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篇》第三章談到了孔子的十大弟子,您最喜歡哪一位?

論語使者王蔚


野狐試答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門十哲可謂是人中龍鳳了,在十人當中又以顏回,子貢,子路最為突出。

一 顏回

顏回是孔門第一高足,安貧樂道,聞一知十,初具聖人面目,是孔子寄予厚望的弟子,孔子視其如子,不幸三十九發盡白,四十而殞,孔子為之而慟。

孔子評價顏回“自吾得回,門人日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二 子貢

子貢是儒商的鼻祖,善經營,但不取不義之財,“家累千金”,常仕魯衛,孔門之中貢獻最大。

“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與之分庭抗禮。夫使孔子名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史記貨殖列傳》)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其資費有不少是子貢提供;孔子死後,弟子守孝三年,其費用基本也是子貢承擔。子貢“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子貢贖人”的故事《呂氏春秋》有記載。

子貢利口巧辭,齊國田常作亂,移兵伐魯,孔子使子貢出面解救,“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具體細節《史記 仲尼弟子》中有記錄,其辯才智謀遠過於戰國的蘇秦、張儀。

三子路

子路出身貧窮,以孝聞名,曾百里為親負米,二十四孝之一。

子路性格剛烈,好武,任俠使氣,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可謂孔門的守護神。

子路重然諾,守信用。孔子稱“子路無宿諾”,季康子說:“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言。”

子路小孔子九歲,和孔子可謂“亦師亦友”,孔子深愛子路,又最不放心子路,所以批評最多的也是子路,到底還是“不得好死”。孔子聞聽子路在衛國之亂中被砍成了肉醬,從此再也不吃肉醬,不看肉醬。

總結

子路算是孔門的班長,顏回算團書記兼學習委員,子貢是生活委員兼語文課代表。要選一個最喜歡的我就選子貢吧,因為他對孔門貢獻最大,自己也活得很成功。


野狐習禪


孔子的教學有四門學科:德行(哲學)、政事(實際事務)、言語(演講與口才)、文學(古代文獻)。德行科裡,顏回是佼佼者;政事科裡,子路是佼佼者。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大概就是顏回。他與顏回一對一教學時,所講的都是別人聽不懂的、關於天性與天道的事。所以子貢有些吃醋,他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說:孔子關於古代文獻的學問,子貢聽得到;孔子關於形而上的哲學,子貢就聽不到了。這不一定是因為孔子偏心,而是”因材施教“吧!子貢後來的外交工作做得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大,這得益於孔子的真傳。讓子貢去研究哲學,他不一定坐得住;反過來,讓顏回去搞外交做生意,也不一定做得好。

孔子喜歡顏回,大概是因為在學生裡面,顏回是唯一的知音。他可以跟顏回探討天性與天道的事,這些事,孔子是不會輕易跟別人談的,因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生活方面,顏回也最像自己,可以安貧樂道。孔子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可惜顏回很年輕就去世了,《史記》中記載:顏回逝世的時候只有三十二歲。顏回逝世後,孔子很傷心,不單是因為失去了一個學生,還因為失去了一個知音,一個在天性與天道的學問上最好的繼承人。孔子說:”天喪予!天喪予!這是老天爺要我的命啊!”



大漢校尉


最欣賞顏回。

顏回,德行第一的人。

小孔子三十歲,13歲拜師。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稱,家貧,好。孔子贊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二十九歲頭髮發白,四十一歲英年早逝,孔子痛苦如喪子。

顏回大智若愚,在眾多弟子最理解孔子,他評價孔子說:“仰之彌高,鑽之稱深。”



尚書房的空間


孔門十哲人人品學兼優,個個德才兼備,在各自的領域有所創造,有所作為。他們都是我敬佩的先哲,而最令我尊重和看好是是端木賜:子貢。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有著顏回一樣的學問和道德品質,又有著顏回不能與之相比的各種綜合能力。子貢在外交、經商、理財、從政、縱橫等方面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成就。他是不可多得的全才,孔子對他很看重,稱讚子貢為“瑚鏈之器”。

子貢的品學兼優

子貢的學業優秀,文化修養非常豐厚。他的勤奮好學,不僅僅是專心聽著老師講課和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增長自己的知識與才幹。子貢以雄辯的口才和語言表達能力而聞名,說話技巧,演講技能,都有他的獨到之處。子貢每到一處都是極力地傳承和弘揚孔子的思想,儘量維護老師的威望和地位,不允許任何人貶低他的老師。

子貢尊重欽佩著孔子,是孔子思想及其學說的宣傳者、捍衛者、代言人。他稱孔子為聖人,比孔子為日月,任何人都難以超越。當時魯國大夫孫武說過“子貢賢於仲尼”,但是子貢竭力反對這種說法,他在老師面前非常謙虛,有著相當的內在涵養。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其他弟子守孝三年,子貢堅持守孝六年。

子貢在縱橫五國期間,對吳越兩國的人文歷史,山水風情,瞭如指掌,寫下了他的傳世之作《越絕書》。該書以春秋末至戰國初,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對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等都有涉及,被譽為“地方誌的鼻祖”。子貢的晚年開壇講學,仍不遺餘力傳承孔子的思想。他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如魯國大夫服景伯就是其中之一。

子貢非凡的經商、政治、外交。

子貢出身於商人世家,從小對生意買賣很感興趣。師從孔子之後,仍然不安本分,善於貨殖,囤積投機,猜測行情,準確無誤。隨著生意的風生水起,尤其在曹國魯國之間,日進斗金,以致後來富可敵國。《史記》貨殖列傳,以相當的篇幅對這位商業鉅子予以稱讚,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子貢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之風,“端木遺風”就是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被後世稱之為中華儒商的鼻祖。

子貢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官至魯國衛國的兩國宰相。各種政務活動,得心應手。他的治國思想是重視教化的作用,反對武力,主張和平談判,解決爭端。在各種利害關係面前,他都能夠左右逢源予以恰到好處的正確處理。

《史記•仲尼弟子傳列》:“子貢一使,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當時的魯國弱小,其他國家對魯國虎視眈眈,危難之中,子貢挺身而出。他穿梭於齊、吳、越、晉四國之間,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在此次政治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子貢巧妙地引禍水於他國,使得四國君主對他各種利害的分析,深信不疑。各國紛紛採納子貢的主張,改變了當時戰國時期的局勢。子貢不戰而屈人之兵縱橫五國,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史記》對子貢的評價很高,其傳記的篇幅比其他弟子都要長。在司馬遷的心目中,子貢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物,他的影響最大,是孔門弟子中無人能及的。《論語》對子貢的言行記錄有很多,提到他的名字57次,而顏回只有32次。

子貢通過經商和政治業績達到如此顯赫的地位,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卓越的外交家。從某種方面來看,他的經商與政治活動是聯繫在一起。各國諸侯既需要他提供的各種貨物,也需要他提供的政治主張。


朱八戒CC


我最喜歡的是顏回。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

說”。

也就是說,這個顏回呀,並不是我能幫助

於他,而是他對我所說的一切都滿心歡喜”。

也就是說“他樂於聽我的教誨”。

孔子很喜歡顏回,對他讚許有加。

顏回確實非同尋常,他質樸,少言寡語,卻

是一肚子的學問!


廣法居士


孔子身邊的十大弟子:

1.德行(顏回,冉雍,冉耕,閔子騫)

2.政事(子路,冉有)

3.文學(子夏,子游)

4.言語(子貢,子我)

推薦喜歡理由是以德為先!是一個君子,就是顏回,字子淵,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漢代以後,子淵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學之精髓,並創立“顏氏之儒”;《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有一口飯吃,一點水喝,就算是在爛屋小巷子裡生活,子淵依舊自得其樂),這說明子淵是一個不注重權利和名譽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種平淡、樸真的生活,他又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可就是這樣的一個智者,起初被同學說成是“愚者”。顏回問孔子:老師,什麼叫做仁?孔子回答道:你要控制好你自己,一切按照禮的標準實行,不要搞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這樣天下人就會覺得你是個仁德的人。顏回記住了孔子的話,他決心要做個符合“禮”的人。怎麼做呢?做人,要知足常樂;為政,要以民為本;從師,要恭恭敬敬。不過,孔子生活的時代,諸侯們天天忙著爭霸,時局動盪不安,誰又有心情去聽你如何施行仁政的學說呢?索性,顏回也就不去當官了,始終陪伴在孔子身邊,對此,孔子卻讚譽有加: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需要他的時候,他便濟世救民;不需要他的時候,他便隱於俗世。能夠這樣不慕名利,一切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唯有我和你顏回了。)無怪乎孔子對於這個貼心的弟子,特別滿意,想來若是有人能夠有顏回的才華、品行,也能很討老師們喜歡吧?顏回和孔子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處於父親和老師之間。顏回看向孔子的眼神裡,都泛著崇拜的光芒。有一次,顏回在聽完孔子的課後,感嘆道:對於老師的才華和品德,我抬頭仰望,越是覺得高,我埋頭鑽研,越鑽研越覺得堅固。看上去老師就在我的面前,可當我走上前來,卻發現老師又好似在我的身後……《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學霸顏回想了很多,在他二十九歲那年,【發盡白】。隨後不久,便英年早逝了。顏回死的時候,孔子痛哭流涕,他想顏回了:自從我有了顏回,門人們越來越親近。這件事過去很久後,魯哀公問孔子:先生門下的弟子誰最好學呢?這件事又勾起了孔子的傷心事:“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神慧星辰


我最喜歡的是子貢。子貢(前520~?),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列言語科之首,被其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他學優善辯,雄才通達,行“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之策,曾任魯、衛兩國之相。善經商之道,嘗賈於曹、魯間,富致千金。被譽為中華儒商始祖,儒商文化創始人。他“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司馬遷感慨地說:“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其學行而一,尊師尚禮,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孔門弟子中無人能及。


獵風40


《先進篇》第三章中所列的孔子十大弟子,我最欣賞的是子貢。

孔門十哲。德行:顏淵丶閔子騫丶冉伯牛丶仲弓。言語:宰我丶子貢。政事:冉有丶季路。文學:子游丶子夏。子貢位列孔門十哲,以言語見長。

子貢善於言辭,因此亦善於外交。《史紀 仲尼弟子列傳》:“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丶國丶鮑丶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丶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說明孔子對子貢的能力是非常肯定的。子貢果然不負老師所望。《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十年之內,子貢改變春秋末年的國際結構,大大地改善了魯國的國際環境。我們所知道的吳越爭霸的故事,都是子貢一手導演。因為齊丶吳在魯國北丶南兩邊給魯國巨大壓力,子貢十年間,輕鬆化解危機。要知道子貢是衛國人,魯國並非他的祖國,子貢所做的,完全是為了老師的囑託。司馬近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給予子貢的文字是七十七人中篇幅最大的,一來說明子貢貢獻的確大,有許多事可記載,“分庭抗禮”這個成語也是出自子貢的行人(外交官)的事蹟,同時也說明子貢亦頗受司馬遷尊重。

子貢事師如父。孔子死後,子貢極力維護老師的形象。《論語 子張》: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宙之美,百官之富。”意思是:叔孫武叔在朝庭之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更加賢能。子貢說,(怎麼能這麼講呢?)好比牆,我家的圍牆只有肩高,誰都能看到家裡的美好。我老師家的圍家數丈高,不找著門進去,就看不見裡面像宗廟一樣富麗堂皇,像官署一樣絢麗多彩。

叔孫武叔 毀仲尼。子貢曰 “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當別人誹謗自己老師時,子貢立即站出來維護老師的尊嚴。子貢說:(您這麼說)沒什麼用!仲尼先生是您誹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是可以越過的。我老師的賢德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是沒人能超越的。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有人質疑子貢對老師尊敬是否過了頭,子貢即刻嚴厲指出,一句話就能暴露人的知商,所您說話要小心點!我老師的高度是無人能達到的,就像天是不能搭梯子上去的!

從上述言論中也能看到子貢確實善於言辭,對老師忠貞不二。孔子臨死時也是喊著子貢的名字,“賜啊!你怎麼到現在才來看我…” 孔子去逝後,學生們在孔子墓邊結廬而居為孔子守喪三年,惟有子貢守喪六年,師生情宜深厚,可見一斑。

子貢還視野精準獨到,擅長行商,富可敵國。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大多經費都是子貢贊助的。子貢做生意的本領,孔子都是欽佩的《論語 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同臆)則屢中。”孔子說 端木賜不聽命運的安排,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史記 貨殖列傳》對子貢也有記述。子貢是世界上首位提出供求關係的古代經濟學家。

沒有子貢,就沒有孔子的今日之盛名。《史記》雲: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孔子的名聲所以能佈滿天下的原因,乃是子貢人前人後宣揚的結果)。

微子貢,仲尼名微!


不著急愛國學


首先談談孔子個人的看法,在孔子看來,他的所有的弟子中顏回是屬於品行最好的一位,在修己律身中,甚至孔子都發出感慨,自己不如顏回的感覺,在先進第11章連續用大篇幅寫顏回的死。從顏回的父親顏路的反應,再到孔子的反應,再到孔子門人弟子的反應。著重說明了孔子的重視,在前後的各章中,孔子也是誇獎最多、表揚最多的一位。比如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其次從同學就是孔子的門人弟子之間的反應來看。顏回也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的,包括孔子弟子中最桀驁不馴的子貢,經常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的子貢,在問及與顏回比較時,也自認為不如,說顏回能舉一知十,而自己只能舉一知二。再比如顏回死後,孔子要求薄葬而門人厚葬之。如果不是對顏回拜服,其餘的門人弟子何必如此呢?

最後就筆者而言,最喜歡顏回樂觀主義精神和安貧樂道的精神,對於時下的我們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值得借鑑的。

綜上為筆者喜歡顏回的一點看法。






嶺外榕邊客


子路不錯,善於思考,經常懟孔子,總之大意是孔老師呀,怎麼什麼話都是你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