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听智童故事,赏千年画卷

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听智童故事,赏千年画卷

《清明上河图》乃国之瑰宝,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旷世巨作,以古都汴梁为背景创作的一幅手卷,被誉为“天下第一画”。《十三郎》故事记载于宋朝岳柯《桯史》,500年后的明朝凌濛初著《二刻拍案惊奇》也有专篇记载。

巴尔扎克曾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提及“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作品丰富饱满,就必须仔细研究它”。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周子源发现《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北宋京城社会生活场景正是《十三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于是历时三年查阅史料文献,走访宋韵遗迹,最终形成将传说故事和历史名画融到一起。

绘本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文学主线,一条绘画主线。一则精彩的古代智童的传奇故事,一幅世人皆知的传世神品,一起讲述北宋神宗年间五岁孩童十三郎,跟家人外出游玩时不慎被坏人偷拐,后来不仅自己成功脱逃,还反将贼人擒获的传奇故事。

《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理解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时代、生活和人文内涵,激发孩子对千年文化中人文、艺术的兴趣,作者还在书中融入一些传世宋画中的代表元素或经典人物形象,进行艺术的再创作,这其中还包括李公麟的《五马图》《行笈图》、赵佶《祥瑞图》、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张先《十咏图》等大家名作,丰满历史倒影,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艺术鉴赏力。小读者们也可以同“画中人”的“巧遇”中,识别名画、思考名作,进而考证探索中,发现“考古”的乐趣。

传世之作的精华是孩子了解中国人文底蕴、历史发展、社会演变等诸多学科窗口,作为雅俗共赏的“天下第一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并不深奥。通过《十三郎》的艺术串联,让中国经典的艺术作品不再是教科书里生僻的名词,或博物馆里陈列式的摆件,而是让艺术珍品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在孩子心中。

北宋神宗年间,京城汴梁的丞相府里住着枢密副使王韶一家。

王韶有个五岁的儿子,聪明伶俐,因在家中排行十三,便也被称作“十三郎”。

这一日,十三郎出府游玩,街上人多眼杂,王韶特意嘱咐家仆照管好自己的儿子。

街上热闹极了,赶车送酒的,吆喝叫卖的,说书听戏的,溜达逛街的……远处,一个叫“雕儿手”的盗贼悄悄盯上了他们……

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听智童故事,赏千年画卷

正逛着,皇家仪仗队来了,一乘华丽的官轿后面还跟着一群舞狮杂耍的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十三郎和王吉与其他的王府家仆被人群冲散了,不过,并没有人在意。

正当王吉背十三郎背得腰酸背痛的时候,他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兄弟累了吧,我来帮你驮。”顺手接过了十三郎。王吉只当是府里其他人,也没多想。

等到看完热闹,转身才发现,十三郎不见了!

等他与其他同伴确认无一人抱走十三郎时,大家顿时慌了神。他们城内城外逢人便问,从赶路的行脚僧、推车的货郎,到卖马的胡商……

一位卖眼药的郎中指引道:“城门外的踏道桥好像有小孩落水。”

难道是十三郎?

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听智童故事,赏千年画卷

王韶听说后陷入了沉思:如真是被盗贼拐了,官兵排查恐怕会打草惊蛇。先在城内细细排查,若今夜还找不到,便去开封府报案。

另一边,十三郎自己也发现了异样。一开始,他只顾看表演,等“雕儿手”带着他拐进小巷,才发现驮他的竟是个陌生人!

十三郎十分害怕,却不敢发出一点儿声响。冷静下来以后,他发现自己的珠帽上插着母亲为他压邪的金针彩线,他灵机一动,抽出针线……

“雕儿手”沿着汴河岸边越走越偏,快到虹桥时,路上才慢慢喧闹起来。

这时,一顶轿子迎面而来,前面还有侍卫吆喝开道,这不正是皇家仪仗队的随行官轿吗?

十三郎看准时机,猛地扑向亭子里的柱子,大声呼救,侍卫霍得围过来,“雕儿手”连滚带爬跑掉了。

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听智童故事,赏千年画卷

轿中的御前大人看十三郎穿着打扮不是一般人,且又说是住在皇宫边,边把他带进了宫。

十三郎见到神宗皇帝并不惧,落落大方、一五一十地将自己被拐的经过讲与皇帝听,还提供了办法抓住那“雕儿手”。

原来,当他发现自己帽上的金针彩线时便将他留在在贼人身上,只要派人密查,便能认出来。

神宗皇帝听后惊叹不已,颇为赞赏十三郎的勇敢机智,随即写下密旨限期缉捕盗贼。

开封府衙门接旨后全城展开秘密搜捕,抓捕行动如同汴河水面的浪纹层层展开,又如江底的暗流孕育着雷霆之势。

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听智童故事,赏千年画卷

自十三郎丢失后,王韶等人已寻至京城郊外,当他们得到十三郎平安获救的消息时,真是欣喜若狂。

神宗皇帝得知盗贼落网,龙颜大悦,感叹十三郎的聪明不输东汉曹冲,机警不亚于当朝司马光。

问及他需要什么赏赐时,十三郎却说出了意外的答案——

“出游那天,我看到有些人衣衫破旧,沿街乞食,若陛下能赐些米和炭给他们就好了。”

不久,神宗皇帝下旨发扬宋太宗“雪中送炭”的惠民之举。

后来,十三郎取名王采,曾任北宋翰林学士、兵部侍郎。而他小时候的这段传奇也被坊间编为童谣,流传至今:

小时了了大时佳,五岁孩童已足夸。计缚剧盗如反掌,直教天子送还家。

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听智童故事,赏千年画卷

子源,原名周新诚,戊寅习画至今二十载,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均涉,工笔、写意兼具,尤嗜神品《清明上河图》。为将自身所习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译给孩子,历时八年遍游天下,融古采今,终创此书,希望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古文化之旅。

菲菲,全名张菲菲,同时拥有同济大学经济学专业和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背景。为子源的创作投入了爱和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