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了,就什么都对了!《论语》人生第二季

《论语.子罕篇》第十四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解析:

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庄。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鄙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

人对了,就什么都对了!《论语》人生第二季

读完这一章,相信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这首《陋室铭》。似乎那种笑谈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居陋室,自谙芬芳的君子情怀扑面而来。

可是,为什么君子就能做到居陋室而怡然自得呢?

也许你会说,君子固穷,内心有着高尚的情操,不屑于世俗的享乐,有琴棋书画相伴即可。当然,经过诗书洗礼后的性情恬淡确实能让人不那么容易躁动,可是日子真的如一潭死水般毫无波澜,应该也是一件非常没有意思的事。

其实,看了这章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芸娘,那个《浮生六记》里被沈复深情记录下的兰心蕙质、玲珑剔透得熠熠生辉的女子。

沈复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辗转漂泊,因为事业上没有成就,生活过得非常的窘困。可是他非常幸运的拥有了芸娘这样一位可爱的妻子,用她所有的美好温暖着沈复的生命。

芸娘不仅才情样貌俱佳,还深谙生活情趣。《浮生六记》的第二章“闲情记趣”中如是写道:

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阅,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廛岩凹凸,若临江石砚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丘壑,若将移居者然。

沈复从山中捡回些石头,经芸娘的一番构想之后竟然做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盆景。有着这样巧妙的心思,住在什么地方不能打造出一个舒适的家园呢?

余与芸寄届锡山华氏,时华夫人以两女从芸识字。乡居院旷,夏日逼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每屏—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信手拈来的树枝竹条就可以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花屏,有着这样的意境,在哪里不能过的舒心而惬意?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少许普通的茶叶,经过一番如此精心的酿制,顷刻间便改头换面得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用心有什么是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沈复与芸娘居的多是陋室,可是经过芸娘如此布置的陋室,有谁会觉得是陋室呢?芸娘内心中深藏的那股对生活的热爱所散发出来的情致在任何地方都能幻化成一种魔力装点着她平凡的生活。

不管是孔子口中的君子也好,《陋室铭》中的隐逸之人也罢,之所以能居令陋室不陋,除了有他们心中的情操品德,手中的琴棋书画,还应该都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所散发出来的烟火气息,以至于能将日子过得贫而不苦,困而无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而我想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还有相伴的人。”

同样的房子里住着不同的人,将呈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在哪里都能将生活过出诗情画意,哪怕是穷乡僻壤也能如人间天堂。一个内心寡淡的人,在哪里都能让生活索然无味,哪怕身边繁花似锦也能过得一地鸡毛。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哪里过日子或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过日子,或者和谁过日子?

因为人对了,就什么都对了!

人对了,就什么都对了!《论语》人生第二季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