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借鉴:诺贝尔奖中的移民得主,德国美国都让爱因斯坦愤怒

薛风平老师曾指出:1901年到2003年的诺贝奖科学类(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获得者共547年,其中有114人为跨国移民。

其中96位是先移民后才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先生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还是中国籍。2017年,杨振宁先生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另外18人属于诺贝尔奖得主移民。

国家借鉴:诺贝尔奖中的移民得主,德国美国都让爱因斯坦愤怒

本文数据皆源于薛风平老师的文章《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跨国移居流向的时空分析》,对薛老师表示感谢

这说明什么?

首先,一国科研实力不等于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多少

我提前要说明:得不得诺贝尔奖并不代表科研能力不行,但诺贝尔奖仍然有指向性意义。

以美苏为例,美国得奖者十数倍于苏联,但美国的科研能力并不是十倍于苏联。在世界科研体系上看,只有两个国家具备完整独立的科研体系,那就是美国和苏联。苏联的科研体系虽然有很多窟窿,但基本完整、独立。

国家借鉴:诺贝尔奖中的移民得主,德国美国都让爱因斯坦愤怒

由此,可以说一国科研实力的评价更主要看的是科研者的综合实力而不是诺贝尔奖得奖数量。而且,现在的诺贝尔评奖已经和诺贝尔生前意愿大相径庭。其中,政治因素是一大因素,特别是离科学越远的文学奖、和平奖,科学类奖项虽然政治倾向性不太明显,但也是有的。

当然,诺贝尔奖获得者代表科研塔尖人才获得世界级承认,但这也不是真正的全部塔尖人才。有了这样的人,对于科技的带动、对科研的重视自然是有好处的。

其次,德国的教训,以爱因斯坦出走为例

从薛风平老师的研究结论,我们还可以看出:已经被确定的诺贝奖式塔尖级人才移民的可能性并不高,人家地位已在你想吸引走很难。

国家借鉴:诺贝尔奖中的移民得主,德国美国都让爱因斯坦愤怒

纳粹暴徒与受害女性

德国当属逼走塔尖人才的典型国家。例如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是双重国籍——德国(1879年出生于德国)、瑞士(1900年获得)。在瑞士期间他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这个成就让他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1933年,因为德国纳粹政府查抄他在柏林的寓所,并悬赏10万马克杀了他。当时只是准备做访问学者的爱因斯坦留在了美国,最终在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瑞士国籍。

德国纳粹的教训在20年后被美国政府继承,1950年到1954年,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当时,那时的犹太人在美国还不是很重要。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科学家都受到了打压,爱因斯坦直呼他们是美国纳粹。

不幸的是,当时爱因斯坦年龄已经大了,如果不是麦卡锡在1954年6月因为“狂妄自大”得罪了美国军方的话,他在折腾几年,说不定爱因斯坦以及一大批科学家都赶紧移民了。

国家借鉴:诺贝尔奖中的移民得主,德国美国都让爱因斯坦愤怒

麦卡锡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国家的政策是影响科研人员去留的关键。那么,爱因斯坦流入国美国,其实也是“人才流失”问题中的最大受益国。

再次,美国是人才流入的最大受益者。那么,我们将怎样做?

从1930年到1949年的这20年里,是世界性流出顶尖级人才人数最多的时间段,共有将近50人流出。

114位诺贝尔奖移民中,迁入国为美国的就多达69位,占比60.5%。其后就是英国12人、瑞士5人。而人才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当为德国净流出11人、意大利6人、中国6人、俄罗斯和西班牙各3人。

国家借鉴:诺贝尔奖中的移民得主,德国美国都让爱因斯坦愤怒

正是因为这么多移民科学家的流入,再加上200年的科研学习,美国从1941年到2000年有210人获得了诺贝奖。也就是这一阶段美国在1900年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1950年代话语权和军事实力世界第一(军事实力也有人认为1930年代就已经达到),1960年代成为世界科研中心,1990年成为世界话语权的独霸者。

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人才流失问题相对严重。但因为我国国际环境所处位置相对尴尬,要想真正获得最后的成功,必须不能按照美国成功的道路所走——先经济、后军事,后话语权,然后科研中心。

我们必须要走一条不同的道路,因为现在的科研对于一国的经济的决定性非常大,我们只能先打造“完整的独立的科研体系”才能确保经济、军事等日后的安全。

国家借鉴:诺贝尔奖中的移民得主,德国美国都让爱因斯坦愤怒

要积极吸引外流人才回流,也要积极吸引世界人才流入,结合国内人才、国内科研体系的改革,真正发挥科研精神才可能加快“科研体系”的建立。

至于具体方式,作为一位非科技工作者很难确知其中奥秘,只能为他们站脚助威,希望更多的人从事科研,希望更重视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