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池莉,同樣是武漢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所以》:池莉,同樣是武漢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所以》:池莉,同樣是武漢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很早就讀池莉。一直以來,她不是我最關注的作家,因為她寫作主題的侷限。但隔個兩年,我會找些她的東西來看。她的文字辛辣,看時過癮,看完就像蒸過桑拿出了身大汗,然後,該幹什麼照樣幹什麼去,直到最近,聽說她和其他幾位作家,第一時間弄了個《戰疫之歌》,真的五味雜陳,不知如何評論。


當初,買這本《所以》,是想肆意揮霍一下長假前的夜晚,讀完舒舒服服地睡到第二天中午。可是,在萬籟俱寂的臨晨,隨著書一頁頁翻到尾,心裡越來越難受。關燈躺下。睡不著,心裡悶、堵。一個“布爾什維克”國家建國後數十年的風雨滄桑,一個知識女性半生的辛酸苦辣,時代的劇變下美德泯滅,說不清到底是誰錯了,反正一切就這樣令人崩潰地混亂著。


這些恢宏而細膩的題材是多麼誘人,如果操作得當,或許可以成為另一部《平凡的世界》。可惜,這本書讓我失望了。我以為,偉大的作品,或睿智,或寬忍,或無奈,或戲謔,或諷刺,但不會是仇恨。這種感情雖刺激,卻狹隘,激發人心深處無理智的卑劣本能,而不給任何出口。沒有出口的仇恨,是會讓人變惡的。


《所以》:池莉,同樣是武漢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書中提到了時代的變遷,看得出,作家是希望探討卑劣人性背後大環境的深層原因的。遺憾的是,葉紫畢竟是個小女人,哪怕她成績優異,名牌大學畢業,職稱是副編審,文筆斐然,她終究無法跳出柴米油鹽的狹小圈子,從更高的境界去反思和悲憫。時代的變遷成了單薄的鋪墊。所以,除了仇恨的壓抑和疼痛,除了感到做了一回垃圾桶,葉紫的人生沒有在我心底留下任何痕跡。

男人,在這部小說裡,幾乎全是卑曲的靈魂,用池莉的話說,幾乎全是一群苕貨。快樂地哆嗦、打夯般的笨拙、在家裡唯唯諾諾、在利益爭奪時當仁不讓,這就是男人嗎?還有後來成為葉紫丈夫的華林,由激情浪漫、憤憤不平終於自然平庸,拿著老婆辛苦爬格子當劇本槍手賺來的血汗錢搞網戀。一切的痛苦似乎都是因為,它成為所以似乎只是瞬時性的。

《所以》:池莉,同樣是武漢女作家,我和方方截然不同


面對媒體對這部長篇小說“耗時三年三易其稿” 的宣傳,我更願意相信它是三個月匆匆草就的成果。否則將難以解釋這部原本令人期待的“力作”給人帶來的訝然、惶惑與惋惜。池莉這次“出山”,並沒有呈現出寶刀不老的雄風,而是揮舞起一把鏽跡斑斑、被人棄置遺忘已久的“老刀”,似帶醉意地踉蹌著,每一步都在往後退。她退得如此之遠,遠得令人驚訝,甚至退到了起跑線之外。

《所以》的無趣味、無新意使其在藝術上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敘事的空轉。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面前,它毫不吝惜地拋棄了文學的立場,毫不猶豫地去迎合文化快餐的口味,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浮躁的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