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2億的口罩,疫情過後或是一地雞毛

有人說,口罩生產創造了月入千萬的暴富神話;也有人說,疫情過後它將是血本無歸的投機生意。

遭遇疫情重創的中國,正在點滴重啟。

而當前最為火爆的產業鏈,毫無疑問,就是“口罩製造”。

疫情之下,這個幾乎要被“去產能”“去庫存”的行業,卻意外地晉升為“硬通貨”的製造者,開始為生命保駕護航。

口罩日產突破兩億

目前,我國共有4.7萬家口罩企業,其中的8950家,是在疫情之後成立的。

而據從業者估算,最近兩個月,又有上百萬人爭相湧入,中國每天的口罩生產量,“保守估計已達到了2億個”。

有人說,口罩生產創造了月入千萬的暴富神話;也有人說,疫情過後它將是血本無歸的投機生意。

日產2億的口罩,疫情過後或是一地雞毛

兩種觀點孰對孰錯?

要搞清楚這一點,首先我們要意識到,民眾對口罩的需求是在非正常情況下產生的,只有當重大疫情爆發時,才會導致消費者對於防護用品需求的激增。

一旦疫情結束,民眾對口罩的需求量必然會大幅度下降,巨大的產能與急劇縮小的需求又會產生新的不平衡。

2003年的非典期間,一家醫療器械的廠家因口罩需求大漲,所以進行了大規模進貨,結果夏天“非典”結束了,導致口罩滯銷,送人都沒人要,最後只能當抹布處理。

17年後依舊如此,一些微商在疫情期間拼命囤貨,甚至不惜抬高價碼,現在卻開始慌了。

投機分子本就不在少數,更何況,“口罩”大戰早在2月初期就已經打響。

產能提升的背後博弈

如今的口罩廠商大抵要分成兩撥人,一撥人是2月份進場的,以防護用品的老玩家為主。

“他們大多是一些有口罩生產經驗和資源的人,因為外面的人看不清楚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怕廠子剛建好,疫情就結束了。”從業者如此說道。

他們之中,不乏一些為自己原本的口罩廠增加了流水線的。

“我認識的一個口罩老闆,把自己的生產線從2條,增加到10條。”據專家估計,全國90%的口罩廠都臨時增加了產能。

當然,也有和口罩相關行業的人加入到生產大軍,比如藥企、衛生和個人護理企業。

“我們在2月就耗資數千萬購置設備和原材料,建了7條口罩生產線。”湖南保靈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另一撥人,則是跨界而來的各方巨頭。

如比亞迪、格力等也是從2月開始投產口罩。

日產2億的口罩,疫情過後或是一地雞毛

3月9日,格力牌口罩正式上架“董明珠的店”,而在不久前,比亞迪派口罩也開始了線下銷售。

“2月下旬復工潮出現的時候,大家都在市面上搶貨。”有從業人員稱,當時他有10萬個口罩的現貨,3個老闆都過來搶,最後一個老闆拍了35萬現金把貨拉走。

後來他算了一筆賬:假如每天能生產50萬個口罩,成本一個1元左右,賣3元一個,一天的淨利潤是100萬。

“一個月就是3000萬,月入千萬確實是真的。”

那段時間,口罩廠老闆們各個喜笑顏開,“幾乎每個人一個月都有千萬的收益”。

不過到了3月,情況卻開始複雜起來。

2月底,國際疫情開始出現,大家看到了出口的可能性,於是真正的投機分子加入了進來。

天眼查數據顯示,從3月1日至今,全國新增經營範圍包括口罩且在正常經營的企業共5695家。也就是說,有超過60%的新增口罩企業,是在3月份成立的。

口罩生產大混戰

之前還看到一篇報道,杭州某女裝產業園內,一條條小型的口罩生產線悄然啟動,它們每小時的產量為1000片,當然,這個數字在“日產量突破1億”的新聞面前毫無話題性。

唯一的不同就是,這是一條改造而成的生產線。原本專門用於生產女裝的縫製設備,經過不到24小時的加裝和調試後,搖身一變成為口罩生產線,並且還能隨時改回來。

動態產能切換,一個偶見於軍事雜誌的詞彙,突然闖入到民用製造業的視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的工人開著剛下線的坦克,出廠迎戰城內德軍。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坦克的訂單開始放緩,大批受國家命令轉產的拖拉機廠又恢復了拖拉機生產,支持蘇聯的戰後重建。

日產2億的口罩,疫情過後或是一地雞毛

疫情與戰爭,都是一個社會的特殊緊急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會產生大量的臨時市場需求。

按照經典的市場理論,暴增的市場需求首先會提高產品價格,進而刺激大批投資湧入,開設廠房投入生產,直到市場上產品供應充足,價格回落正常區間。

但是在緊急狀態下,“這一規矩極易失效。因為緊急狀態下產生的臨時市場需求,並不是常態市場需求。一旦緊急狀態消失,這些市場需求也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所以在這時候,市場才充斥著投機心態。無法短期內回收成本的設備與原材料投資,加上對未來市場需求大規模回落的恐慌,逼迫所有環節抱著“能賺多少是多少”的心態集體抬高價格。口罩生產設備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疫情前,中國已經集中了全世界50%的口罩產能。經過疫情的刺激,口罩產能粗略估算至少翻番,這還是在原材料短缺的情況下,一路狂奔的結果。

因此我們也不免擔心,隨著疫情結束,這些龐大的產能很有可能因為市場需求的斷崖式下跌而陷入困頓:投資無法回收、工人辭退、設備和原材料賤賣,這一地雞毛將為我們的防疫戰爭平添一筆沉重的負擔。

“因為擔心被政府徵用,一些日產20萬個口罩的廠家,會報個10萬,實際產能要高很多。”類似的現象或許不在少數,因此也有人提議,國際疫情如此嚴重,乾脆轉型做出口生意。

轉產企業何去何從?

3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總部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為應對新冠疫情,WHO預計全球每月需要使用8900萬個醫用口罩、 7600萬副檢查用手套和160萬副護目鏡。而目前醫用口罩的價格上漲了6倍,N95口罩的價格增至3倍,而防護衣的價格翻了一番。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準備爆產能吧。”許多從業者認為,口罩可能給中國帶來一些經濟利益。

不過,要做海外生意真有那麼簡單?

日產2億的口罩,疫情過後或是一地雞毛

據瞭解,只有拿到歐盟CE和美國FDA這兩個資質的,才有資格談出海。不僅如此,亞馬遜、eBay、速賣通等電商平臺,也對於銷售醫療器械的賣家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資質要求。更何況,稍微大一點的訂單,都只跟大廠簽訂,中間商靠拉業務賺佣金,基本沒有意義。

因此才有人疑惑,隨著疫情,口罩還會是門好生意嗎?

這裡要說的是,像3M這種國際大牌,市值超千億美元,百年來在各國賺得盆滿缽滿,此次疫情下推動的需求從歷史長河來看也不過是3M的一次波動而已,對其增益可謂是滄海一粟。換而言之,像3M、重松這些品牌,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大概都不會擔心。

總而言之,打鐵還需自身硬,多年積累過後,再抓住一次次的波動需求,借力實現突破,成為國際知名的大牌,到那時還會認為口罩是個爛生意嗎?我想不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