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地名里的时代印痕

地名如人名,地名也好,人名也好,与它们所经历的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名除了指示的功能外,某种程度上还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地名中融入了深刻的时代印痕。

一目了然:地名里的时代印痕


一、尧舜禹时期:1、浙江省绍兴诸暨市,单从字面看,诸为诸侯,暨为“到、达”,合起来为“诸侯毕至”的意思。据传禹治水成功后,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2、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19年前为上虞市。“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3、河南省商丘市下面有个虞城县,商汤灭夏后在商丘地方建立商朝,初都南亳。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后称“虞国”,秦设“虞县”,隋改“虞城县”。我们常说“唐尧虞舜”,所以带“虞”字的地方多与“舜”有关。4、河北省唐县和行唐县,都与“唐尧”有关。公元前2360年,帝尧放勋被封为唐候,治所阳邑,在今河北唐县境内,在由唐县地赴平阳继帝位时路过行唐,所以这个地方得名均与“尧”有关。

二、秦朝:河北省秦皇岛市:大家一看便知,这个秦皇,就是秦始皇。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刻《碣石门辞》,并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因而得名秦皇岛。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在中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便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史载“赭衣徒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人工造出了一个秦淮河。山东省文登市: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内地文人纷纷东逃边荒避难。秦始皇巡视天下,一是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方,二是挽回对文人的残酷,在渤海之滨的文登境内登临文山,让文人为其歌功颂德,人们把“文人登临”的这座山叫做“文登山”,建县时取名“文登”。

一目了然:地名里的时代印痕


三、汉代:四川广汉:为实现“广大汉业”、“扩大汉疆”的目标,汉朝便于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意设广汉郡,以显示自己的宏图大略,昭示子孙后代和朝廷官吏铭记在心,永世不忘。四川达州宣汉县: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置县,取名寓意“宣扬大汉王朝德威”。此地至今仍有不少与汉相关的地名或传说,如“樊哙镇”、与吕后有关的“娘娘庙”、“倒马潭”等地名。

四、三国时期:1、浙江湖州吴兴区。吴兴为湖州市的古称。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2、浙江永康市:据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地进香,祈求“永保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

五、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止,尤其是两晋,北方大量士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北方不少居民迁居长江两岸,仍以原籍为单位集中居住,地名仍以原来的乡、县、郡命名,称为“侨乡”、“侨县”、“侨郡”。隋朝时重名郡县大都废止。个别地方还保留有当时的历史痕迹。1、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中原洛阳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朝故土,因此将他们居住地的河流古南安江命名为晋江。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此地得地得到进一步开发,随着人口的增多,集聚成邑。(另外泉州一著名的古石桥“洛阳桥”也是中原人士南迁而改名的,原名“万安桥”。)2、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博望本是西汉张骞的爵位名称。张骞的子孙被封在河南南阳的方城县,古称“博望县”,东晋南迁时迁到今马鞍山境内,设置侨乡“博望乡”。后屡经沿革,仍保留“博望”名称,今成为马鞍山市的一个市辖区。

一目了然:地名里的时代印痕


六、唐朝:强势女皇武则天,崇尚武力,自己又姓武,因而武则天时期新设的郡县多冠以“武字”。如今的浙江省武义县、河北武安市、重庆武隆区、江西武宁县,多是这么得名的。有史为证:“唐武后析(永康)县之西南置武义县,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如武安、武隆之类。曰武义者,岂仍义尔而加武多耶。”

七、宋朝:宋朝设置的行政区划,大体是“路、州、府、军、县”,州和府虽为一级,但重要程度绝非一样。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皇帝的“潜邸”,或者说“龙兴之地”,均由“州”改“府”,地名沿袭至今。广东省德庆县:原名康州,是南宋皇帝赵构的潜邸,我们说“康王赵构”,便由此而来。后来赵构做了皇帝,便将康州更名为“德庆府”,后废府为县。广东省肇庆市:原名端州,著名的“端砚”即产自这里。原是宋徽宗的“潜邸”,宋徽宗称帝后,将端州更名为“肇庆府”,意即宋徽宗自被封为端王开始,招来继承帝位而统治天下之吉庆。重庆:宋光宗赵惇,原是恭王,驻地恭州,不久继位大统,自言有双重喜庆之意,遂改恭州为重庆府。八、元朝元朝在行政区划上的贡献主要是推行了“行省制度”,就是现在的“省”。扩大疆域是元政府始终不渝的理念和追求。四川省广元市: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利州路为广元路,取元朝德威广播、疆域广大之意,这就是广元名称的由来。

一目了然:地名里的时代印痕


九、明清时期。明清基本沿袭了原有的行政区划和体制。有创新的是,明廷把地方行政与军队管理分开,在全国设置了上千个卫所。大家所熟知的“天津卫”、“威海卫”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清朝在北方设置了“盛京将军”、“伊犁将军”、“黑龙江将军”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了许多个羁縻州。宁夏中卫:“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设宁夏五卫,迁五方之人实之,以左屯卫军余屯种于中卫”。这是“中卫”之名第一次见诸史籍。湖北宣恩:清廷对少数民族“改土归流”。雍正十三年(1735年)兵部和吏部据湖广总督迈柱疏呈合议,获乾隆恩准,定名宣恩,寓意“宣示皇恩浩荡”。

十、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追求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这一时期新析置了一些县区。如河南的民权县、博爱县;青海省的共和县、同仁县、互助县。

一目了然:地名里的时代印痕


十一、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地名,有着明显的纪念性质。如黑龙江的友谊县,是为了纪念苏联对此地农场建设的帮助。河南省的社旗县,原名赊旗,经周总理提议“要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更名为社旗县。新乡市的红旗区、卫东区,焦作市的解放区等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