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從桓武天皇794年平安遷都到明治維新後遷走,做了1075年的京城。現在的京都御所作為皇居的歷史是700多年,因為日本老建築和中國古建一樣,都是木質結構,怕火。燒了建、建了燒,選到現在這個位置已經是1331年了。現存的建築和結構形成於1855年。

二戰後期,梁思成先生建議盟軍保護京都和奈良,京都御所得以保存。致敬真正的學者梁思成先生!

京都御所和巍巍紫禁城相比,太小太小了。紫禁城的三大殿是在高8米的三層須彌座上,他們的也就離地半米;什麼東六宮西六宮全沒有,建築少還不復雜,參觀就一條道,絕對不用擔心迷路;面積小,兩小時綽綽有餘;更沒有金碧輝煌,紫禁城的宮殿紅牆黃瓦,碧藍的天空下黃色琉璃瓦明亮迷人。他們的最高等級的屋頂就是檜皮葺(柏木樹皮)層層鋪疊成的。記得我小時候,我們那裡農村的草房都是草屋頂。記得老爸說過鋪那種屋頂是個技術活,幾年就得換一次。

看過一期高曉松講日本歷史的節目,倒是挺認同他講到的觀點:日本當初派遣唐使學習的我們文化中高端的部分,帶回日本後走的是從皇室貴族到民間的推廣過程;所以,他們保存下來的,就我們曾經很高端的部分。而我們之後是民間文化不斷向上層推進,最後融合為雅俗共賞。再則,日本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權力的。大權旁落於幕府,連收稅的權力都沒有。沒錢如何建起高大的建築?只能樸素,而樸素到了極致反而成為另外一種風格,清新、古樸。

京都御所免費,日本難得的免費景點,這個“便宜”不佔白不佔,一定要來參觀一下。這裡的所有殿都不能入內參觀,甚至連門都不開,反正也不花門票,就感受一下日式等級庭院以及日式宮殿建築。

京都御所裡宮殿的建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平安時期的貴族住宅為起源的“寢殿造”,如紫宸殿、清涼殿。另一種是從武士住宅發展成的新樣式“書院造”,如如御學問所、御常御殿。但因為所有殿也不開門,內部的裝潢沒看到,自然區別也看不到,從外觀上我看都差不多。

京都御所提供免費中文講解,一天兩場,參觀之前最好查一下。(正常是十點和下午兩點)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御所平面圖

不需要預約,但公共假日休息。整體面積不大,各殿內部不開放,只能看外觀。“御花園”御池庭關閉,皇后居所也關閉。出入都是一個門。絕對沒有迷路風險。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御所外面是御苑,樹種得不錯。之前寫過一篇《夏季不要到京都》,就是感慨夏季的綠色太單調,這如果是秋天,色彩得多斑斕啊。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御所的護城牆不高帶簷,下寬上窄,看著斜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出入都是這個“清所門”,需要安檢,不需要預約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宜秋門,此門為檜屋造,也被稱為“公家門”或“唐門”,是親王、公卿或被許可上殿的將軍及諸侯進宮的第一道大門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御車寄,古式唐破風門庭。“面聖”的官員在此處要換上“參殿”專用的“淺沓”(指皮革所制的鞋子),然後按等級在旁邊的“諸大夫間”等候。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新御車寄,大正4年為方便汽車、馬車出行而新造的門。新御車寄東邊就是月華門,這個門參觀者不能進,參觀需要繼續向前繞過這段紅柱的牆。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這可是京都御所的正門,相當於紫禁城的午門的建禮門。平時是皇門緊閉,只有在天皇皇后兩陛下親臨或外國元首蒞臨參觀時才會開放。這個門在御所中很重要,所以用了檜皮葺,柏木樹皮層層鋪疊成的切妻屋頂。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向相反方向看,可以通過承明門看到御所正殿紫宸殿。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如果把紫宸殿比作太和殿的話,承明門(近處這個)就相當於太和門,遠處那個御所正南門就相當於午門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這就是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庭院用白砂鋪地,用紅柱白牆圍起來,以增顯這間殿宇的重要性。這麼重要的大殿也不見雕樑畫棟,也不見高高的須彌座。屋頂屋頂採用的是“入母屋造”法,就是歇山頂的改造版。

堅持一貫的樸素,就成了風格。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殿內“高御座”(天皇寶座)及“御帳臺”(皇后寶座),分別為天皇、皇后舉行即位式時使用的寶座,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就都是在這張“高御座”上登基的。德仁繼位的時候,它們被搬到了東京。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日本最高級的檜皮葺模型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紫宸殿庭院東西側的月華門和日華門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春興殿,全木質結構、銅瓦鋪頂的側殿,古代是天皇繼位時放置神器和御鏡的地方。現在的是大正天皇即位時建造的。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繼續參觀,就到了《源氏物語》中提到過的“清涼殿”。 清涼殿與紫宸殿建構相同,只是坐西向東,前面庭園稱為“東庭”。庭院也是白砂鋪地,正面見的就是清涼殿。

這一米八六的個兒就要碰頭了。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清涼殿在平安朝時,是天皇日常起居處。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竹子種的很有韻味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出清涼殿所在的東庭繼續參觀,是小御所。它是外部寢殿造內裡書院造的混合型格局。小御所本是皇太子的御所,也在此接受幕府使者和大名等的拜謁。讓它顯得很重要的是“小御所會議”,明治維新時期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議,決定了江戶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的命運。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在小御所和御學問所之間有個以白砂鋪就的小庭院,稱為蹴鞠庭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蹴鞠庭的另一側是“御學問所”, 無論從外觀還是內裡,都已是純粹的書院造。顧名思義這裡是講學的地方。實際上天皇有時也在這裡接見親王、攝政,舉行歌會。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御所的“御花園” 御池庭,也不讓參觀。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御常御殿,御常御殿的屋頂結構與紫宸殿一樣,但其內部構造區別於清涼殿的復古基調,而是採用了書院造。清涼殿成為了舉行儀式的專用殿後,天皇的活動重心就轉移到御常御殿了。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通往內眷(皇后、嬪妃)活動區域的入口是關閉的。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可以看到的殿內的壁畫

京都御所,做了700年的皇居,太樸素反而成了一種風格

推薦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