裡陳列式的擺件,而是讓藝術珍品蘊含的歷史和文化沉澱在孩子心中。

北宋神宗年間,京城汴梁的丞相府裡住著樞密副使王韶一家。

王韶有個五歲的兒子,聰明伶俐,因在家中排行十三,便也被稱作“十三郎”。

這一日,十三郎出府遊玩,街上人多眼雜,王韶特意囑咐家僕照管好自己的兒子。

街上熱鬧極了,趕車送酒的,吆喝叫賣的,說書聽戲的,溜達逛街的……遠處,一個叫“雕兒手”的盜賊悄悄盯上了他們……

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聽智童故事,賞千年畫卷

正逛著,皇家儀仗隊來了,一乘華麗的官轎後面還跟著一群舞獅雜耍的人。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十三郎和王吉與其他的王府家僕被人群衝散了,不過,並沒有人在意。

正當王吉背十三郎背得腰痠背痛的時候,他身後傳來一個聲音:“兄弟累了吧,我來幫你馱。”順手接過了十三郎。王吉只當是府裡其他人,也沒多想。

等到看完熱鬧,轉身才發現,十三郎不見了!

等他與其他同伴確認無一人抱走十三郎時,大家頓時慌了神。他們城內城外逢人便問,從趕路的行腳僧、推車的貨郎,到賣馬的胡商……

一位賣眼藥的郎中指引道:“城門外的踏道橋好像有小孩落水。”

難道是十三郎?

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聽智童故事,賞千年畫卷

王韶聽說後陷入了沉思:如真是被盜賊拐了,官兵排查恐怕會打草驚蛇。先在城內細細排查,若今夜還找不到,便去開封府報案。

另一邊,十三郎自己也發現了異樣。一開始,他只顧看錶演,等“雕兒手”帶著他拐進小巷,才發現馱他的竟是個陌生人!

十三郎十分害怕,卻不敢發出一點兒聲響。冷靜下來以後,他發現自己的珠帽上插著母親為他壓邪的金針綵線,他靈機一動,抽出針線……

“雕兒手”沿著汴河岸邊越走越偏,快到虹橋時,路上才慢慢喧鬧起來。

這時,一頂轎子迎面而來,前面還有侍衛吆喝開道,這不正是皇家儀仗隊的隨行官轎嗎?

十三郎看準時機,猛地撲向亭子裡的柱子,大聲呼救,侍衛霍得圍過來,“雕兒手”連滾帶爬跑掉了。

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聽智童故事,賞千年畫卷

轎中的御前大人看十三郎穿著打扮不是一般人,且又說是住在皇宮邊,邊把他帶進了宮。

十三郎見到神宗皇帝並不懼,落落大方、一五一十地將自己被拐的經過講與皇帝聽,還提供了辦法抓住那“雕兒手”。

原來,當他發現自己帽上的金針綵線時便將他留在在賊人身上,只要派人密查,便能認出來。

神宗皇帝聽後驚歎不已,頗為讚賞十三郎的勇敢機智,隨即寫下密旨限期緝捕盜賊。

開封府衙門接旨後全城展開秘密搜捕,抓捕行動如同汴河水面的浪紋層層展開,又如江底的暗流孕育著雷霆之勢。

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聽智童故事,賞千年畫卷

自十三郎丟失後,王韶等人已尋至京城郊外,當他們得到十三郎平安獲救的消息時,真是欣喜若狂。

神宗皇帝得知盜賊落網,龍顏大悅,感嘆十三郎的聰明不輸東漢曹衝,機警不亞於當朝司馬光。

問及他需要什麼賞賜時,十三郎卻說出了意外的答案——

“出遊那天,我看到有些人衣衫破舊,沿街乞食,若陛下能賜些米和炭給他們就好了。”

不久,神宗皇帝下旨發揚宋太宗“雪中送炭”的惠民之舉。

後來,十三郎取名王採,曾任北宋翰林學士、兵部侍郎。而他小時候的這段傳奇也被坊間編為童謠,流傳至今:

小時了了大時佳,五歲孩童已足誇。計縛劇盜如反掌,直教天子送還家。

清明上河圖十三郎:聽智童故事,賞千年畫卷

子源,原名周新誠,戊寅習畫至今二十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均涉,工筆、寫意兼具,尤嗜神品《清明上河圖》。為將自身所習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傳譯給孩子,歷時八年遍遊天下,融古採今,終創此書,希望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古文化之旅。

菲菲,全名張菲菲,同時擁有同濟大學經濟學專業和復旦大學新聞學專業背景。為子源的創作投入了愛和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