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悠悠白蒿情


李軍:悠悠白蒿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小草偷偷地從地裡探出頭來,東張張西望望,好奇的打量著這個世界,而野菜們也緊跟春姑娘的腳步輕輕舞動著自己年輕的身軀,扭動起來。這個時候正是人麼挖野菜的好季節。

春天的野菜有很多,其中就有人們比較熟悉的白蒿。這種草藥農曆三月剛剛從地裡長出來時,其鮮嫩的葉片和細莖才能入藥,這時稱為“茵陳”。

到了四月莖粗葉壯後就叫“白蒿”了,也就失去了藥用價值。到了五月六月以後,長成了近一米的植株,砍倒晾乾就是燒火的柴禾了。

所以採白蒿要趁早。清楚地記得,陽春二月,正是採摘茵陳的好時候。南宋洪舜俞說:“酣槽紫薑之掌,沐醯茵陳之絲。”李時珍雲:“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採野茵陳苗和粉作茵陳餅食之。”小時候我也採過茵陳。風寒料峭的二月,天和地好像隔得很遠,

說起白蒿還有“華佗三試青蒿草”的有趣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突然發現病人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裡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裡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服用,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並取名“白蒿”。還編歌供後人借鑑:“三月白蒿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白蒿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早春二月,氣溫漸暖,幾場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後,灰綠色的芽苞衝破土地的束縛,在枯草枯葉裡探出頭來,盡情沐浴二月春風。

在不經意間,白蒿積極讓自己的身軀長高,提醒大人、小孩提著籃子,迫不急待地去採摘。隨著天氣漸漸地轉暖,沉睡一冬的白蒿彷彿一夜間甦醒了。這時的白蒿剛出土,細葉片上披覆一層白毛,猙猙茸茸的,從幹褐的老蒿根部呆萌的地探出頭來,鮮嫩,似乎一掐都能掐出水來。然而,一朵一朵,綠茵茵的,青春逼人。雖然還是清純得很,不諳世事。一朵一朵地採回來,回到家中,都會把它擇擇洗洗,拌麵蒸,或炒或拌,上桌嚐鮮。特別是媽媽做的“白蒿麥飯”,至今仍記憶猶新,把白蒿洗淨,瀝去水份切碎。少加一點鹼,蒸出的麥飯就會碧綠通透、色澤溫潤。與麵粉拌在一起,上鍋蒸10分鐘左右即可,出鍋後白蒿的清香就滿屋繚繞。再拿來幾瓣新蒜搗碎成泥,加上一些醬油、鹽、陳醋、幹辣椒麵,然後用熱油潑,佐料就做好了。鮮嫩的麥飯,蘸些辛辣醇香的作料,滋味便悠長綿延起來。曬乾白蒿加幾枚紅棗泡茶喝(菌陳大棗湯),不僅能預防及治療肝炎,味道還很好,清香糯甜,清理春節過後的腸胃油膩厚味,讓你少發脾氣少生悶氣。

春天萬物復甦,也是肝病易發的季節。《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白蒿它應時而生,乃藥食同源之品,既防疾病,又打牙祭,實是春日人人待見的稀罕東西,全家踏青,不僅健康味美,還陶冶了身心。

春風年年吹,白蒿年年綠。年年綠的白蒿便成了春天裡人們的一份美好的期待。

庚子年春於彌闕齋


作者簡介】李軍,合陽人,中國食文化傳播使者、市作協會員、李軍伊尹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