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和《误杀瞒天记》相比,哪个看起来更有感觉?

玩转数码世界


大家好,非常荣幸可以有这个机会解答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误杀》讲述了李维杰的一对夫妇与警察搏斗以掩盖他们的女儿误杀了一个坏人的真相。这部电影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但从整体电影效果来看,《误杀》的观看效果更好,也更令人愉快。

  《误杀》有很强的替代意识。在仅仅一个多小时内,你的情感被无意识地完全带入了电影中。英雄的绝望、犹豫和逃避让你无法摆脱他们。这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强劲,不仅令人激动,而且令人激动。它的风格是陈思诚。

  印度的《瞒天误杀计》的表演和故事没有详细描述,如果没有,你就不会重拍。然而,重拍应该有重拍的价值。如果它只是一段精彩片段的复制品,它只能被称为山寨,最多只能被称为礼炮。既然它纯粹是一部赝品,为什么要谈论超越和价值?

  过失杀人的翻拍打破了原来的人的印象。原来的《误杀瞒天计》情节更精致和无忧无虑。过失杀人与最初的故事不同,增加了一些中国人的想法。一个“好人”的标签意味着不做坏事,一个好学生意味着不说谎。在电影的结尾,它更符合一个一生不做坏事的英雄形象,也更符合“好人”的形象。有时候犯罪不像惩罚那么简单。内心的痛苦、人性的挣扎和社会环境的缩影都是主人公决定的支撑。

  在翻拍版本中,导演改变了很多情节,使用了大量的音乐和慢镜头,使整部电影的悬念和紧张气氛更加彻底,矛盾更加突出。

  没有了印度中的歌舞元素和父女关系的变化,偷拍的情节被直接改成了性侵犯,意外杀人被改成了“活埋”,群众暴动的路线,多次出现的替罪羊,甚至连原电影结尾的高潮也被直接删除了。

  简而言之,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点。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就像我喜欢酸味食物一样,你可能喜欢辛辣的食物。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和见解,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祝大家每天工作开开心心,生活快快乐乐,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清影小君


1.女儿不是维杰的亲生女儿,而是从垃圾桶里捡出来的婴儿。全家人做出的牺牲是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当维杰妻子和亲生小女儿被殴打时,他们都没有想到放弃凶手是大女儿,突出了维杰和妻子的善良性格。《误杀瞒天记》 中大的女儿是李维杰和李维杰的亲生女儿。李维杰和李维杰的风险都是基于父母保护子女的本能,即单纯的感情。

维杰《误杀》又高又壮。他在店员面前有老板的威严,敢于面对警察压迫村民的理论。李维杰《误杀瞒天记》是一个又丑又胖的中年人。他很善良,在邻居眼里是个好人,但在警察面前却很懦弱。这为李维杰被捕后的辩护铺平了道路。更令人震惊的恰恰是这个懦弱的人保护家人的能力。

3.《误杀》 维杰这个家庭在当地的经济状况很好,我岳父岳母和姐夫等亲戚住在一个村子里。是萨姆的入侵改变了他们家庭的幸福生活。《误杀瞒天记》中学的李维杰是个孤儿。这家人从中国移居国外谋生。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他们住在墓地附近的一所廉价房子里,这使得主要家庭和警察局长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更加不同。

4.《误杀》 维杰的妻子年轻漂亮。她会撒娇,让丈夫带着家人去城里购物。她有点可爱和任性。这样一个小女人在雨夜下葬,在背后面对审讯和折磨的表现更加勇敢和坚强。《误杀瞒天记》中李维杰的妻子是一个普通的日夜工作的底层女性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她不再美丽的母亲。然而,无论是在她的小女儿发现搬运的尸体时,她命令她的大女儿“带她姐姐去睡觉”,还是挖了一个坟墓,打开一个棺材,让一个瘦瘦的男人独自躺在里面,她都表现出令人震惊的决心、勇气和力量。


方方方方方呀


个人感觉《误杀瞒天记》更有感觉!

1、首先,《误杀》是翻拍版,《误杀瞒天记》是原作。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往往只有原作够优秀,才会有机会得到后来人的翻拍。就像拿了奥斯卡最佳金像与最佳导演的《无间道风云》,加上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和小李子,马特达蒙两位大咽,但我们依然觉得刘伟强和麦兆辉的港版《无间道》更好。

2、《误杀瞒天记》的“不在场证据”的细节比《误杀》的更多一些。整过过程更加详细合理。印度电影往往会用大量歌舞桥段来填补电影时长来留住电影院里的观众,但《误杀瞒天记》里几乎没有,剧情不拖沓,反而显的很紧凑。

3、《误杀瞒天记》里的维杰形象上显得更加老成,当然肖央在《误杀》里的表演父亲相当精彩,尤其把中国式的父爱演的淋离尽致,包括中国式的教育,青少年中国式的叛逆。《误杀瞒天记》里的维杰更像是一个经于算计的人,尤其是最后走出警察局时那特别的眼神。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误杀瞒天记》还是《误杀》整个过程都是要完成“完美犯罪”的。但基于特殊情况,《误杀》的结局是主人公李维杰选择了自首,故事设定也选择在了中国之外的泰国唐人街,让整部电影与我们之间存在了一个小小的距离。






美奇林电影指南


在《误杀》中,维杰被塑造为一个善良的弱者形象。弱者形象塑造通过身份背景中着重体现家庭的贫穷和孤儿身份的弱势(误杀中没有因为自己是孤儿而收养大女儿的情节,孤儿更多体现了背景的弱势),在小饭店帮助别人却未敢正面对抗坏警察(社会的弱者)、自己对于自己的文化程度的自卑(自我认知的弱者)和家庭关系中大女儿对于低学历父亲的轻视(家庭的弱者)而逐步加强。最后在善良的内心的折磨下(契机是与警官夫妇的对谈和小女儿改分行为)自首(认为自己的做法有错)。

而在《瞒天记》中,维杰是堕落的义人形象。《瞒天记》中维杰家庭是印度中产阶级,大女儿为收养(义人),身份背景中强调孤儿为体现对家庭的珍视。在影片的开始他敢于与坏警察正面冲突(在调查开始之后他不再这么做了),认为学历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生活中观察学习的能力(通过他调侃自己学历更高的太太多次体现,这与后面剧情中,他能够学习电影、观察生活并一直调整己方应对警方调查的方法有所呼应),家庭关系总体和睦。最后在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义的同时,坚持了自己的做法。(与警察夫妇对谈,最后一幕闭上眼睛)

不同的形象的塑造对应着维杰这个人人物合理性和转变逻辑的不同。误杀中的父亲,作为机敏善良的弱者,如降神一般立刻决定展开对抗(弱者转变),仅因为观影量大而全程走在警方的前面(所有的对策都是自己先觉)而毫不动摇(善良的心并没有在此期间自我折磨、学历自卑也没有让他自我怀疑)而后又推翻自己认罪自首(善良的心去而复返),虽然为了合理性剧情增加了暴乱、政治等剧情,从人物自身来说是非常纠结的(当然肖央演的很好赋予了人物可信度)。瞒天记中的父亲是更为自洽的父亲,他是个正义自信的人(立刻决定保护家庭),他善于观察学习且他的应对措施不是完全自觉的(弃车地点是之前听到过的,想到要家人忘记这件事是因为公司的小伙子都看的出来他出了事,想到训练家人是因为一次偶遇警察女儿当场吓哭等等)





梨子糖小姐


我最喜欢它的结局,尸体埋在警察局下边——这个真的好讽刺啊,尤其是那句“你会永远保护我们的”,太赞了。不过原版剧真的太太太长了。相比国产,有些地方设计的冲突性不是很强:

1.男主责任感的体现。国产很好地把男主跟大女儿事故前后的关系突出,表明责任意识的转变

2.强暴比偷拍更严重!!!(最起码在中国是酱紫的)

3.大女人与母亲在仓房与死者的打斗原版有些平淡,感觉没有杀死人的情感烘托。而且是女儿杀了人,损失了母爱的体现

4.死者的爹妈原版里感情看着还不错,只是给钱,没有突出死者性格变异的本质原因是家庭教养缺失。国产里边,死者被亲爹打了一耳光,亲子关系破解

5.原版女警官只会打人!!!智商体现不足,而国产用一个杀人案就说明了。国产最精彩的两个母亲的独白,原版没体现!!!这也是国产为啥将凶手设置成母亲,因为母爱是共通的情感

6.最关键的“破案因素”,电影,既然都锁定嫌疑人的兴趣爱好了,就能找到突破口,原版居然没去查男主的观影记录,而是女警官自己推测(前期并没有表现她很聪明),没有了“蒙太奇”的因素

7.国产的暴乱因素、舆论影响比原版只是叫了一群人来凑热闹更让人愤怒。而且国产中,男主直接让朋友给死者父亲的竞选对手打电话,更能引起后边的一系列冲突(可能因为我是个中国人,比较了解国情,啊


忧郁的王思贤


两部电影相比较的话,个人比较推荐改编版的误杀。。因为国内的误杀,这部电影改编自误杀瞒天记这部电影。在改编的基础上相对应的采取了一定的修改。在情节中的细节可以体现国内版的误杀当中。逻辑性条理性会更加的强。而在误杀瞒天记当中很多的情节设置思维考虑都是按照当时其国家的政策去编排的。因为印度跟中国的发展不一样,所以其中的情节会有改动。个人会比较推荐改编版的误杀更符合我们现在的一些逻辑推理。

如果从演员的演技上面我个人会比较推荐误杀瞒天记因为印度的这一版误杀瞒天记也就是原版的电影其中警探的这个角色演绎的十分到位把一个作为妈妈的心急的角色演绎的非常好,而且男主角的演技也是非常的好,剪辑上面也很流畅。当当然如果你是肖央的粉丝的话,也可以期待一下误杀,其中肖央也是突破了自己喜剧的风格,路线演绎的一位。阅片量大机智的父亲形象也是非常的贴切,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饰演女局长的陈冲。如果你想看原版的,体会一下当时印度国内环境下的那种人性纷乱的话,我建议你可以看误杀,瞒天记,如果你是肖央谭卓或者是陈聪的粉丝的话,也可以关注一下误杀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改编的是很到位的。







在随笔小文处呼吸


《误杀瞒天记》,我最喜欢它的结局,尸体埋在警察局下边——这个真的好讽刺啊,尤其是那句“你会永远保护我们的”,太赞了。不过原版剧真的太太太长了。相比国产,有些地方设计的冲突性不是很强:

1.男主责任感的体现。国产很好地把男主跟大女儿事故前后的关系突出,表明责任意识的转变

2.强暴比偷拍更严重!!!(最起码在中国是酱紫的)

3.大女人与母亲在仓房与死者的打斗原版有些平淡,感觉没有杀死人的情感烘托。而且是女儿杀了人,损失了母爱的体现

4.死者的爹妈原版里感情看着还不错,只是给钱,没有突出死者性格变异的本质原因是家庭教养缺失。国产里边,死者被亲爹打了一耳光,亲子关系破解

5.原版女警官只会打人!!!智商体现不足,而国产用一个杀人案就说明了。国产最精彩的两个母亲的独白,原版没体现!!!这也是国产为啥将凶手设置成母亲,因为母爱是共通的情感

6.最关键的“破案因素”,电影,既然都锁定嫌疑人的兴趣爱好了,就能找到突破口,原版居然没去查男主的观影记录,而是女警官自己推测(前期并没有表现她很聪明),没有了“蒙太奇”的因素

7.国产的暴乱因素、舆论影响比原版只是叫了一群人来凑热闹更让人愤怒。而且国产中,男主直接让朋友给死者父亲的竞选对手打电话,更能引起后边的一系列冲突




疯火剪辑


首先,电影《误杀》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男主李维杰憨厚老实的平民,妻子阿玉圣妻良母,有一对可爱的女儿,虽然拮据但也凑合过日子。然而故事的矛盾开始于警官的恶少儿子,没想到大女儿被恶少看中,并对其进行了欺凌行为,女儿和母亲一起不小心打晕了警官儿子,以为死了就便埋了。李维杰为了保家人平安精心设计一番操作,和恶少的警官母亲斗智斗勇。

因为案件的一方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家四口,《误杀》 的断案、审讯过程在紧张之余,也就出现了很多令人不禁会心一笑的部分,比如年纪尚幼的小女儿面对警察叔叔时的必杀技是"卖萌装可怜”。

但也正是小朋友这个角色,帮助《误杀》完成了最精彩的一段高潮大戏。经过多次侦查审讯,已经猜透李维杰作案方法的警长却迟迟找不到决定性的证据,母爱保护欲击溃理智防线的她撕破了最后的”伪装”,直接对李维杰一家”刑讯逼供”,大人惨遭殴打,小女儿则被陈冲饰演的警长单独抓走进行心理恐吓。严肃的面部表情,变幻的光影和尖利的吼叫,别说几岁的孩子,屏幕外面的成年观众都觉得害怕。

后续的多轮反转揭秘在此不多做剧透。可以确定,近年的华语犯罪悬疑片中,《误杀》可以算是完成度较高的一部。与《误杀瞒天记》质感上似乎更胜一筹。

以上是我的观点!谢谢!




影视先知者


《误杀》改编自印度高分悬疑犯罪电影《误杀瞒天记》,讲述了一个丈夫为了保护家人,用自己平时看电影的经验,把妻女误杀警察局长儿子一事弄成了悬案,最后让全家人脱身的故事。两者前面的剧情都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在于结尾,印度版用一个非常精彩的交差剪辑让丈夫安然无恙的走出了警察局,而国内版是丈夫去自首后一个人在监狱不知望着何方。相比前者扬善除恶的酣畅淋漓,国内版就显得平淡甚至多余,所以遭受诟病,被骂狗尾续貂。


但真正只是单单为了在国内上映,才弄了这么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结局吗?其实不然,因为国内这版才真正体现了影片的高明之处。

先说说两者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变化。首先是警察局长的儿子,印度版直到他拿手机偷拍男主大女儿洗澡的视频才登场,给人感觉他就是个典型纨绔子弟。而国内版他的出场先给一段戏做铺垫,他残暴,充满戾气,打瞎了别人的眼睛也毫不在意。在夏令营下药迷奸了大女儿,把偷拍变成了强奸这样严重的刑事犯罪。他的形象被刻画的更凶恶,更让人愤懑,打死他罪有应得,淡化了致他而死的男主一家的犯罪感。

而陈冲扮演的警察局长,印度版强化的是她警察局长的社会身份,而忽略了她作为母亲的家庭角色。虽然两者同样以审讯犯人的方式出场,但印度版警察局长给人印象是官官勾结,为己私利威逼利诱不择手段。而陈冲的审讯对象是个杀人嫌疑犯,她冷静干练聪明,三两句就点破了犯人的杀人手法。用伪证诱供犯人,展现了她破案大胆不按常规。这个角色的出场是正面的,只是故意给她打的光阴暗低沉,让人错觉她是反派。后面还有一场她给儿子擦伤口的戏,小心翼翼的动作,温情的眼神。虽然她极其溺爱孩子,但这就不是生活中一个疼孩子过分了的妈妈吗?所以陈冲给人的更深的是一个母亲形象。

肖央扮演的男主,印度版中男主是中产,敢跟恶警刚正面刚,而国内版他是低产,对恶警唯唯诺诺,生怕得罪。相同的是平时都喜欢看电影,对家人和朋友很好。国内版多了肖央去寺庙布施和提点一个儿子被警察局长打瞎眼睛的老人两处情节,说明肖央心善信佛,充满正义。其中还有一场恶警殴打朋友被他踹了脚后,他马上向恶警道歉的戏,这说明在身边的人受到伤害时,一直小心谨慎的他会不计后果的奋起反抗。也为后面他对警察局长的儿子动杀心埋下伏笔。

两版都是大女儿用锄头“打死”了警察局长的儿子,那为什么说肖央对警察局长儿子动了杀心呢?印度版的确是大女儿打死警察局长的儿子,因为男主当头晚上在公司看电影没接电话,第二天回家后才知道发生的事,所以警察局长的儿子是在当天死透了。国内版是肖央在酒店给家里打电话没人接后,马上赶回了家,而那时候事情刚发生完,妻子已经把警察局长的儿子埋了。肖央了解情况后,问了一句,“一点血都没有吗?”这就表示他对警察局长儿子是否已死起了怀疑。因为人在受到撞击突然晕倒的情况下会失去意识,舌头的肌肉不受控制下垂堵住呼吸道,时间久了会造成窒息而忘。所以肖央在看球赛时会给身边一个拳迷解释,为什么拳手晕倒后要帮他把舌头马上拉出来。

影片中警察局长的儿子确实只是晕倒吐舌“假死”,扮演妻子的谭卓在搬运他时不小心让他的身体从车上掉了下来,可能是那一下的碰撞让警察局长的儿子舌头松开了 ,使他埋进棺材里后不久醒来。肖央挖开墓地后,他双手呈爪状向上,眼睛睁大,棺材盖上满是血痕,实际上他真正死亡原因是在棺材里被活活憋死。

肖央当时有过怀疑,那他究竟知不知道警察局长的儿子在棺材里有一段时间其实还活着呢?事情发生后,有一次他们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小女儿拿叉子一直划桌面发出刺耳的声音,镜头给了桌面上划痕特写,肖央对小女儿说让她别划了。这时,肖央应该是想到警察局长的儿子在棺材里也曾拼命用指甲划棺盖产生类似的声音,留下划痕。还有其中一张海报就是一个男人拿着带血的铁锹,脚下躺着一个满头是血的男孩,这也是在暗示电影里肖央才是想致警察局长儿子死地的人。而且他打开棺材看到警察局长的儿子不同寻常的死状时十分淡定,说明他早就知道里面的人怎么死的,尸体会是怎样。

身为父亲,女儿遭受这样残忍的伤害,对于这样的畜生,没有什么能比手刃仇人更要泄恨,所以明知道埋在棺材里的人没死,他也不希望警察局长的儿子出来继续骚扰女儿,成为其挥之不去的的阴影。就像他结尾里说的,“我没能让妻子女儿不受到伤害,我能做的就是不让她们再次受到伤害。”早前他也耳闻警察局长儿子的残暴,再加上知道对方的背景,目睹了警察的贪婪和恶行。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让他在棺材里不要出来,让这一切都了无生息,随雨埋进泥土里。

电影开头讲的一个故事就是肖央被活埋在棺材里死了,看过这么多部电影的他应该知道《活埋》里的男主人公,在棺材里的无法得救失去希望后有多么的无助和恐惧。虽然警察局长的儿子做出畜生之行,但也罪不至死,何况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肖央在他挖出尸体后,一直都很内疚,前面说过他信佛,经常去寺庙里布施,可后来大师拒绝了他的布施,说只接受“无相布施”。

不求报而做的善事,就是无相布施。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大师能从他满脸心事看出所求,说明他此时的负罪感已达到峰值。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结尾警察局长夫妇二人声泪俱下渴求着答案,他看到的是同样也是一对疼惜自己,而为自己的孩子肯牺牲名利地位甚至一切的父母。将心比心,他明白孩子遭受伤害后父母的痛苦,既然警察局长的儿子已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那么他也要给遇害者的父母一个交代。站在妻女的身前,完成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的责任。再加上因这件事产生的暴乱,更多无辜的民众被卷入其中。还有小女儿在全家看完《天才枪手》后把试卷的分数改成100分,使他明白父亲不仅要保护孩子,还要给子女做出正确的表率。在多重线索的铺埋下,他的自首看起来就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不会刻意生硬而显得突兀。

前面说过,陈冲在这部影片第一印象是一个溺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在警察局见到自己孩子的幻影,导演表达的是她对儿子深深的思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推理肖央一家怎样利用路人瞒天过海做了不在场证明,看到儿子友人手机对肖央大女儿施暴的视频后,她的情绪瞬间从刚刚还能分析案情的冷静到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失声落泪的痛哭。一直担心的事最终发生了,她显得惶恐和紧张,更加确信肖央就是凶手,儿子可能遭受不测后,她表现出的是撕裂和绝望。毕竟,她是位母亲。相比丈夫更注重事业,她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儿子。

在关押肖央一家人的时候,为了淡化矛盾,相比印度版孩子都打,国内版只对大人动手。在审讯小女儿时,不知是不是有意找了个长得蛮有喜感的演员演问讯的警察,让情绪看起来没那么紧张,甚至成了一个笑点。而且后面警察带队找尸体挖人祖坟的时候,群众的对警察的反抗显得更自然接地气。给陈冲丈夫参加市长竞选的竞争对手打电话,也为后面的舆论宣传和暴乱提供了合情合理的依据。不仅宣传的口风在为肖央一家无辜者的形象造势,而且很可能暴乱中那些趁火打劫的不法分子,也是陈冲丈夫的竞争对手安排的。其实肖央让人给陈冲丈夫的竞争对手打电话前面还有一个引子,大女儿第一次被叫出去问话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羊的视力很差,很容易离群被大型凶猛动物吃掉。”也就是说,男主一家势单力薄,如果不利用他这个低产平民的身份发动更多群众为他抱不平,很可能会被陈冲定为罪案,因为他并无辜,而且不知道妻女能在审讯中挺多久。

那么多的这场暴乱跟肖央案子有什么联系?先看看暴乱产生的原因。好像就是底层人民对滥用权力的警察们反抗。可事实上除了施名帅饰演的恶警对普通百姓的剥削和欺压外,并没有说这就代表了大部分警察的形象。相反,黄健玮饰演的上司在调查时一直帮肖央说话,并有次在恶警对肖央拔枪后制止了他,还在陈冲对肖央动手时提出异议,这同样展现的是警察正面向上的形象。也有人说陈冲作为里面出现的级别最高的警察,她的行为很自然的就让观众对警察产生以偏概全的印象。那么先抛开社会身份,把肖央看成父亲,陈冲看成母亲。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时,父亲可以对行凶者的死束手旁观。同理心,母亲为了能找到儿子,使用了卑劣过火的手段。两人行为都有错,只是社会阶级的差异,让我们出于同情,不自觉就站队在了弱的一方。所以,结尾对民众的采访,也同样是导演留给观众的反思。不法分子趁暴乱烧杀砸抢对无辜小贩的造成了伤害,肖央的行为,无形中也是给一个母亲一个家庭带来了痛苦。

法律是为法治服务,而不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一方服务。因此,导演安排肖央的自首,就是对法治精神的践行,对人性如何才能完善而应该怎样做的思考。最后肖央的自首,前面寺庙宝塔的故事已给了暗示。为了赎罪造了一座鸽子飞不到头的高塔,对比影片开头肖央借《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的话,自由鸟比喻他自己,也对应着鸽子。高塔对应监狱,飞不到头表示他在监狱不知待到什么时候。至于他到底有没有越狱,导演留了个开放的结局,就是他望向远方不知何处。如果外面的家人再次受到伤害,那么家人即是自己全部的他应该会越狱出去再次替家人遮挡风雨。我想,这个彩蛋会不会是为了拍续集的准备呢?

另外,影片中提到的几部电影很有意思。肖央模仿的两部影片《蒙太奇》和《控方证人》不用说,致敬的影片有开头的《活埋》和《肖申克的救赎》,他们全家在电影院看的是《天才枪手》。警察查出他观影记录有四部,《狩猎》,《七宗罪》,《蒙太奇》和《白夜行》。《七宗罪》最后是布拉德皮特出于妻子被杀的愤怒枪杀了凯文史派西,《白夜行》是男主为了守护爱人行凶杀害了伤害女主的人,这些都对应了他为保护家人选择让警察局长的儿子在棺材里死去。有意思的是,片中的《白夜行》海报是韩国翻拍版,公认这版是没日本原版经典的,看来编剧真的很喜欢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也是导演对自己的翻拍有种黑色幽默的调侃吧)。《涉猎》在片中的介绍是“群众会根据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盲从跟随主流”,对应了后面民众根据电视台的报道而发生的暴乱。本片英文名是《Visual》,直译过来就是“视力的; 视觉的”,一是肖央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路人集体替他做了不在场的“伪证”,二是对比前面说羊的视觉不好,而片尾采访时有个民众说,“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不知道这是对制度的暗讽,还是导演对这场民众的暴乱持保留的态度呢?

本片最出彩的一场戏是雨中警察挖坟的那场,运用大量慢镜头通过各色人物的神情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民众的愤怒和呐喊,恶警的嚣张和跋扈,陈冲夫妇的焦急和等待,肖央妻女的担忧和惊恐,肖央本人的悲怆和彷徨。这幅众生相在雨中相交呼应,配合雨落灰暗的画面,极容易带动观众的观感。再配合背景音乐慢慢积压情绪,直到棺材打开后发现里面是一只羊,这时音乐急转而上,情绪在瞬间爆发,民众暴动,恶警被打,让观众有了一种酣畅淋漓的发泄感。这场导演的调度已经把本片推向高潮,相比后面平庸的结尾,所以自首的情节就很难再打动观众。而原版在推理上要比本片的严谨和精彩,最后男主潇洒的从警局走出时,揭秘了尸体的所埋地,让得到谜底的观众看得大呼过瘾。而且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那段交叉剪辑又相互叠影的画面,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观众本身就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暴动和救赎绕的有点复杂,失去了直截了当惩恶扬善的快感。这也难怪监制陈思诚会觉得,明明各方面都完成的可以,情节还更紧凑,而内容和立意上更丰富有层次,怎么在豆瓣上还会输原片一分呢?

如果把肖央去警局的坦白看成是一种承担的话,就是愿意为家人独自面对罪恶。他的做法是为了让受“杀人”事情影响的妻女最终能释怀放下,即使逃脱了法律,但善良的一家肯定跟肖央一样饱受良心上的煎熬。所以让警察局长的儿子死,是每个父亲都会做的选择。但自身的灵魂被玷污,如何能保留这份善良,导演就用了全家人都去警局自首来修补有了裂痕的良心,这样算是情理和法理上最好的交代。毕竟,让罪恶的罪恶,让纯真的纯真,不能因警察局长儿子的罪恶而忽视了母亲对孩子的纯真,也不能因父亲保护妻女的纯真而忘掉了他舍弃了他人自私的罪恶。

另外,羊被恶警打死有一个星期了,4月又是泰国最热的时候,但挖出来的时候没有腐烂的痕迹,这算不算道具的穿帮呢?而且棺材盖上的划痕有警察局长儿子的血迹,肖央又一直盯着棺材盖看,如果不是后面的暴动,以陈冲的观察力和智慧,应该说很容易发现证据。这处又算不算是个漏洞呢?只能说女性毕竟是感性动物,爱子心切让一位精明的母亲在现场失了水准吧。


龙儿看电影


相比《误杀》,《误杀瞒天记》更有感觉

《误杀瞒天记》作为一部印度电影,不得不说这样做很需要勇气。但从整体的剧情节奏把控来看,确实也不需要添加歌舞来灌水拖时间,因为它本身就有160分钟左右的时长。演员的演技是最能体现电影魅力,但剧本台词是它的基础。《误杀瞒天记》在160分钟的时长里,几乎每一个演员的每一句台词都经得起推敲,首先是符合角色,是那个角色所讲的话语,而不至于出格;其次电影台词几乎没有任何废话,要么是为作为前因,如废弃的采石场、挖坑堆肥,要么就是作为后果,如维贾伊在重编故事时所做的一切。


有时候看似毫无意义的镜头,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开头时一分钟左右的公交车路线和沿途的风景,它所代表的是彭朵林是一个偏僻而又落后的地方,人们法律意识自然十分淡薄,因此,在后面的剧情中,哪怕是想要去伦敦见儿子办理护照的沙威,在遭到盖顿德明目张胆的敲诈勒索时也没想过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当然,山路的曲折也不排除这是对整部电影剧情节奏的预言。还有就是旧的警察局和新的警察局,是不是也意味着破旧除新呢?


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尤其是对男主维贾伊的刻画,导演可谓是用心良苦。在对待员工荷西、餐馆老板马汀、及自己家人时的一些很琐碎的小事时,很能彰显出他的性格特征,当然,像对电影的爱好这一人设,更是将此发挥到了极致,并将此融入到他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为接下来的重大剧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盖顿德的头次出场是在荷西的口中,然后再通过一对老夫妇的口中叙述,直到最后,人物才真正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这就相当于已经给了观众一个预期,对于接下来他所做的敲诈勒索的事情也自然觉得合情合理。

果亚总长蜜拉是在解决别人对她属下的指控时出场的,而她的行事作风更接近于黑帮的解决方式,或许是想要给她更强大的气场,便有了一段自带的BGM,效果很好。对于属下的事情都是如此,自己亲儿子山米事情更无需多说。倘若不是维贾伊还算聪慧,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乃至最终借助舆论的力量,蜜拉怕是不论如何都能敲开他的嘴。


在作为母亲方面的表达上,新上映的《误杀》则表现得更好,如休憩是梦见自己的儿子。同样在父亲的角色上,《误杀》给出的市长候选人的人设也比《误杀瞒天记》要好。

前面的生活有多美好,后面就有多大的动力和决心,山米死亡的悲剧也就显得愈发痛苦和惨烈。试想一下,就像维贾伊所说,假如安祝和山米互换一下位置,那结局又将如何?

《误杀瞒天记》看似处处在遵循法律,但事件的过程中却几乎很少真正遵守法律。不论是盖顿德的行为,还是蜜拉的做事方法,更或者是维贾伊的结局,大家都在拼命的寻找法律的漏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或许就是《误杀》所改编的目的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