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降不下去,別總讓激素“背鍋”!給你3點用藥建議

影響腎病預後的指標有很多,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是蛋白尿。由於蛋白尿與腎臟損害直接相關,因此腎病早期往往就存在尿蛋白的情況,且幾乎貫穿於整個腎病治療過程中。

蛋白尿與腎功能就像兩個“好夥伴”,關係密切、同甘共苦。任何一個控制不好,另一個也會出現波動,要跟著“受罪”。治療過程中,既要重視整體腎功能的穩定,又要注意蛋白尿對腎臟的損害。

蛋白尿降不下去,別總讓激素“背鍋”!給你3點用藥建議

目前針對降蛋白治療,按照病理因素有兩種不同方向的治療方案:

第一種是以激素藥治療為主,配合免疫抑制劑的用藥方案,主要用於治療表現為腎病綜合徵的原發性腎病的治療。第二種主要以控制基礎病為主,比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等,降糖、降壓藥為主要治療藥物,其次配合降蛋白消炎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

其中激素消炎治療具有普遍性,基本上大多數患者都會用到。起始足量衝擊治療,4-8周蛋白尿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有些患者存在激素依賴或抵抗的情況,出現停藥就復發,或長期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情況,因此部分腎友對激素治腎病並不看好,甚至一開始就不想用激素,復發了一會怪激素“沒用”。

蛋白尿降不下去,別總讓激素“背鍋”!給你3點用藥建議

腎病治不好或頻繁複發真的都是激素的問題嗎?

不一定。別再讓激素一直“背鍋”了,這三點用藥建議希望大家能認真看看:

1、別減藥或停藥太快

腎病出現慢性損傷後,有些症狀需要長期維持用藥控制,比如蛋白尿、高血壓。不同指標對腎功能的影響有差異,因此減藥或停藥標準也不同。以降蛋白常用的激素為例,不同病理類型蛋白尿控制標準不同:

微小病變腎病、膜性一期腎病、輕度系膜增生腎病、紫癜性腎炎等相對來說早治療蛋白尿恢復正常幾率較大,最好控制在0.15g以下在停藥;

中度系膜增生腎病病理類型較重,蛋白定量控制在0.5g以下,才能考慮減藥;

重度系膜增生腎病、IgA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等這些腎病,病理類型較差,蛋白定量控制在1g以下,可以考慮逐漸減藥,但不能停藥。

還有一些繼發性腎病,如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本身存在基礎病,停藥也要慎重。

尤其激素藥應遵循起始足量、逐漸減量、維持治療的原則,大多數腎友即使在指標改善後,為了病情穩定,仍需要堅持服用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別太著急停藥或減藥,維持腎功能穩定才是治療的目的,而不是停藥。

蛋白尿降不下去,別總讓激素“背鍋”!給你3點用藥建議

2、小心藥物的腎毒性

大部分藥物需經腎臟過濾代謝,腎友更要謹慎用藥,預防藥物引發的腎功能損傷。

藥物造成腎損傷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本身具有腎毒性,二是長期大量濫用。

哪些常見藥物具有腎毒性?

抗生素類如頭孢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等;

非類固醇抗炎鎮痛藥,常吃的感冒藥大多屬於這類,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

還有腫瘤化療藥、各種造影劑、麻醉劑等等,中藥注意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

這些藥物具有一定的腎毒性,但不代表腎友不能用,對於未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只要嚴格按照醫囑劑量服用,問題不大。主要是對已發生腎功能不全甚至腎衰竭的患者,隱患比較大。因此必須服用藥物時,一定要提前諮詢醫生,不能私自亂用任何藥物。尤其要注意感冒藥的使用,由於免疫力較低,部分腎友易頻繁感冒,使用感冒藥前最好先問下醫生。

蛋白尿降不下去,別總讓激素“背鍋”!給你3點用藥建議

3、監測副作用,定期複查別忘了

有些患者疑慮藥物的副作用,私下減量或停藥換藥,導致用藥不規範,藥效打折扣。其實這點大可不必擔心,一方面醫生在用藥前都會考慮到副作用的情況,尤其是對腎臟可能造成的損傷。另一方面,用藥的意義就在於治療作用大於副作用,只要可控就不用太擔心。

及時檢測副作用、藥物藥效,腎友還要注意定期複查,以保證病情的穩定。

疫情期間,如有相關腎臟健康或慢性腎病問題,可以點“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