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老古话


母亲的老古话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只读了小学二年级,文化低,根本不知道中国古代圣贤的孔子、庄子,也不知道国外的柏拉图、康德等哲人。但,在我看来,常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母亲就像一个深谙世事、明了人生哲理的大哲学家。


母亲的老古话

母亲和弟弟、侄女在复旦大学门前的合影


从母亲嘴里常常会不经意间蹦出一句又一句耐人寻味、富有生活哲理的老古话,比如以下几句母亲经常挂在嘴上的老古话,还真是叫人不得不佩服母亲的睿智:


“不会种田看上行”——母亲的这句话,常让我想起孔圣人的那句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就是著名大哲学家康德的“二律背反”定理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她老人家每每教育我们干一行爱一行,不也和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吗?


“癞痢头儿子自叫好。”——虽然讲的是亲情的偏爱,却和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铜钱银子赶大堆。”“越穷越苦越该难。”——这是母亲感慨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牢骚话,仔细想想不也有心理学上“马太效应”的影子吗?


母亲的老古话


其实,自古以来,诸如我母亲这些不识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耕作在田间地头,他们不懂什么人生大道理,也不会口若悬河地大谈哲学原理。但那朴素简单却意义深远的老古话在民间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上的精神支柱与做人标准。


母亲的老古话

田间劳作的老妇人们



我们这些从小在泥水中摸打滚爬长大的农家孩子,学习生活道理的启蒙老师——就是母亲的这一句句老古话,它们一声声犹如刀刻似地印在我脑海中,教我如何做人,直到现在我每每忆起,仍回味无穷。即使你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但老古话却越醇越香,如品一杯清香四溢的碧螺春,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母亲的老古话

在泥水中摸打滚爬长大的农家孩子


不是吗?母亲常说“做人是做出来的,生活是生出来的”——不就告诉我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是做人的本分吗?


“不识字,行遍天下;不识人,寸步难行。”——母亲一针见血地让我们明白人生路上必须睁大眼睛“会看人”“会用人”的重要性。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膀嘴也歪。”——母亲提醒我们不要轻视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有资格发表意见啊!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母亲说的是天气,其实也饱含着做人的生活哲理呢!作为管理者,我们是否要尽量做到方方面面令人满意,作为我们普通人是否要将心比心谅解别人的难处?


“穷人不知道富人的苦。”——我们熟悉的往往是“富人不知道穷人的苦”,可母亲偏要倒过来说,自有她的道理。的确如此,天下难有称心人,安贫乐道也是为人处世的一剂精神营养品。


母亲的老古话

母亲是深明大义的,她懂得这些老古话所包含的道理,也会把这一句句老古话运用到自己的实践生活中去。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年纪大没人能护着她,上面还有四个哥嫂,为了处好复杂的娘家关系,她总是抱着“吃亏就是便宜”的想法来处事待人,即使受了委屈吃了亏,她也都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娘家人这么多,关系却相当融洽和谐,离不开我母亲这个“外交部长”(我爸对我妈的戏称)左右逢源的努力。自然,母亲也赢得了娘家人的尊重,四个舅舅家只要有事情,总要跟我母亲商量请她拿主意。


母亲的老古话

母亲和她孙女外孙的合影


“乖吃一半,憨吃一半。”——这句话小时候听了我经常搞不懂,心想精明的总是占了便宜,吃亏的就是吃亏了呀?母亲怎么还说她没有吃亏?如今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人情世故的老练,越来越赞同母亲的这两句话了,大智若愚,傻人自有傻福,何必只争朝夕呢?


农村人家住得近,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很多,每次母亲总能用一两句老古话总结评论一番。


母亲的老古话

农村妇女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以前村里的人家都是一大家子住一起,难免有磕磕碰碰。村里有个外地来的小媳妇,因为娘家穷,离得又远,一年四季没人照顾,老公性格软弱又怕爹妈,做事也不能干,家里家外没个撑腰的,她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妯娌两个,婆婆明显偏心大儿媳,什么东西都往大儿媳那里送,什么活都帮着大媳妇,却经常给这个外地小媳妇以颜色,指桑骂槐地嘀咕着。懦弱的老公只当聋子和瞎子装糊涂,从不给老婆讲一句公道话。小媳妇受了气,娘家远又没地方讲道理,见我母亲同情她,常到我母亲那里来哭诉。每次送走这位委屈的小媳妇,母亲总不由地感慨道:“三十根头发根根批,老公得宠没人欺。”的确如此,如果有老公处处护着,处处撑腰,谁还敢来欺负这位小媳妇呢?母亲说出的可是一个大道理: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男人是女人的主心骨、顶梁柱、保护神,天塌下来,有顶天立地的男人给你顶着,啥事都不怕,家里自然也就有地位。


母亲的老古话

作者老家吴溇村


有关于婚姻关系的,母亲还有“床头吵架床尾和,夫妻没有隔夜仇”的经验,真是一语道破了夫妻关系的实质。


“菜落软圆子,宝贝小儿子;大宝贝,小宝贝,中间个敲撒胚。”母亲一针见血指出了以前乡间孩子多父母偏心的不公正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上有很多人家生孩子都不止一个,甚至有的三四个。我一个闺蜜小伙伴,在家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弟弟,她家孩子中有男有女,她这个女孩就属于乡下所说的“多头西”,是贴钱的“讨债胚”。父母亲不要说,她奶奶特别偏心得过分,喜欢她姐姐,更喜欢她弟弟,把家里那个最小的孩子含在嘴里百般疼爱,藏在床头石灰瓮里诸如酥糖、枇杷梗之类的好东西总是偷偷留着给她弟弟吃。她奶奶就是讨厌她,总是当着她的面说要将她“送给山东人”,幸亏当时的“山东人”都要领养男孩子的,我的闺蜜说不定就真的送掉了。她奶奶在她面前经常骂骂咧咧的,有时还要拿镰刀柄打她,嫌她草割得少活干得不好。


母亲的老古话

作者老家吴溇村

母亲的老古话

作者老家吴溇村


母亲的老古话

酥糖


母亲的老古话

枇杷梗


其实,我这个小伙伴可能干了,也许这样不得宠的家庭环境反而锻炼了她,后来她家三个孩子最有出息的就是她了,最孝顺的也是她了。所以,母亲常说,父母过分溺爱的孩子不一定懂得孝顺,她说“棒头上出孝子,筷头上出忤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母亲的老古话


母亲的老古话充斥了生活的角角落落,五花八门,让人受益无穷。有关于气象的“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也有关于身体调养的“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而“千金难买六月泄”则从人体排毒的角度辩证看待“小毛小病”的好处。还有关于学习的“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出息”。


乡间的老古话来自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不知如今这些散发着朴实、原始气息却饱含睿智有趣的老古话,你还记得几句呢?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

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