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两个藩王结局如何?

琴陶


清朝入关之后经历了很多波折,内忧外患不断,后来清朝自家后院也着起了火,爆发了三藩之乱,而这场动乱的主谋就是平西王吴三桂。三个藩王中吴三桂的势力强盛,远远高于其他两个藩王,另外两个藩王分别是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但是在三藩之乱中尚可喜没有参与,尚可喜的儿子倒是跟着一起反清了,但是三藩之乱的结局终归还是以失败告终。

三藩之乱的起因是当时尚可喜向朝廷提出要告老还乡的请求,当时朝廷同意了,毕竟尚可喜已经七十岁,这样的年纪告老还乡实属正常,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尚可喜对于当时的形势有着准确的判断,所以想要趁早回家养老。在尚可喜的这个举动后,康熙皇帝又接到了吴三桂的上书,内容和尚可喜的相同,随后康熙皇帝顺着他们的意愿就下令撤藩,而这个命令一下,吴三桂的真面目就暴露了,他马上起兵造反,打着恢复明朝的口号和清朝开战,当时吴三桂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拥护。但是吴三桂始终都认为朝廷离不开他,他一直等着康熙皇帝和他讲和,而且吴三桂为人朝秦暮楚,根本就无所谓坚持,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后来吴三桂还做了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明明打着恢复明朝的旗号,却自己称帝为王,他的这些举动让一些人不再支持他,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三藩之乱走向了失败。吴三桂在起兵造反的时候曾经联合耿精忠,也拉拢了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共同参与,尚可喜和尚之信两父子有矛盾,所以尚之信不听父亲的劝告执意联合吴三桂一起反抗清朝,尚可喜还因此得病离世。但是后来吴三桂居然开始让尚之信给他提供银两,在看到了吴三桂的真面目之后,尚之信就有了放弃的念头,当时耿精忠已经归顺了朝廷,尚之信也跟着服软了,而康熙希望他们可以戴罪立功,并没有在当时惩治耿精忠和尚之信。

尚之信虽然表示了归顺朝廷,可是始终在观望中,他心中依然对吴三桂的成功有一丝期待,所以康熙皇帝后来几次三番让他出兵尚之信都找理由拖延了。后来在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后,尚之信被赐自尽。耿精忠虽然也归顺了朝廷,但是后来有人举报他有蓄意谋反之心,随后他被康熙皇帝处以凌迟刑罚。


历史课课代表


三藩之乱是指清朝初期康熙年间,三个藩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王分别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康熙12年,朝廷决定撤藩三藩,吴三桂于11月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各地都有迅速响应之人。尚可喜和耿精忠跟随吴三桂发起反叛。

吴三桂在湖南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坚决打击吴三桂,但是对于尚可喜,耿精忠进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以湖南为进攻重点,充分信任汉将,鼓舞了朝廷军官的气势。

康熙17年,耿精忠、尚之兴归顺朝廷,(尚可喜死后,由尚之兴任平南王),吴三桂于衡州称帝,立国号周。

康熙20年,朝廷大军攻入云南省昆明,吴三桂之孙自杀,历时8年三藩之乱被平定。

三藩结局,吴三桂得病而死,传位孙子,

尚可喜老死,传位儿子,归顺朝廷,

耿精忠归顺朝廷。


我是小妖怪


康熙年间发生的那场三藩之乱,想必许多人都是有所耳闻的,三藩之乱,顾名思义,造反的共有三位藩王,而事实上,大家一般了解到的都是三位藩王中实力最强,也是起领导作用的吴三桂,对其余两位却是不甚了解的,今天笔者就稍微介绍一下另外两位。

三藩之乱,起兵造反的三位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其中,吴三桂率先谋反,尚可喜并未真正参与谋反,而耿精忠虽然有造反之心,却朝秦暮楚。

首先吴三桂,相信对于吴三桂,已经不需要笔者加以赘述了,吴三桂的名气最大,吴三桂的经历大多数人也比较了解,今天笔者的重心是另外两位藩王。

自1673年康熙决定撤除三藩,严重影响了三位藩王的利益,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开始起兵谋反,同为藩王的其余两部,也在吴三桂的教唆下发动兵变。


起兵之初,平西王尚可喜对吴三桂谋反一事极为不满,并不打算参与谋反,他不参与,不代表别人不参与,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与尚可喜意见不统一,尚之信不打算坐以待毙,而尚可喜却是对清庭忠心至极。

尚家父子矛盾突出,结果在吴三桂的挑拨之下,尚之信派兵围住了尚可喜所在庭院,将其软禁了起来,并正式开始起兵谋反。

另一方面,耿精忠在吴三桂起兵谋反的第二年起兵响应吴三桂,只不过耿精忠着实才能不足,虽然挥舞着大明的旗帜,其可以获得众多忠于大明人士的支持,但其缺自掘坟墓,一路上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最终其部下甚至都开始投靠大清,无奈之下,耿精忠也只能选择投降。

这次投降,耿精忠只想到眼前的困局可以度过,却没想过,过了那一段,康熙必然会来秋后算账。


耿精忠的投降,一方面是削弱了三藩一方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动摇了三藩王推翻大清王朝的决心。

尚之信在当时一直保持着观望态度,看到耿精忠都投降了,尚之信也便选择了投降,真是可笑,曾经有过谋逆之心的人,就算是这时候再次选择投降又能如何呢?结局其实早已注定的。

吴三桂在1678年因病去世,而其孙继承了吴三桂的势力,当时吴三桂一方败局已定,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掌权三年,就兵败自杀。


尚之信在1680年的时候,也被康熙赐死。

而耿精忠却是在1682年的时候被康熙秋后算账,赐了个凌迟处死的结局。

起兵谋反的三位藩王,都没落得个好下场,也只有吴三桂还算好点,在吴三桂病死的时候,吴军还未完全溃败,吴三桂还能先称帝,再病死,另外两位,好点的也不过尚之信,被康熙赐了个自杀的结局,而耿精忠竟是被凌迟处死,算是几人中下场最惨的一位。


三藩之乱,本有希望推翻大清统治的,只可惜三位藩王才能不足,空有大好局势,却落得兵败的下场。


魏青衣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三藩之乱,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这8年中,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发动的叛乱。康熙在平定这次叛乱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至于耿精忠和尚之信,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他们的结局如何?

先说平南王尚之信,先招降后赐杀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儿子,尚可喜与皇太极关系很好,他对清朝也是很忠诚,但是他的儿子不争气。尚可喜70岁的时候上书康熙,请求解甲归田,让他的儿子尚之信驻守广东,在康熙下令撤藩之后,吴三桂起兵谋反,买通尚之信,(其父亲尚可喜和他有矛盾,吴三桂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尚之信发动兵变之后,把他父亲的府邸包围了起来,夺得了平南王的权力,躺在床上的尚可喜看到儿子谋反,绝望的想自杀,但被左右救下,但是还是病死了。

尚之信跟着吴三桂叛乱后不久,局势有点不利,清军大举南下,在清军的招抚政策下,屡遭清军打击的尚之信跟着耿精忠投降了,康熙为了大局也没治他的罪,让他举兵出击吴三桂,但是他以各种理由推脱。最后引起了康熙的怀疑。平定吴三桂之后,尚之信的两个部将向上头举报主子谋反,于是康熙把尚之信给抓了,并赐他自杀。

再说靖南王耿精忠,先逼降后凌迟处死

康熙帝下令撤藩后,平西王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率先发动叛乱。耿精忠看到吴三桂叛乱了,他早就按耐不住了,于是耿精忠杀了福建总督,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招兵买马,一时间兵锋正盛。


耿精忠叛变的消息震惊朝野,康熙派派人去平叛,与此同时,三藩之乱引来了台湾的郑经,郑经登岸后立刻占领了福建,泉州等地,这回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局面。走投无路的他,见风使舵,选择投降。


(郑经)

耿精忠投降之后,请求以击退郑经赎罪。康熙同意了,随后,耿精忠联合清军击败了郑经,将其赶回了台湾,然后又进军潮州,击败尚之信,之后奉命镇守潮州。反叛了终究是反叛了,投降也保不了耿精忠他的性命,康熙诏令耿精忠面圣,以谋反的罪名革了他的王爵。

在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之后,和尚之信一样被人举报,说耿精忠负恩谋反,他的罪名大过尚之信。康熙听了以后,下诏将耿精忠极其党羽一并凌迟处死。

浮人结语

正所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三藩之乱无论有没有发生,削藩是一定的,只是过程有所不同而已。在专制主义之下绝不允许有第二个权力的存在。耿尚二人,首鼠两端,就连勇将王辅臣一样也是康熙利用反贼打击反贼政策的一枚棋子罢了,等到吴三桂叛乱平定之后,这种棋子必然会被抛弃。


海浮人


康熙平三藩,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在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康熙发布撤藩的诏令后,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直接就反了,并于同年,杀害了清廷官员、云南巡抚朱国治,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口号,从云南开始向清廷攻击进发。 在古代不想现在这样,有什么异常情况,拍个电报或者打电话进行了解,而是需要快马加鞭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即便是八百里加急,消息从云南传至京城,也得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的军队从云南、贵州开始,逐步占据湖南大部分省;随后就占据了四川等地;并在湖南开始沿江防御工事。当然康熙小皇帝这个时候也没有闲着,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经过分析,结合当时的条件并决定主攻吴三桂。而另外两个藩王,则采取招抚政策,这样一来,可以大大的削弱吴三桂的势力。虽然吴三桂在后期已经称帝,但最终还是被平定。这个时事件,对于康熙、对于当时的清廷的统治意义都非同小可。



那么说起三藩之乱,让人想到的还是吴三桂,那另外两个藩王怎么处理的? 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清廷撤藩,是因为藩王们拥兵自重,如果造反起事,必然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朝廷为了巩固维护自己的江山,撤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撤藩是一定要撤的,在撤藩的过程中,三藩必定会联合抗击朝廷。因为清廷的政策是主攻吴三桂,其他实行招抚;但是最后只有耿精忠因为被清军镇压而招抚于清廷,而尚之信则选择了继续抗清。



在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之后,投降的耿精忠也被下诏凌迟而死。平南王尚可喜被儿子尚之信软禁,不久便死了;吴三桂在自立皇帝五个月后,驾崩!


小于叔


你好。你的问题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外两位藩王结局如何?

回答这个问题需从“三藩产生背景”、“三藩介绍”、“三藩之战经历阶段”、“三藩和清廷各自兵力”、“三藩失败的必然性”、“平定三藩的历史意义”六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产生背景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在明朝 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吴三桂自以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终究不会从他手中夺去云贵。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又广集宵小之徒,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尚可喜在广东令其部属私充盐商,又私市私税。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尚可喜对清廷比较效忠,但年老多病,将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骜,又酗酒嗜杀,常在其父面前持刃,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据一方,互通声气,广布党羽,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势力。

二、再看一下三个藩王

第一位人物:吴三桂  

江南高邮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他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康熙帝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 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攻下云南后,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年),师出缅甸,擒杀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杀桂王功,晋爵亲王,兼辖贵州。[1] 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权力和声势都达到顶点的时候,他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却开始激化起来。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先是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吴三桂则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扩军索饷相报复。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趁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在反叛之初,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各地的党羽如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为"周王"元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吴三桂至衡阳,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门(旧衡阳市衡南区政府所在地)为"行殿",指挥各路军事。 改衡州府(今衡阳市)为"应天府",改钟鼓楼为"五凤楼",回雁门为"正阳门",大街名"棋盘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称,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利用通宝"钱币。据说称帝时狂风大作,将临时搭的帐篷都吹倒了。吴三桂辖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并且开科取士,录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宫殿九十五间,象征九五之尊。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第二位人物: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1623年(明天启三年)参加明军水师,后追随皇太极征讨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城下之盟。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在松锦之战中,跟随清军攻打松山、杏山等地,立下战功。当年清朝设八旗汉军,尚可喜被编入汉军镶蓝旗。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尚可喜等随清军入关,追李自成至望都。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后,班师北京,奉命回驻海州。 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赐金印、金册,与"靖南王"耿仲明一起进军广东。途中由于部下违反军法,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裁,由其子耿继茂接任,两路大军同归平南王节制。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二月,南明永历帝逃亡梧州,然而南明两广总督(原李成栋麾下副将)杜永和拒绝投降,尚可喜等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大肆屠杀城中居民,后世称为"广州大屠杀"。广州城当时人口大约40万,死难者约五分之一。广州城破的第二天即1650年(顺治七年)十二月三日,尚可喜进城, 尚可喜在广州开府建第,故址为今广州市越秀区的人民公园,1653年(顺治十年)在肇庆打败南明将领李定国,转而平定潮州叛将郝尚久,1654年(顺治十一年)于新会再败李定国,巩固了清朝在广东的统治。尚可喜驻粤26年间,维持社会秩序,重建礼乐文教,安抚南明遗民,促进农业发展,捐资广建佛寺容纳明末出家学者。同时他还没有按惯例进行圈地。他在东南沿海一面打击郑成功等的沿海抗清势力,一面上书朝廷取消迁界禁海之命,朝廷不允后就镇压百姓反抗。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归老辽东、康熙准其归 老辽东,但朝廷以尚之信跋扈难制,下令撤藩。南方群起响应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皆为吴三桂统辖;尚可喜坚持效忠清室,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清政府平叛创造有利条件。1675年(康熙十四年)正月,康熙帝再次下旨,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

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闻变后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临终前原本一直昏迷的他忽然强睁眼睛,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他令诸子把皇太极所赐冠服取出,穿戴好后扶他起来,向北叩头,说:"吾死之后,必返殡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说完死去。康熙皇帝闻讯震悼,赐谥号曰"敬"。 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第三位人物

耿精忠(1644年-1682年),辽东盖州卫人,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清初三大汉人藩王之一。汉军正黄旗。顺治初跟从多尔衮入关,1649年(顺治六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后,子耿继茂袭爵。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顺治十二年(1655年),耿精忠与肃亲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硕额附。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恢复衣冠,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耿精忠反叛震惊朝廷。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耿精忠不予理睬,继续举兵攻陷浙东,江西,进逼宁都、赣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门,队伍扩大到10余万。由于"三藩"之间相互矛盾,加上同台湾郑经反清势力发生猜忌,耿军军饷匮乏,士气不振,沿途暴虐,很快丧失民心,给清军得以各个击破的机会。后被清军镇压,遂降,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以耿精忠心存异志,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王爵,交司法审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范承谟子范时崇分割其肉祭墓。耿精忠被诛后,其家属得到了妥善安置,被"编五佐领,隶汉军正黄旗"、"如汉军例,披甲食粮";他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是在耿精忠被诛后四、五年善终的,并均被赐予了谥号。

三、三藩之乱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兵江南

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吴三桂兵出三贵,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

第二阶段:天下响应

清政权统一大陆后,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第三阶段:相持阶段

1676年(康熙十五年)至十七年。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第四阶段:平定云南

1673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四、三藩其时有多少兵马

从官方的数据上来说,吴三桂其时有30万多兵马。除了这一点,清政府为了安慰吴三桂,又将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选拔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四川总兵吴之茂也是吴三桂的手下。除此以外,王储、王屏藩、马宝等十几人被提为云南总兵,吴三桂的实力大大增强。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万兵马,包含程风手下7万和郭应辅手下的8万人;

三藩之三的尚可喜只有9万人,没有扩兵,而且没有参与叛乱,后被尚之信囚禁,招募了有3万多新兵参加三藩之乱。耿精忠和台湾郑经联手,郑经兵力6万余,后来跟耿精忠反目成仇自相残杀。

在三藩之乱开端前期,清朝廷仅仅调集了7万兵马。这些戎行,包含满洲八旗、科尔沁、察哈尔等地的戎马。尽管清政府其时在全国有四十五万戎行,可是因为我国太大,再除掉维护京城的11万人,能作战的部队也只有30万。这三十万,分散在全国各地。实践参与暴乱的清军,只要15万。经过对三藩之乱军力的研讨,能够看出,即便三藩占有了军力上的优势,可是若没有公民的支撑,终究还是会失利。

 五、失败的必然性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

 

六、平定三藩的历史意义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谢谢。



弱国无外交


“三藩之乱”是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73年到公元1681年,为期8年的一场反清叛乱事件,事件的男主角当然是清初的三位汉人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人中吴三桂最是有名,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故事都对他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另外两位藩王在“三藩之乱”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最后的结局。

1、靖南王——耿精忠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康熙帝颁布诏书宣布裁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便在云南竖起反旗。

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的三月,镇守福建的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杀害了时任福建总督范承谟和下属幕僚50多人。同时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用来收买人心,让福建当地的百姓剪去满清的辫子改蓄明朝的长发。在一切准备妥当后,耿精忠封自己为总统兵马大将军,指挥东中西三路兵马分别进攻,同时他还得到了台湾郑氏的支持,当时在东南沿海可谓风头正劲。耿精忠的背叛让康熙帝感到了震惊和压力。朝廷随即调军进入福建,同时昭告天下削去耿精忠的爵位。但还是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劝他投降,但这时的耿精忠并不打算投降,而是率领军队进攻并且先后攻占了浙江的江山、平阳、金华、义乌、诸暨,以及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他的军队也扩充到了十万多人。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反清队伍中虽然说起来都是同盟,实则却有着很深刻的矛盾,就拿耿精忠和台湾郑氏来说,在战争期间就一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二者为了漳州、泉州等地的归属甚至兵戎相见。这也就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八月到十月间清军节节胜利并且命耿精忠投降,本来计划出海外逃的耿精忠在迫不得已下开城投降。投降后他恳请朝廷保留他靖南王爵,并表示愿意戴罪立功征剿灭郑氏军队,康熙帝同意了他的的请求。耿精忠随即调转枪口击败了郑军。接着又在潮州,打败了尚之信。但是后来耿精忠还是被部下告发藏有谋反之心,被押解到北京并被判处凌迟之刑。一代枭雄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2、平南王——尚可喜

其实在吴三桂发动叛乱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选择忠于清廷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叛乱活动,相反他以广东一地牵制了将近十余万的叛军,让他们无法北上。广东这时也成了战争的主要战场,形式也十分复杂,将近二分之一的城池也被叛军攻陷,康熙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75年,康熙帝加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一年后的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经不住吴三桂的各种诱惑决意叛清,随即在当年的二月发动兵变,炮击清军大营,并且发兵围困尚可喜的住所,软禁了尚可喜,夺取了广东的军政大权。本已经重病在身的尚可喜得知情况后选择以死明志,想要上吊自杀后被周围随从阻止。从此尚可喜被软禁,病情也逐渐加重八个月后忧愤而死,享年73岁。据史书记载尚可喜在死前,还命人将自己的朝服取出,穿戴整齐并向北叩拜,并表示自己不能杀贼实属死有余辜,在自己死后如若泉下有知,仍将做一个侍奉朝廷的臣子。随后便溘然长逝。康熙帝得知尚可喜的死讯后十分的震惊,赐谥号为“敬”后又安排尚可喜的棺椁归葬辽东海州故里。

以上所述便是清初“三藩”中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在“三番之乱”中的表现。


嘿嘿嘿小鼬


首先,在“三藩之乱”中,耿精忠、尚之信率先归降了清朝朝廷。在此背景下,吴三桂于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在历史上,称帝应该是势力达到巅峰后才有的举动。但是,就吴三桂来说,其称帝时,实际上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也即被康熙消灭,几乎是时间上的早晚了。所以,吴三桂的称帝之举,根本无法扭转其和清朝大军之间的形势。在称帝后,吴三桂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由此,对于吴三桂来说,是病逝的。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耿精忠、尚之信这两位藩王来说,最后是什么下场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两位藩王的下场,甚至要比吴三桂更加凄凉。

一方面,就耿精忠来说。康熙十三年三月,在吴三桂率先举兵造反后,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年少老成的康熙皇帝,面对三藩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其中,针对耿精忠,康熙皇帝就采用了又打又拉的手段。一方面,康熙皇帝直接派兵进入今福建省一带,下诏削去耿精忠的爵位。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又劝谕耿精忠改过自新,和吴三桂划清界限。不过,耿精忠似乎是一心谋反,在此之后继续和清军作战,将势力扩大到今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兵力更是超过了10万人的规模。但是,由于“三藩”之间相互矛盾,清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康熙十五年,清军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但是,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在此背景下,对于反复无常的耿精忠,康熙皇帝下令将其诛杀。另一方面,就尚可喜来说,和吴三桂、耿精忠不同,在三藩之乱爆发时,尚可喜坚持效忠清室,从而牵制了吴三桂、耿精忠的部分兵力,为清朝大军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来说,早在康熙决定撤藩之前,尚可喜就准备告老还乡了,也即和历史上用于急流勇退的大臣一样,尚可喜不仅懂得进退,也不贪恋权位。


我的猪场


准确地说,发动及参与三藩之乱的三个藩王是吴三桂、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不是尚可喜本人)与耿精忠(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不是耿仲明与耿继茂),所以要论除了吴三桂另两个藩王结局如何,主要是说尚之信与耿精忠。

三藩之乱不是同时发生的,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发兵起事,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此时的尚可喜坚持效忠清室,不但没有一起发兵,还用广东的兵力牵制吴三桂等叛军,使其始终有后顾之忧,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才发兵围困尚可喜府邸,夺取平南王系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因此尚可喜实际上没有参加三藩之乱,参与的是通过内部政变上位的尚之信。

(尚可喜是三藩之一,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参与三藩之乱)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耿精忠又投降清军;康熙十五年(1676)十二月,尚之信也投降清军。

耿精忠与尚之信投降清军的时候,康熙帝承诺赦免其罪让他们将功折罪,他们也参与了协助清军平叛的战役,但是耿精忠被部下暗中告发尚蓄逆谋之心,尚之信也有虚与委蛇保存实力的表现,因此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后,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等被下旨凌迟处死,而在之前的康熙十九年(1680)闰八月,被康熙帝认为残暴跋扈、反复无常的尚之信已被赐死。

不同的死刑方式也颇说明问题,在清朝官方看来,耿精忠的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

当然,正因为尚可喜、耿仲明与耿继茂没有卷入三藩之乱,所以尚可喜的另外两个儿子尚之孝、尚之隆,耿精忠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继续有官职,也都是善终的。

而尚可喜也在尚之信被赐自尽之后的一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1681)归葬海城,其墓园始终受到清廷的礼遇。


谈古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